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不知:00后看00后(一)

      也许是一种习俗,年长一代总喜欢讨论年轻一代。如今大人们的视线已从90后转到了00后身上。作为千禧年的一代人,各种“自由的小皇帝”“职场破坏者”等标签已经被贴上了。也许过几年,还会有更多的标签,但那时看今天,应该还会比较有趣。

      有趣的是,爸爸给我推荐了一本书,李翔的《详谈00后》。这本书,有意思的点是,记录的是作者访谈了四位00后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总的来说,主要记录了这些00后的观点,而比较少的做结论,下定义。这时,对我一个本身就是00后的家伙来说,填了不少可读性。

     


看封面就挺有意思


      这本书里的四个00后,都是应届大学生,但所在的大学却相差巨大,有北大元培书院的郭子介,也有四川农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陈彦达和陈泽宁,还有来自陕西科技大学的刘欣怡。

      总的来说,大学的层次会影响大学生视野的宽广程度,所以即使是四个不同方面的零零后的观点,也算是涵盖了比较广的范围。

      从北大的郭子介开始说。

      在我看来,他是那种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优秀的典范”,能上北大,还能进入元培书院(以北大传奇校长蔡元培命名),是肯定能配得上这两个称号的。但他的选择,却比较让我诧异。

      本科毕业,他不打算考研和出国,而打算直接就业。(虽然是很好的工作)。目前的情况是,大部分本科生都有考研的打算,因为毕业生越来越多,而就业岗位却在萎缩,跟卷,但也很现实。

      虽然我本人不喜欢事事都随大流,但在以前还是有比较强的考研意愿,可能是受身边人的影响,也有想很多的学知识的成分。

      我现在也是刚考上大学。在我以前的认知里,越好的学校,考研的就更多,像北大这种绝对的顶峰,应该不是考研,就是出国深造。

      但他选择就业,并且成功拿到了百度产品经理的offer。BAT,自然是就业的顶峰,但在我之前看来学历越高,应聘的优势约大。在看了他的说法后,我就很能理解和认同他所做的决定了。

      他觉得他对做学术和搞技术都没太大兴趣,反而对做产品经理比较有兴趣。

      我觉得他说到关键的点了上了,就是所谓“兴趣”。

      在我看来,我们属于比较卷的一代。大家都知道怎么做能有稳定的收益,大部分人也会选择去这么做。就是按部就班的上学,读书。

    大家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从考研变成大众选项开始。大家越来越功利,为了去大企业考研,为了公务员考研,甚至仅仅是为了身边亲友的认可也要去考研。

      我感觉大家越来越忘记了考研真正的意义。而仅将其作为自己目的的手段。

      考研,过去是为了搞研究啊。

      曾经考研,读博,是真的为了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探索一些未知,创造一些新知。反观今日,有几个考研的,真的有想做学术?

      究其原因,是大环境变了。在这个应届毕业生供大于求的年代,大家变得越来越卷。不止一般大学生这样,北大清华的学生也是如此。就像郭子介说的,要想进入大公司,他们也得提前很久就进行准备。

      但凡事,都得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在这一点上,郭子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选了一条别人并不是特别看好,而自己却喜欢,而且符合自己职业规划的路。他希望能在百度从事产品经理的这段时间里,培养自己成为一名企业创始人所需的能力。

      能清晰的认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自己想走的路。就这一点,我就已经很认可这位北大的学长了。

      事实上,绝大部分人不是在随大流,就是被生活,被环境推着走。他们都在被动的工作,被动的生活。在这种大环境下,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主动出击,即刻行动的人,往往才能到达别人所到不了的高度,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风景。

      在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信里,主动性和行动占了很关键篇幅。



回归本心,踏浪前行

      总的来说,我眼中的大部分零零后,都比较佛系,都倾向于躺平。但我不然,郭子介也不然。

      虽然我们的大学相差很大,但在主动选择自己的路这一点上,我看到了我们的共通性。我得承认,还是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同龄人。

      我今年刚考上大学,对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规划都还不是很清晰。

      但我有一点是确定的。

      那就是,我一定会义无反顾,走我自己认为对的路。我希望能在努力的过程中,找到我人生的价值,经营好自己的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众所不知:00后看00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