达摩院的佛学话题

真正的佛教徒是求出离和解脱的,出轮回,但不是仅仅为了个人的解脱,而是为了众生求福祉。如果你们刚刚有看过东岸转帖的那些,就能看到,因为发心的不同,每个佛教徒修行的目的各个不同:有求自己眼前今生福报的,有求来生安逸的,有要追求神通禅定,有要脱离轮回的,还有要成佛救度众生的。即便同样追求成佛,还有先强大自己,成佛以后再来救渡的;或者先人后己,像地藏哪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所以各人选择的路不同,决心不一样,资质又各个差异,怎么可能有个统一的答案给你?@素罗衣 你的题目太大了。三言两语还真是不好说呢。

~~~~

现在的时代就是我们说的末法时代,因为希求正法的人太少,求断舍离的太少,看破今生的太少。大部分现在自称佛教徒的,是为了求人今生来世的人天福报的,这样的修行,说到底是为了自己,就是自私。这连小乘发心都算不上,更不能说是真正的佛教徒了。

~~~~

@素心兰 这是扯到哪里去了。。你说的女人服从男人,那是三纲五常。儒家的言论、管佛学什么事?儒家重的纲常人伦之理。人伦纲常是儒学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儒学在三教中能够占据主导地位的关键。佛教在中国遭到最大的攻击就是它的“不忠不孝”,损害了纲常名教。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变革就是提倡孝亲忠君,并且以出家济世为“大孝”的理论来回应儒家的抨击。尽管如此,儒家仍然一直抓住佛教的“出世”思想和行为不放,对其进行严厉的批判,你要是读过南宋排佛的历史,就应该知道二程朱熹的理学。朱熹曾有过非常恶意的排佛言论,谓之“释氏虚,吾儒实”。而事实上,佛教见空,是为超越物累,解脱成佛。从这个意义说,它的空是“心”空而“事”不空,是以心为体,以事为用,而非儒家的理事不二。可见,儒佛两家的本体论是两种不同的本体论体系。儒家“以理为本”,释家“以心为本”。佛教讲的“心空”是为了“去累”,而儒家讲的“理实”是为了“纲常”。因此,朱熹的“理”是存在论的理,不是形上学的理,更不是佛教真如本体的理。这就使得儒佛两家完全不是在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讨论。

~~

用“虚无”来理解佛教的“空”,对固守“存天理、灭人欲”的集大成者理学家朱熹来说,不是“误解”,而是有意的“曲解”。其根本原因在于朱熹以人伦之“理”否定佛教的超越之“心”。

台湾的傅伟勋先生对此曾有过精彩的分析:


“新儒家所肯定的终极存在是实有而非虚无,但其所理解而拒斥的“虚无”乃不过是“空虚而一无所有”,类似郭象所云“无有”,即完全不存在之意,却与大乘“空性”(“真空”为体,“妙有”为用)或老庄“虚无”(“玄无”为体,“众妙”为用)毫不相干。依我多年的考察,儒家的形上学不及道家的深透,更不及大乘佛学在语意与理路上的层次分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达摩院的佛学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