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定律(75个效应)读书笔记(1/3)

目录

第一章 镜中我效应:突破思维界限,认识真正的自我.... 2

镜中我效应:“镜中我”与“真的我” 2

自我服务偏见:我很优秀,而你只是运气好.... 3

沉锚效应:被沉锚带偏的“独立思考” 3

瓦伦达效应: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 3

库里肖夫效应:眼中的世界,其实就是内心的世界.... 4

第二章 墨菲定律:如果有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 4

墨菲定律:唯有计划周全,方能避免失误.... 4

酝酿效应:“不思考”也是一种思考方式.... 4

控制错觉定律:相信直觉,但别迷信直觉.... 4

羊群效应:“从众”和“盲从”的临界点在哪里.... 5

巴纳姆效应:似是而非的“真理”一无是处.... 5

奥卡姆剃刀原则:砍掉一切烦琐的旁枝.... 5

第三章 踢猫效应:坏情绪会传染,但也可以被管理.... 5

踢猫效应:坏情绪的连锁反应.... 5

野马结局:愤怒是一种自我毁灭.... 5

海格力斯效应:无视仇恨,仇恨就会无视你.... 6

霍桑效应:适度发泄,才能轻装上阵.... 6

习得性无助:没有绝望的环境,只有绝望的心态.... 6

卡瑞尔公式:接受最坏的,追求最好的.... 6

第四章 约拿情结:从自我提升到自我突破.... 7

约拿情结: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 7

跳蚤效应:不要轻易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7

洛克定律:合理的目标才是合适的目标.... 7

瓦拉赫效应:补足短板,还是经营优势.... 7

内卷化效应:跑起来,别让生活原地打转.... 7

青蛙效应:无视危机才是真正的危机.... 8

第五章 马太效应:优秀源于一次次试错.... 8

马太效应:成功是成功之母.... 8

安慰剂效应:暗示能带来扭曲现实的力量.... 8

马蝇效应:如何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8

布里丹毛驴效应:选择之前不犹豫,选择之后不后悔.... 8

基利定理:成功的核心在于不被失败左右.... 9

贝尔纳效应:每一条路都必然通向一个终点.... 9

第六章 首因效应: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法则.... 9

首因效应: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成功的一半.... 9

近因效应:留下最好的“最后印象” 9

晕轮效应:别被“光环”迷了慧眼.... 9

刻板印象:最不靠谱的“第零印象” 10

曼狄诺定律:不懂社交技巧?那就微笑吧.... 10

虚假同感偏差:换位思考,而不是以己度人.... 10

第七章 自重感效应:成为社交达人的心理学技巧.... 10

自重感效应:让人觉得自己重要,这很重要.... 10

相悦法则:我喜欢你因为你喜欢我.... 11

阿伦森效应:我们厌恶那些带给我挫败感的人.... 11

多看效应:提高曝光度,提升好感度.... 11

改宗效应:想讨人喜欢?那就反驳他吧.... 11

出丑效应:做别人眼中“不完美的人” 12

第八章 路西法效应:所谓“心术”,不过是人性的博弈.... 12

路西法效应:好人真的好,坏人真的坏吗.... 12

米尔格伦实验:所谓“良知”,底线有多坚固.... 12

破解囚徒困境:引入反复博弈,化被动为主动.... 12

智猪博弈:多劳多得,少劳也不少得.... 12

斗鸡博弈:最坏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13

枪手博弈:决胜负不一定要靠实力.... 13

第九章 互惠法则:如何让他人对自己言听计从.... 13

互惠法则:说服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13

承诺一致性原理:让对方自己说服自己.... 13

登门槛效应:步步为营,走进对方内心.... 13

门面效应: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对手下套.... 14

禁果效应:越“禁”越“诱惑” 14

超限效应:越说服,越反感.... 14

第十章 凡勃伦效应:避开投资、消费中的种种陷阱.... 15

凡勃伦效应:揭穿价格的定位陷阱.... 15

吉芬之谜:透过价格迷雾看清供需本质.... 15

消费者剩余:买得值不值,自己说了算.... 15

稀缺效应:“稀缺”是刻意营造的心理压迫.... 15

折扣效应:被理性驱使的感性消费.... 16

博傻理论:蠢不可怕,别做最蠢的那个就行.... 16

第十一章 路径依赖法则:到底是做事重要,还是做人重要.... 16

路径依赖法则:“第一份工作”是成功的一半.... 16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要做好一件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立刻开始做.... 17

