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很多人都有推荐《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尤其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号主推荐。当时她分享了一句话很打动我: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开阔眼界总是好的,但总盯着别人是不好的。去年那时候我的状态差不多就是这样,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不知道如何取舍,也不知道怎么利用。变成一个信息囤积癖。
一直想读这本书,看能不能找到更多答案。关于勇气,关于如何跟自己的情绪相处,如何理解人与外界。
这本书通过哲人和青年的对话,深入浅出的讲了阿德勒的理论。归根结底它告诉我们人获得幸福重要的是摆脱三种束缚:过去的束缚、人际关系的束缚和未来的束缚。
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去看待过去,重要的是你如何选择;要在心底上自我接纳,不追求别人的认可,也不害怕被别人讨厌,做好自己,过自己的人生即可;不妄想未来,认真的活在当下。
道理很浅显,但是我们在碰到一些具体问题时,其实还是很难控制情绪,攀比的、自卑的、优越的情感等。所以,这本书特别适合当枕边书,时常去读一读,提醒激励自己。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巨头。他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同时也是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有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之称。他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总体来讲非常正能量。
01 摆脱过去的束缚
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去看待过去,重要的是你如何选择。
一味沉浸在过去的人,其实是不想走出过去,害怕面对改变的结果。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提到的目的论。在哲人看来,只追问原因是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甚至没有什么意义。通俗点讲,知道原因不给出办法和结果是没有卵用的。
比如童年受到过创伤,对出门有不安情绪,是本身潜意识里就不想出门。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而选择了不出门的生活方式,为自己不断强化不能出门是因为受过创伤。
这样再怎么找原因也无法解决问题,因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哲人说青年不是因为怒气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因为在一些场景里,比如正在发脾气的妈妈,接到老师电话时怒气会因为对象不同而收敛。
说明愤怒其实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是我们为了起到震慑作用,而选择的感情。 这正好与佛洛依德的原因论相悖。目的论认为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
事实上的确如此。我们对人生的无法掌控,对体重的放纵,对计划的拖延,总是会去找一个借口或者理由。比如很忙,没时间等等。看起来似乎是这样,但其实是从来没有按照目标去认真执行。找了一堆借口,内心深处还是认为安于现状更轻松,没有踏出舒适圈的勇气。
02 摆脱人际关系的束缚
要在心底上自我接纳,不追求别人的认可,也不害怕被别人讨厌,做好自己,过自己的人生即可。
一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
人生有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在这三种课题里面,无可避免的就产生人际关系。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
虽然青年提了很多烦恼,但这些问题产生的烦恼里边总归是有人际关系的成分。你对人生、对未来、对事业、对爱人、对子女的不满,一定是因为有让你羡慕的参照。
从古至今,归隐总是被人羡慕的一种状态。远有李白写诗: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近有李子柒田园做饭爆红。我们以为追求喜爱的恬淡生活,用阿德勒的理论解释,不过是因为讨厌人际交往的烦恼。
但是人不能独立存在,这世界不可能只有你。只要有人,就难免会产生各种比较:长相的比较,财富的比较,地位的比较。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说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怎么在麻烦的人际关系中保持自己是永久课题。
人际关系必然产生比较
比较会产生自卑或者优越情结。自卑分两种,一种是自卑感,一种是自卑情结。阿德勒的哲学观里,自卑感倒不见得是坏事。它可以激励你进步,达成目标。
比如,看到热情健谈的人,内向的我们可能当下突然产生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但主观上的解释通常是自己可以决定的,即我们可以定义内向是优点还是缺点。它对应的可能是共情能力好,细腻认真等特质,那它可以成为自己的优点,那自卑感的烦恼就不存在了。
而自卑情结就要不得了。自卑情结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因果关系,即因为A,所以B。因为不美所以嫁不出去;因为家境不好所以做不好事;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要警惕自卑情结,它是阻碍你进步的借口,是不愿意踏出舒适区找的理由,是愿意维持现状没有改变的勇气。
优越情结,本质上还是自卑感造成的。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成长,又无法忍受自卑情结的无能loser言论。就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补偿,即表现的好像很优秀,从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优越感的模式,叫夸耀不幸。喜欢讲自己成长史中的不幸,别人安慰或者想帮助其改变,他也会用“你无法理解我”来推开援手。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谁弱谁有理”,以自己的不幸作为武器来支配别人。
