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一声印度爸爸

我看《摔跤吧》不算早,无聊想看电影,打开淘票票,将档期内的电影翻了一遍,觉得口碑不错,就看了。看过也没当回事儿,普通的主旋律电影。在《洛基》中我看到了个人奋斗,《灌篮高手》让我看到了一个人的成长,摔跤的爸爸身上,我什么也没看到。

当我几天后在某著名电影公众号上看到他们的专家组打分一水儿9分以上,我忍不住笑了:这群装逼犯又发病了。

摔跤吧,爸爸!其实是个糟糕的译名,听起来象是在诅咒爸爸。而且文不对题,片中练习摔跤的是他的女儿,爸爸只是前摔跤运动员,最好成绩是州冠军。主语是女儿?象高玉宝一样喊出“我要摔跤”更合适一点,我没听说过哪个学霸女儿对爸爸这么说话的。

再来说说这部片子的三观。毕竟是A片也可以看得津津有味的人,本来三观并不是我评价一部电影好看的标准,但鉴于这部片子实在没什么特效和电影手法好夸,况且技术会被超越,故事会被人反复讲。我就来聊聊这部电影的三观。事实上,他让我的感官很不舒服。

辛格一心想生儿子,试遍了各种偏方。有人会说这是在讽刺印度重男轻女的现象,问题是这不是小说孔乙己,窃书不算偷,主角是批判对象。辛格可是带有主角光环,国家队主教练都只能给他舔脚的正面人物。辛格后来的认识是女孩子也能摔跤,还不如黄宏的“男女都一样”呢。

一个好球员一定是个好教练吗。答案是不一定。中国乒乓球队的那个歪头胖子无论是球员生涯和教练生涯都可谓辉煌。而马拉多纳、贝利的教练生涯都很糟糕,而萨基、卡佩罗、穆里尼奥、菲尔杰克逊等等伟大教练,他们或许在顶级球队中呆过,但运动员时期个人成就只能算平平。我不知道片中与我喜欢的教练穆里尼奥长得颇有几分神似的爸爸显然是前者。一开始,爸爸亲自在家训练两个女儿时矛盾主要集中在专横的父亲和怕苦的女儿之间。我们都知道易子而教的道理,一个逼迫女儿刻苦训练的父亲又怎能引起女儿感冒就逼迫医生给挂盐水的父母们得到同情呢。儿女成了父母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三观何在。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中可没有养个好儿子。编剧很聪明,用幽默化解了观众心中的纠结:到底是该支持父亲还是女儿?也许编剧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一个电影中必须有一个让大家同仇敌忾的反派,这个任务光荣或是不幸的落在了国家队教练的头上。于是,影片后期的矛盾就转到狭隘的国家队教练与父女之间了。顺便一提,其实一部体育片不一定非得有一个反派,比如灌篮高手,海南、陵南都称不上真正的反派。

表哥的角色除了旁白和第三人称视角,显得多余。结尾高潮处,我一度以为表哥终于要发挥作用,救出男主爸爸了。谁知人家转了一圈就不再找,回赛场看比赛去了。整部电影看完,也不理解需要旁白来提示视角的必要。

鼓掌客都在说阿米尔汉为了拍这部片做出了多么伟大的牺牲,叫他印度刘德华是对他的侮辱,华语电影圈的劳模给人家提鞋都不配。WTF,为角色增肥这点程度都好意思拿出来吹?不说好莱坞橡皮人冠军贝尔(不是荒野求生那位,演诺兰蝙蝠侠的贝尔),光是TVB的胡杏儿演肥田喜事增肥40斤,作为一名女演员,牺牲肯定更大吧。

当然,电影也不是一无是处,如果你是印度歌曲爱好者。

欢呼印度爸爸的声音一阵高过一阵,我希望这只是某只樯橹部队的杰作,毕竟洞朗已经拉响了警报。

你可能感兴趣的:(叫一声印度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