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第七章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

2020年1月30日 晴 正月初六

7.1强任务派与弱任务派

强任务派:以任务为中心,任务确定学习的语言。不考虑语法的顺序,由学生决定学什么,因为有“内置的大纲”,不是教什么就学什么。意义磋商,聚焦形式,扶助。那些有迹象表明学生想掌握而没掌握的语言特点是最理想的任务教学目标。

弱任务派:纯任务派的方法既不能保证学习者可以学到最常用和最有用的语言项目。学习者掌握的语言形式与交际功能需合二为一。

不能因为活动不是任务,教学中就不能包括集中在语言形式上的练习;凡是促进语言学习的活动都是任务“使能性任务和交际性任务”

弱任务派更适宜于中国学生

7.2任务型教学的教学过程

1.三个任务阶段:

任务前阶段:介绍本单元主题,学习者活动,活动帮助回忆所需的单词和短语,也可学习对完成任务的新单词和短语

任务中阶段:任务循环阶段。学习者一对一或小组进行活动(阅读或听力练习,或解决问题的练习),准备汇报如何完成任务,结论是什么,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介绍

任务后阶段:重点在语言上。语言重点。以任务中一些特殊语言形式然后练习,并反馈。

2.Nunan的六个教学步骤

1)增加背景知识

即图式的建立。人们理解语言需要依靠自己对于相关知识的结构,即图式。

2)控制性练习

用本课的词汇、结构、功能进行有控制的练习活动;或者仿做。也需要根据情景和具体情况,注意实际的意义,不仅仅是机械练习

3)真实性听力

不限于前面提到的示范对话,也可以围绕主题,内容可以有变化,不一定难

4)聚焦语言成分

使学生理解语言形式、语言功能和语言意义的结合;让学生在已经听过、读过、说过这些语言,了解了语言形式,语言功能与语言意义之间的关系之后,再进行对于语言成分的分析;应该在交际的语境中,而不是孤立地解释语法的用法。

5)更灵活的练习

较少控制的练习。如用信息差的任务或是结对练习。或根据前面的示范进行模拟真实的交流。

6)引入教育任务

语言教学的三大范畴:目标、内容、方法

对于内容,要考虑语言知识的呈现方式,是直接呈现,还是在一定语境下让语言知识自然呈现。任务型教学就是自然呈现。注重学生之间交流的流利、连贯程度,但对于交流中的句子、语法等的准确性没有太多的要求。

任务的运用途径:一种是在任务前显现语言点,再用任务去支撑、强化语言点;一种是以任务为基点,在运用任务的过程中自然呈现语言点。无好坏之分。

任务型教学的教学程序是:

教师先探讨新的话题,并介绍新的词汇和短语,然后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结对或分组完成任务,教师协助。分组做任务的学生要讨论做任务的结果和过程告诉其他同学。在语言学习阶段,教师再总结语言的特点和用法。

7.3任务前的准备阶段

目的: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资源,帮助学生重构语言系统,思维方式;二是使学生具备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减轻下一阶段完成任务时的认知压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者。

出现的问题:

学生水平低,无法完成任务。

原因:设计的活动不足以支撑后面的主要任务。任务前的活动有两个重点,对任务总体认知的需求;注重语言的因素。也有非任务型活动减轻学习者对认知和语言的压力,激活学习者对于相关内容的背景知识与相关信息,熟悉话题知识。如大脑风暴,思维导图。

课堂如何开始:

从单个的语言成分开始,如词汇、句子

第二步让学生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

第三步进行课本上的对话

7.3.1激活已有的背景知识

图式理论

7.3.2新语言材料的引入

指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新语言之前,呈现给学生的新的语言材料,让学生第一次感知。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待,即学习必须和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某种关系。

