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容易生病发热,别把温病当成伤寒来治,会出大问题的啊

图片发自App


大寒节气刚过去不久了,但在广州这两天明显感觉到温度正在上升。今年的冬季没有觉得冷几天,冬至那天热成了“夏至”,小寒前后北方冷空气南下就冷了两个星期。今天又看到一个朋友穿了短袖的衫衣,就像到了夏天一样。

那么,这段时间的天气越来越热,不是好事啊!为啥啊?因为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而现在的天气却违背了原有的大自然规律,肯定不是好事情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所言“宇宙大气的圆运动,是大气中的阳热,降于秋、藏于冬、升于春、盛于夏所成。”因为大自然的大气圆运动原理,今夏太阳射到地面的火热,即是来年生物生命之根。

这个火热,必须经过秋天降入土下,经过冬天,藏于土下的水中,然后来年春天升发出来,培育出生物的生命。冬天大气沉而能藏,气温越冷越能藏住阳热。如果阳热在冬天里封藏不密的话,就会泄漏出来而产生阳升而逆的现象。

俗话说“冬至后,一阳初升”。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家里和公司都出现潮湿现象,像“回南天”一样,早上看到外面雾朦朦的一片,就是因为地下的阳气逆升,和地面上的寒气相交,一冷一热产生了气化而造成的。但是在冬至前就出现这种迹象,就不是好事喽。

估计明年的农民日子不好过了!特别是南方的气侯如此,更加会出现不寻常的自然灾害!

对应大自然界的规律,人身的阳气,亦降于右、藏于下、升于左,盛于上。宇宙的冬季,人身的下部,阳气皆宜顺藏,不可逆升。温病若发现于冬季,病势极险。

因温为木气疏泄的本气,春温为木气疏泄的正病。冬季寒水封藏不密,木气拔根,故冬温人死最多,惟乌梅白糖汤最能挽回。若冬温上热下寒,足冷如冰,速服桂附地黄丸救之。

为什么冬天会不冷反而热呢?因为冬季出现阳热上升,这个就是逆,“阳气逆升,是为拔根”。由秋天降下的阳气,乃万物生命之根,冬季寒的“寒”字,即是阳气下藏的事实,不寒反热的“热”字,即是阳气逆升的事实。由于阳气逆升,所以出现冬天不冷反热。并不是因为天气热,而后出现阳气逆升。

2018年12月4日,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篇文章,当时我说2019年春夏可能会有很多人患温病。估计医院接诊的患者会越来越多了,因为冬暖必起温病。不出所然,在接下来的这一段时间里,由于天气的冷热交替,身边有不少人开始出现感冒发热。

也有医疗机构发文提醒大家,流感准备来袭了,要做好预防措施。我担心的是,可能会有很多人把温病当成伤寒感冒,错误地接受医治,反而让病情更加严重,甚至威胁到生命。

伤寒易治,温病难治。伤寒表里寒热,界限分明。温病表里皆热,界限难分。

我们先来看看,温病是怎么引起的?伤寒病由外入内引起,主要是受到外邪六气的入侵而成病的;温病由内出外引起,主要是人身本气自病而成病。不过虽是人身本气自病,必须感受时令偏于疏泄的大气,引动里气,然后才会得病。

纯温病的症状:初起头疼身痛,先恶寒后发热,发热之后就只热不寒,神智昏迷,精神倦怠。如果脉洪虚躁急模糊,轻按多重按少,发高烧的,方用乌梅白糖汤。如果脉虚小者,方用三豆饮。

乌梅白糖汤。肥乌梅五枚,白糖一两(30克)。前两种药材冷水下锅,水开后再煮15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乌梅汤收外以安内。脉象洪盛,乃木火外泄。重按虚微,乃木火之虚。虚者,木火升泄自伤本气也。乌梅酸收,降甲木安乙木,敛相火而大补木气。木气动于上必虚于下,故乌梅为风木要药。收而不涩,能生津液,温病尤宜。白糖能补中而不横滞,与乌梅酸甘生阴,最宜温病虚证。

三豆饮。黄豆、黑豆、绿豆各15克(家里没有电子称的,可以各豆用手抓一把)。黄豆、黑豆先泡3个小时,然后和绿豆一起下锅(如果时间不够,也可以三种豆冷水下锅),放水五碗(煮的时间比较长),大火煮开后再煮1小时,黄豆黑豆煮烂就可以了。

三豆饮养内以和外。脉虚小者,木气本虚,一经疏泄便无力也。黄豆、黑豆养木养中平疏泄,兼降胆经养津液,绿豆养木养中,兼清肺热。

兼感寒温病的症状

可以用上面的乌梅白糖汤或者三豆饮加薄荷3克,薄荷(后下)这个必须感觉有怕冷才放,只热不恶寒不用放。如发热仍兼恶寒,是感大气之疏泄,又感大气之收敛,而本身卫气闭束不舒,故加薄荷以开卫气这闭束也。

葱豉汤。葱头三五个,淡豆豉五钱(15克),不加盐,入两碗水煎服。豆豉和木气以治温,葱头散卫气以治寒,平稳之方。如不恶寒,忌用葱豉。不恶寒单发热,乃是温病,黄豆一味煎服即愈。

如果兼感寒温病出现症状是脉不模糊,不洪不虚,重按较轻按有力,面色不浮红,昏睡不醒。

加减三豆饮:金银花、天花粉、玉竹各三钱(9克),枳实、薄荷各一钱(3克),黑豆、绿豆、淡豆豉各三钱(9克)。加三碗水煎服。

金银花、天花粉、玉竹用以清热,枳实、薄荷用以泻肺闭,黑豆、绿豆、淡豆豉以养木气,兼清木热,而舒通胃滞。

若舌有干黄胎,加生大黄、生甘草各一钱(3克)以消胃热。

以上都是温病初起虚证的时候,极为有效的方子。具体用药份量,请在当地中医根据患者具本情况,有加减地对症下药。

如果温病错误当成伤寒病来治,就会出大问题的。因为温病脉气洪虚与虚小,面色多红,身体发热。面色红和发热是由于中气内虚而木火疏泄浮于外造成,这个时候一旦被误认为脸红身热为内热,故意用凉药以清内热,即生变故,内虚严重的甚至必会一泻而死。所以医者在诊断病情之时,要慎之又慎啊!

明天我会继续给大家分享温病的病在气分、病在血分、病在肠胃的情况和对应方子。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近容易生病发热,别把温病当成伤寒来治,会出大问题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