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你第几次说“我其实”了?

文/子木

“抱歉,我其实不是你想的那样......”我想大多数人都用过这个句式。

最近,我为一个刚认识不久的朋友过生日。在贺卡上,我写下这样一段话:“我只是送个礼物,你不需要过多地了解我。我不会再对别人说'我其实'了,关心我的人始终都会关心我,不在乎的人再说也没用。”

他后来回复我:“老实说,惊讶比感动来的更早。在我的民族传统里是没有过生日这一说法的。这十八年来你是第三个给我过生日的人。看来还是有人关心、在乎我的。感谢你的礼物!”

我们在互信中都提到了“被关心、被在乎”。不知道这有没有引起你的共鸣?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连接整片大陆。”

我们很少有极端的个人主义,大多数人都能在这个社会上找到安身的一隅,哪怕只是不起眼的岗位。然而,喧嚣必然孕育出孤独。我们渴望被关心、被在乎。当你试着向别人倾诉心声时,就会用”我其实“。

“我其实”反映出我们平时一直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

当然,这是必要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就算不是趋炎附势,也得懂一些世故人情。不过,有些面具,戴上了就很难再摘下来。


我的那位朋友和我一样,只身千里来到厦门读书。奔波于学生部门和社团之间。我们确实参与了不少集体活动,可哪一次是让我们刻骨铭心的呢,哪怕是有一点回甘也好。

然而,并没有。我并没有想抱怨什么,学生部门和社团对我来说收获大于付出。可事后想来,也仅仅是收获罢了。

你试想一场尴尬的团建活动——二十多人围着餐桌,或者坐在电影院,谈论内容不多于”大家还有别的想说的么?“除了自我介绍是可以让每个成员都发言外,再找不出别的方式让大家都能参与进来……

时间久了,我们渐渐习惯了低头行走,也慢慢懂得了沉默的好处。我们把心事藏在某个柔软的角落,等到夜里翻开备忘录任孤独写下一整天的委屈和悲伤。

有段时间,我情绪很低落,在空旷的校园里吹着夜风。我想走路是件简单的事情吧。把左脚放在前面,右脚跟上来——频率够快也许就会忘记悲伤。可实际上,无端的疲惫拖着我的步子,每走一步眼泪都忍不住地往下流。我只想有个人能抱着我,不说话,抱着我就好......


我不知道我是如何走出了阴影,但它永远留在我记忆的某个角落,灼烫且冰凉。

“哪里有人喜欢孤独,只不过不乱交朋友罢了,那样只能落得失望。”

老实说,这是我第N次说“我其实”了。尽管我不想,但每当我遇到一个人——让我觉得我以往所有的苦难都是值得的,我就愿意敞开心扉,让回忆倾泻出来。“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伤疤是成长的见证,你且不要回避它,让它风干、掉落......

每个人都是社会花园里的一朵奇葩,把花语锁在心里,随缘荣枯。不如做回春天,放开一点,让身边充满温度。那样就不会有凋谢,就永远有花。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是你第几次说“我其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