7.3.3词汇的学习

词汇不离环境,不是每个单词都分析语法,也不是不讲语法。

任务型教学中,学生需要不断运用新学词汇和语法结构,通过完成任务,将以前学过的词汇与语法结构和新的结合使用,这就是建立联系的过程。

双码理论认为,人们记忆词汇的最好办法是将单词发音和其语义影像化和具体化的方法结合。

成块的语言:如习惯搭配,常用短语,句子结构,社交套语,语段连接词。

词汇学习的不同观点:

1.顺带掌握与刻意学习

我国是两种方式的结合

2.直接法和间接法

3.语境化与非语境化,词汇理解与词汇使用。

单词学习要有个体差异,可以用单词卡或者通过阅读和语境,整体呈现成块的语言,这样,他们今后在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时,可以提取现成的短语和固定的表达方法。

7.3.4语法结构的呈现

任务前让学生接触句型结构和固定表达叫“使能性任务”,然后是“控制性练习”,也叫“意识培养型任务”

学习语言肯定需要模仿、重复,总要有机械训练,纠正发音和语调。有意义的练习介于机械性练习和交际性练习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要从语言形式转向语言意义,使学生的认知从知识外部特征转向知识内在联系。

7.3.5提供任务的示范

任务前阶段的几个活动内容:提供一个示范,做一个相似的任务,和策划。

7.3.6仿做和演练

任务相依性,扶助性

仿练不是机械重复,学生仍然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表达。

演练—给学习一个重做任务的机会。这也是避免两级分化的一个办法

7.3.7准备

现状,语言准备不足,未将“准备”阶段安排在教学计划之中。即使一分钟的准备也会增加学生的流利度。

准备包括:计划如何完成,理清思路,想好所要表达的内容。

1.使学生明确任务的目标,任务的目的、过程,结果。

2.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

3.提供必要的语言资源,句型结构,词汇等

4.给学生一些可供选择的完成思路

5.准备多人或全班的演练

任务前各种目标的目的:

1.介绍新语言

2.增加内在语言系统重构的机会

3.激活语言

4.语言的复现

5.减轻认知和处理信息的负担

6.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任务

7.4任务中的阶段

语言技能的主要习得过程,注意语言的流利性与准确性,并鼓励重构。

现状:任务选择过难或过易。

解决方案:过难,利用图标、图像降低难度;过易,增添新的语言与其他学习内容或涉及更多具有思维挑战和判断性的新任务。

7.4.1活动方式的选择

小组和个人

小组包括结对练习,合作练习

优势:

1.学习者说的量可以大幅增加

2.可以变换不同的话语行为

3.更有机会给予学生个别指导

4.学生的焦虑情绪可以降低

5.其他如激发学习动机等

小组活动需要研究的问题

个人任务与小组任务

学生角色的转换

语言的学习者和语言的使用者

任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明确本节课的语言能力目标与微技能目标,即完成听说读写目标,也有流利度,准确度,复杂度。

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小组活动时不宜干涉过多,要有“自我控制”和“勇气”,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任务。

任务结束,不要忽略给予学生肯定或积极的反应。

明确的指导

1.目的与要求

2.人选与听众

3.完成任务方式与资料

4.时间控制与强弱平衡

7.4.2 传统的课堂教学与任务型教学的比较

1)课堂是谁的主体

2)教师提供问题的开放性

3)教学中会安排小组活动

4)不论学生的表现好坏,教师都会给予反馈

5)重复属于学生个人的行为,重复、记录、模仿。

7.5任务后:语法教学

任务前任务后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的形式,任务中则是注意语言的形式。

任务后的意义:提供再做任务的机会,促进学生反思任务完成的过程并进一步关注语言的形式。内容包括:

7.5.1学生重新演示任务的完成过程

不是重复表演,而是让学生独立,完整地完成任务,提好语言的准确度、复杂度和流利度。可以反思不足和错误,也会在自己的内在语言系统中建立更加清晰的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之间的关系

7.5.2学生反思、分析自己在完成任务时的错误、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任务》第七章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