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验环境
二、产品概述
Slogan:拥抱与众不同的你。
App Store:Nico—— 一个多元化的社交平台
愿你所有孤独时刻,都有人相伴。
简介:
这是一个包容多元化的社交平台,所有用户皆为真实注册用户。我们支持性别平等、自由开放、有态度的独立发声,为大家建立有趣、友好的交友的环境。
同时,我们会分享前沿的文章、艺术家、好玩的观点、新奇有创意的游戏。
积极寻求小众风格,热爱生活,拒绝低俗。
功能:
1.交友(附近的人、随机聊天、牵线墙、匹配CP)
你可以随时随地找到想要聊天的朋友,通过发现地图周围的人、当前在线用户、随机聊天标签筛选、与更契合的人一起开启话痨模式;匹配CP,展示你和另一半的CP主页。
2.社交(广场发帖,关注,推荐、话题、收藏、评论、点赞、活动)
通过展示自己来获得更多朋友的关注,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参与讨论,优质的内容会被选为推荐,使更多人看到,同时,还可以关注你喜欢的人。
3.内容(发现页面的文章视频)
通过图文和视频的方式,展示丰富好玩的内容,各种有意思的故事。
4.亲密关系测试(在个人主页中显示)
帮助你快速了解自己在恋爱中的自己会展现的性格,同时支持对比他人结果,了解双方匹配程度,降低交友时付出的社交成本。
三、产品结构
3.1一级页面截图
产品的底部Tab栏分为:交友、消息、社区、发现、我。
交友是Nico最主要的一个社交入口,涵盖了聊天、动态、好友推荐。目前共有三个Tab:附近动态、附近的人、推荐。后两个展示的都是用户简单的名片信息,附近动态展示的才是类似朋友圈结构的用户发表的内容。但在实际体验过程中刚好App更新了一次版本,在附近的人、推荐Tab的内容中,增加了至多三张的照片展示。一般App都是旨在鼓励用户发表动态,鼓励新用户浏览别人的动态,从而实现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感兴趣的人。而Nico交友页的默认Tab却是“推荐墙”,等于对于用户来说进入App的第一页是用户的名片信息,而不是用户的动态。
消息则聚合了产品内的所有通知:新朋友提醒、评论消息、@我的消息、赞、系统通知、推送消息。在这里还设置了一个加号按钮,点击之后展开的菜单是“我的好友、添加好友、发起聊天、我的群组”,和微信首页右上角的加号按钮基本如出一辙。当然,也可能和我并没有在产品内进行聊天功能的体验有关,因此消息这一页对我的作用并不大。
但实际上对于交友平台来说,与人的沟通是很关键的一环,而Nico的首页则是类似朋友圈性质的功能,加号这个按钮在【消息】页也并不是很突出,由此可以推测产品还是希望用户通过浏览其他用户的动态,而产生添加好友的举动。
社区展示的内容与交友-附近动态Tab的内容展示基本一致,区别只是在于过滤机制的不同。前者对于距离没有限制,展现的内容来自于各个城市,而后者就是附近的内容了。目前来看,社区的内容推荐应该会受发布时间、点赞数、评论数等的影响,在右上角还有一个智能、时间的切换按钮。
发现则是产品自己的一些原创话题、测试题、科普、文章等,会通过一些图文来进行用户互动的引导,基本上内容也都是围绕两性关系展开。
我这个页面,有区别于传统的个人中心模块,纯粹用列表的形式进行展示。很多产品个人中心这块,上半部分是个人信息,下半部分往往会通过各种icon、菜单栏等形式展开。而从Nico信息的展示方式来看,基本放在最上面的几个模块都是与商业变现有关:谁看过我(需要开通会员才可以浏览)、会员中心、我的N币、排行榜、我的钱包,之后才是与用户自身相关的“我的动态”。
3.2 产品结构图
从产品结构来看,发现作为一款陌生人社交产品,Nico其实并不复杂,玩法也比较简单:通过用户发布的动态内容产生兴趣,进行评论等互动,或者直接添加好友开始聊天。但是在【消息】页,会发现“我的好友”这个功能不在第一屏,也就是用户想要看一下自己有哪些好友,是需要至少两步骤的。感觉Nico更侧重的是让用户分享自己的生活,从而实现App内的交友。
