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请不要说“对牛弹琴”了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有一天,公明仪来到郊外,看见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一个劲地低头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公明仪又用古琴模仿蚊子“嗡嗡”地叫声,还模仿离群的小牛犊发出的哀鸣声。那头老牛便立刻停止吃草,抬起头,竖起耳朵,摇着尾巴,来回踏着小步,注意地听着。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

这个故事就是对牛弹琴的原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听老师或抱怨道,简直就是对牛弹琴。

其实,当我们换位思考一下,故事中作为优秀琴师公明仪有没有站在牛的角度想想呢?公明仪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觉得老牛听不懂高雅的,换曲调,结果老牛无动于衷,当公明仪模仿蚊子、模仿小牛犊的声音,老牛听懂了,后来又走了,公明仪只好叹气而归。公明仪之所以叹气而归,是觉得老牛欣赏不来他的弹奏艺术。然后,我们何尝不可以说,公明仪不理解老牛的心意呢。

当你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对牛弹琴一开始就是公明仪的问题。当我们觉得教育孩子是对牛弹琴的时候,其实我们一开始就错了。我们错在没有换位思考,我们错在并不清楚孩子想要什么?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已之所欲,亦勿施于人。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他们真正需要什么,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和孩子们一起思考要什么,怎么做。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不会一开始就陷入对牛弹琴的怪圈。用牛熟悉的声音才能与牛交流。

因此,我们再也不要说对牛弹琴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孩子,请不要说“对牛弹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