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纠缠的亲密关系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受过原生家庭的伤害,几乎没有人拥有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
这些伤害可能是一时的,在我们起身之后,拍拍沾上的灰尘就可以安然离去。
也有可能会留下一个从未结痂的疤痕,每每一不小心碰到,就会血流不止。
还有可能留下一个伤疤,在身上的某个角落,留下了既有的影响,然后在不小心瞥见的时候才会想起某些往事。

最近听了陈海贤的《自我发展心理学》,里面有提到纠缠的亲密关系。
「自我发展心理学」笔记——亲密关系之“都是你的错”
「自我发展心理学」笔记——亲密关系之“都是我的错”
「自我发展心理学」笔记——纠缠的亲密关系
在听完这些语音之后,我想起我的一个朋友。

“都是你的错”——互相指责的家人

朋友家庭十分富裕,几乎是我身边认识最富有的朋友。
可是,她却拥有一个很贫瘠的家庭关系。
在她童年的时候,父亲外出做生意,几乎没有照顾过她,他们之间十分陌生。
她的母亲是位美人,在结婚后就充当太太的角色。
在她转学到陌生的城市后,她的母亲也独自一人陪着她到新的城市生活。
由于长期与母亲一起生活,偶尔才见见父亲,在这种情形下,她很依赖自己的母亲。
她对我说,她记得与爸爸的回忆,只有爸爸打她的记忆。
在她十岁的时候,有一天早上起床,她缠着妈妈要吃泡面。
在房间的爸爸听到了她的吵闹声,或许是在外做生意的父亲压力很大,很难受,这个时候又被女儿吵醒了,他的爸爸冲到客厅拽着她到厕所就是一顿打。
在她大学毕业后,她因为一些事情与家里人争吵,他爸爸抓着她,又是一顿打。
而每次爸爸打她的时候,她妈妈总是在旁边看着,不说话也不阻止。
因为这些事情,她对二人都很失望。

“你看你,性格太差,所以没有朋友,你以后一定嫁不出去。”他爸爸对她吼。
“要不是为了过来照顾你,我怎么会一个人在一个陌生城市住两年。”她妈妈责怪道。
“我会变成性格这样的人,也全是你们教育出来的。”我朋友对她父母控诉着。

其实,他们全家人都在表达着同一句话——

“都是你的错!”

背后的原因——“应该思维”与边界的混淆

“你总是说我们对你不好,那你告诉我,我们要做些什么?”
朋友的妈妈在她们吵架的信息中回复了这一条。
“我想要什么?现在还要来问我这个问题?”朋友对我哭着抱怨道。
“我想要我们从此互不相干,彼此不打扰就这样生活。”我朋友又补充了一句。

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这句话是虚假的,她其实想要父母的关心与爱。

“那就各自安好吧。”最后,我朋友这样回复她的妈妈。

为什么二人不能好好沟通呢?
是“应该思维”在作祟,而彼此都不能意识到正是“应该思维”的存在让她们无法交流沟通,还继续责怪对方。
朋友觉得她的妈妈“应该在不获得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就知道应该如何对她好”,而她的妈妈认为自己的女儿“应该忘记一切往事,主动当个乖巧的女儿”
同时,由于不满自己的妈妈给自己的弟弟买房子,朋友混淆了母女之间的关系,责怪自己的母亲。
在亲密关系中,其实更应该要守好边界,只关注自己的分内事。
并不是因为关系亲密就可以随心所欲对别人的事情指手画脚,也并不是因为彼此关系亲密,就代表可以不交流还能知道彼此的想法。

打破循环圈——踏出第一步

纠缠的亲密关系总是存在着对立与加强。
对立就是“一开始我们因为观点不和而争吵,而渐渐地,都在为了证明对方做错了而声嘶力竭”,加强则是对立的观点变成了对立的角色。
朋友的一家则是深陷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

指责-争吵-刻意做让对方不满的事情示威-指责.......

如果没有人退一步,这个循环圈就永远没有打破的时候。
我总是劝朋友先主动示好,可是朋友却不愿意主动走出第一步。

“为什么你总是劝我后退一步,凭什么他们不需要后退一步。”朋友很生气地责怪着说。
“因为我只能劝你后退一步啊。你永远没有办法控制别人做什么事情,你唯一能控制的只有你自己。而这件事情,如果你想要得到和谐的家庭,只能先把自己能控制的方面做好,然后才能等待其他人的改变。”

在听到这些话后,朋友若有所思。
在我的鼓励下,妇女节那一天,朋友终于给她妈妈送了一束花。

“你不是很恨我吗?还知道给我送花。”朋友的妈妈讽刺地说道。
“我不想跟你吵!”

第二天,朋友的母亲做好了饭让她起床吃饭,这是二人冷战后她妈妈第一次主动与她说话。
在我看来,毕竟是最亲密的家人啊,这个循环圈一触碰即破碎。

亲密关系永远都是人生中的难题。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极容易让我们的亲密关系陷入纠缠的恶性循环中。
想要长久地远离这样的恶性循环,当然需要不断地每人退一步,但这第一步,却是你我都能主动做到的最简单的事情。
或许因为各种情绪使然,我们会不情愿做第一个后退的人,但只要走出第一步,我们才算是为这份在意的关系真正奉上了让自己无悔的贡献。
或许,可以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让心底的一份渴望,带领脚下步伐。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出纠缠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