有两个大板块:交友-附近动态Tab、社区,展现的都是用户的动态内容,与朋友圈类似,而聊天功能主要的曝光渠道(这里主要指的是在并未完全熟悉对方情况下的随机匹配聊天),就是在交友页的“随聊”功能。
用户使用产品的路径主要是:看动态(看推荐、看附近、看用户的主页)、聊天(随聊或与已有的好友聊天)、看平台的话题性文章。至于做测试题,往往都是用户在探索产品功能阶段才会比较好奇的。
四、产品体验
4.1 多元化的情趣标签
记得产品当时的推荐文是“字母圈”三个字,百度百科释义:字母圈也叫做S.M,西方称之为sadomasochism(简称S.M),统指与施虐、受虐相关的意识与行为,中国译为虐恋。
而该产品注册的初期阶段,就需要用户在一大堆的标签中进行筛选,包括情趣角色、性取向等。而所谓的角色无外乎施虐、受虐、统治、服从;性取向则是异性恋、同性恋或双性恋。
但在实际体验过程中,并没有觉得相关的角色标签有被明显强化,只是每个人会有一个标签跟在自己名字下方。当然这也和体验的角度有关,因为自己并非该产品的目标人群,因此也不会去主动寻找和S.M属性有关的人群。
由此再结合Nico在App Store的应用描述第一句话就是:Nico —— 多元化情趣交友。愿你所有与众不同的小癖好,都有人陪你完成。大致可以认为产品的目标人群就是有S.M属性,以及性取向略微广泛的群体,也就是在交友选项中比较小众的那一部分人。
不过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其实并没有感受到产品本身有对这一块做任何的引导,既没有明显的话题供相关用户进行互动,也未刻意进行相关标签属性用户的匹配。用户主要还是通过看动态、随聊这两个功能,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人。
当然,在交友领域,有陌生人交友、声音交友、主打灵魂匹配的交友,也有同城交友、视频交友、强制真人识别交友,Nico的领域则是字母圈交友,相对也是占据着一个细分的板块来建立属于自己的护城河。
4.2 App启动后的第一屏是交友-推荐Tab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逻辑,为什么社交类首页的默认Tab,展示的不是内容,而是用户名片,而同时这个用户名片所包含的信息还是比较简单的:姓名+头像+性别标签+在线情况+至多三张用户设置的图片。而关键的是,在我最开始体验的时候,推荐以及附近的人Tab展示的名片中,并没有图片这个展示项,等于这个功能是在一周内才刚刚上线,大概也是产品团队确实发现在如此一个流量的聚集口,展现的内容少得可怜吧。
推荐与附近的人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显示定位,后者显示距离。唯一比较合理的解释,大概就是这样可以吸引用户付费,通过付费来“上墙”,从而提高自己平台内的曝光度。毕竟所有用户启动App后看到的第一份有效信息,可能就是这一堆VIP,从而让部分希望更多人能够认识自己的用户,愿意花钱买这个绝佳的展示位。目前点击“如何上推荐”,弹出的直接就是购买VIP的弹窗。
那同样是用户名片,为什么会展示“推荐墙”而不是“附近的人”呢,从交友类软件的本质上出发,难道不是应该附近的人会更有吸引力一点?目前来看“推荐墙”展示的都是异性(至少不是明显的同性),按在线情况进行排序,其他的参数就不得而知了,大概率也和付费情况有关。因此产品设置这样的逻辑,应该还是从商业转化、吸引用户付费的角度出发,说不定之后还会考虑设置首页弹窗的形式来强行曝光某个金主用户。毕竟推荐,就说明是完全可以用系统决定的。
4.3 产品商业变现氛围浓重
除了上一点提到的,启用App的默认页就是交友-推荐Tab,产品内的购买行为比比皆是,而且除了直接的付费功能,产品在一些UI的设计上也颇下心思。
比如个人页,一般产品的逻辑从上至下,展示的依次是用户信息、与用户有关的一些订单/动态行为、产品内工具、设置等产品功能,而Nico一反常态,前5列全是和付费购买有关:谁看过我(需要开通会员才能查看访客以及自己浏览过的用户)、会员中心、我的N币、排行榜(基本就是谁花的钱多谁就排前面)、我的钱包,然后才终于等到我的动态这一个和用户行为有关的内容。