认可欲求
归根结底,人际关系的烦恼来自于认可欲求,寻求他人的认可剥夺了我们的自由。阿德勒理论认为,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不要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同样的,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万维钢说阿德勒的理论叫“强人的人生哲学”,越是进步社会、越是发达地区、越是强人,就会越认同阿德勒。现代社会的特点是人越来越独立,越来越讲自由,用罗胖的话叫“自由人的自由联合”。
所以我们会看到最近有一部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大热,就是因为节目想传递的价值观就是不需要在意别人的眼光,不管年龄多大,依然可以很飒。主题曲由国民级歌手李宇春作词的《无价之姐》更是这样写道:什么人生,什么梦想我自己造;一个女性成长要经历多少风暴,我是自己的无价之宝。
03 摆脱未来的束缚
不妄想未来,认真的活在当下。
阿德勒理论认为人生不是一条线,是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刹那。即“把过程本身也看作结果的运动”。应该认真的过好“此时此刻”。
为遥远的将来设定一个目标,并认为现在是准备阶段,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情,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会认为“此时此刻”是准备和忍耐阶段。
比如:有些人会想等有钱了我要怎样,或者等瘦下来我会如何。但是却从未认真考虑过,当下该怎么做会赚更多钱,要怎么才能瘦下来。然后付诸行动。
跟“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认真的活在当下。对人生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04 要怎么做才能幸福
课题分离
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别人干涉你的课题。阿德勒理论提到了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课题分离。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里面也用到了这个理论。
简单说,就是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别人如何评价你,是别人的课题,你无法左右。我们在判断事情的时候,要分清这是谁的课题,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所有的矛盾都在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我爱你,与你无关”这就是课题分离,喜欢谁,帮助谁,那是你的课题,至于说这个人会不会爱你、会不会辜负你的信任会不会对得起你的帮助,那是他的课题。
课题分离是自由社会的必然要求。人和人之间需要有界限感。那要判断这究竟是谁的课题,你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即可。
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却又提出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这是一种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
建立共同体感觉,需要从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是让我们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诚实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拿出改变的勇气,去做可以改变的事情。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不应该是“信用”而是“信赖”。所谓信赖指的是,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无条件的相信,这就是信赖。这样才可以构筑更深厚的关系。
能做到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就可以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归属感”,不过这还不够。还需要有“他者贡献”,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做出贡献。
但他者贡献并不是要自我牺牲,而是在贡献中体会到“我”的价值,体会“我对他人有用”。
比如:在家忙碌做饭洗碗的妈妈,如果她想的是,丈夫和小孩为什么不来帮忙,自己要辛苦照料一家人,那她会一直处于烦恼和不平衡的状态。家庭氛围也可想而知。如果她觉得自己是在为“家庭”这个共同体做贡献,发挥自己的作用照顾家人,心情反倒会愉悦。
一个人在可以产生各种人际关系的世界中,可以有很多共同体。家庭、学校、公司、社团组织、以兴趣产生的社群、乃至宇宙,都是一种共生呼吸同命运的状态。
如果你在生活中、在公司这种小共同体中可能遭遇了小挫折,应该了解世界之大,要站在更高更大的视角,就会发现自己所受的苦不过是“杯中风暴”。关注更大范围的共同体,发现更广阔的世界,不拘泥于所处的眼前的小共同体。
05 结语
阿德勒的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
面对过去,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要有踏出桎梏,改变的勇气;面对人际关系,不追求被别人认可,学会课题分离。有缺点,我们承认并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无条件的信赖伙伴,建立深厚的信赖关系。为共同体贡献自己的价值;认真的活在当下,关注此时此刻的成长。
这样,幸福会变得很简单。
关注公众号芥末笔记后台回复【勇气】获得本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