个人页完全充斥着商业气息,以至于后面几列的展示都显得极其随意,诸如测试题,一个点开来只有两道题的界面竟然还能有一个独立的列表;实名认证和头衔认证也完全可以居合到用户信息中,而且尤其是在陌生人交友这种App内,鼓励用户进行实名的功能放置的这么不明显,除了产品本身定位的圈子比较小众,相关用户未必希望一上来就被要求实名之外,就是产品更想把核心的流量位置给到商业内容。
而同时一些基础功能,如随聊,还需要额外付费才能进行随聊,而实际上很多同类型App虽说会有限制,但也绝不会一个用户只给两次机会;想查看自己浏览过哪些用户也需要成为VIP才能查看;甚至于申请好友也一定要加一个送礼并置顶申请的付费功能。可以说除了用户发动态、看动态这个功能未进行彻底的商业化外,其余但凡能产生用户差异化的功能都做了商业变现。
4.4 近似于刷微博的用户体验
无论是交友-附近动态、社区,用户体验的感受会更近似于朋友圈,或者说微博,一样有点赞、评论以及分享。Nico更希望用户通过浏览对方的动态,来去寻找合适自己的人,但是陌生交友类App都无法避免的是:用户往往使用此类App带有较强的目的性。
微博也许用户是为了看一下自己感兴趣的人,或者感兴趣的内容,或者随意浏览,Nico主打动态,也是为了鼓励用户积极进行自己生活的分享,从而对平台产生粘性,并促使用户之间产生互动。但在实际体验过程中会发现,用户想要发起聊天,还需要先发送好友申请,这就又有点像微信了。
总之对于一个即使不为了交友的用户而言,Nico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功能来使用户留在平台内,即通过刷动态。
五、建议和总结
5.1 建议
1、回归纯粹。产品目前商业化气息太重了,个人中心页的第一屏,几乎所有的内容都与付费有关。现在社交类产品,大多都通过各种付费道具来增加沟通中的趣味性、自身的曝光度,但是Nico本身用户的使用习惯近似于刷微博、刷朋友圈,这直接导致道具类型的付费就会比较少,所以就弄各种增值服务,结果导致“谁看过我”、“我看过谁”这种功能都要开通会员才可以查看。
长此以往,慢慢的平台内付费人群就会越来越集中,新用户在平台内没什么参与感,又发现很多基础功能都要付费,自然就会开始流失。
2、回归产品本质。体验前我还在好奇字母圈是指什么,但实际体验后发现,虽然产品主打“字母圈的小众交友”,但在实际体验过程中,除了每个用户会有相关取向的标签外,并没有让我觉得Nico有很明显的“小众圈层”的感觉。还是千篇一律的聊天、刷动态,字母的作用难道只体现在给用户名称后加个后缀?
没有明显的用户分类,也没有明显的圈子分层,就是一个大广场,人人都可以看到所有内容。聚焦但却不够专注,产品长此以往容易流为平庸,越来越难被用户记住。
5.2 总结
1、Nico相对来说不假,不像一些交友平台,刚登录就会有人上来跟你打招呼,说实话除非用户涉世不深,不然根本调不起用户使用产品的积极性。Nico并未在使用初期阶段就给到用户刻意的引导,尤其是主要的功能点会和微博、朋友圈有点像,用户使用起来基本也没有什么难度。
2、操作简单。主要的社交功能点就是:看动态,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用户,并与之尝试交流;直接通过“随聊”功能进行匹配聊天。教育用户的成本低,简单体验之后用户就会明白自己应该如何在Nico交友。
3、急于商业变现。无论是进入App后的第一屏——交友-推荐Tab,还是个人中心页,都能满满感受出产品迫切寻求商业化的状态。唯一值得欣慰的,大概就是还没有很多广告,无论是用户的feed流还是其他页面,没有植入很明显的Banner图广告或者浮窗广告等。由此可见,虽然产品寻求变现,但还是基于不影响用户体验的前提下。
总体而言,可以不将Nico作为一个陌生人交友类的App,从某些角度看把它当成小众类微博,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可以偶尔在上面看到其他用户的动态,如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人,再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