布利斯定理:计划越充分失败概率越小.... 17

权威效应:权威引出的决策的惰性.... 17

古德曼定律:没有恰当的沉默,就没有良好的沟通.... 17

工作成瘾综合征:“工作狂”是一种心理疾病.... 17

第十二章 彼得原理:把恰当的人放在恰当的位置上.... 18

彼得原理:给每个人找到合适的位置.... 18

德西效应:挖掘真正的“内部动机” 18

不值得定律:“必须做”不如“值得做” 19

雷尼尔效应:用“心”留人,胜过用“薪”留人.... 19

罗森塔尔效应:寄予什么样的期望,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 19

破窗效应:不要轻易打破任何一扇窗户.... 19

第十三章 史华兹论断:合适的选择,就是好的选择.... 20

史华兹论断:“幸福”与“不幸” 20

贝勃定律:幸福本质上是种“敏感度” 20

狄德罗效应:幸福来自给生活做减法.... 20

鳄鱼法则:关键时刻的取舍之道.... 20

第一章 镜中我效应:突破思维界限,认识真正的自我

镜中我效应:“镜中我”与“真的我”

1.    “镜中我效应”,“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来源于其他人对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的思想、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 就像我们只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长相,“我”对自我的认知也都是来源于别人对我的看法。

2.    与一般社会心理学理论所提倡的“不要在意他人看法”的观点相反,“镜中我效应”指出,每个人的“自我观”,都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1)    首先,我们会想象他人是如何“认识”自己的。

2)    其次,我们会想象他人在这个认识之上是如何“评价”自己的。

3)    最后,我们会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产生某种感情,这种感情将主导我们对自己的认知。他的“自我观”变化了,随即,其相应的行为也就跟着变化了。“这位叔叔太累了,让他睡一会儿吧,他睡醒了肯定会腾出座位来的。”

3.    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是由社会反馈决定的,别人认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自我服务偏见:我很优秀,而你只是运气好

1.    “自我服务偏见”,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会一边轻易地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则欣然地接受成功的赞誉。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认为自己比别人好。这种自我美化的感觉使多数人陶醉于自己优秀的一面,而只是偶尔瞥见其阴暗的一面。

1)    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则怨天尤人,归因于外在因素,即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别人。甚至,在描述成功和失败时,我们所使用的主语都会发生一些变化,

2)    在我们的记忆中,会不自觉地夸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忽略对自己不利的部分。所以,自我服务偏见又被称为“自利性偏见”。

2.    自我服务偏见很显然会造成许多人际冲突。在团队合作中,自我服务偏见会使合作中的人感觉是自己而不是其他合作者做出了主要贡献,在合作不顺利时倾向于批评合作者,这样很容易导致合作的终止。

3.    自我服务偏见是一种归因错误,是影响人际交往的一大因素,所以,在与他人的沟通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这种基本的归因错误,以维系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沉锚效应:被沉锚带偏的“独立思考”

1.    “沉锚效应”,人们做决策前,思维往往会被所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就会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从而产生先入为主的歪曲认识。

1)    之所以称为“沉锚”,是因为这个锚点埋于意识的深处,很多人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被埋入了锚点,以为自己是通过独立思考做出了决策,其实,已经不知不觉地被各种先入为主的信息误导。

2)    思维锚定是人的心理反应,要想彻底克服它绝非易事。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接收大量信息,从而形成某种思维范式,而这些信息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思考,另一方面很有可能成为某种“沉锚”,反而锚定了我们的思维。

2.    如何避免或减少“沉锚效应”呢?

1)    首先,你需要尽量拓宽视野,多多听取别人的建议与方法,所谓“先入为主”,其实归根结底是接收的信息量太小。人的大脑很奇特,当处理的信息越少,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就越弱。相反,在处理海量信息的时候,大脑反而会高速运转,判断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意义的“沉锚”。大量地收集信息,全面分析问题,最后做出理性的判断,把“沉锚”的影响降到最低。

2)    其次,彻底无视之前的所有信息,剔除“沉锚”的隐患——但是这个实际做起来是很难的。遇到一件事情,要么就完全忽略之前的信息,当场分析事情本质然后做决定。

瓦伦达效应: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

1.    “瓦伦达效应”,一种在巨大心理压力之下患得患失的心态。属于“不良压力”。并不是担心自己不够好从而想办法提升自我,而是在反复担心“失败后怎么办”。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压力,会使一个人的精力分散,最终浪费在无用的胡思乱想上。如此一来,又怎么会成功呢?

2.    压力是一把双刃剑,驾驭得当可化为杀敌万千的利器,反之则可能会摧残自身。

1)    良性压力能够给人以动力,使人愉快并能有效地帮助人们生活;带来的是正面情绪。

2)    不良压力不仅使人感到无助、灰心、失望,还会引起身体和心理上的不良反应。

3.    与其因患得患失而最终品尝失败的苦果,不如一开始就放手一搏,这样反倒会有成功的可能。

1)    “瓦伦达效应”是因为,过度紧张带来的压力,摧毁了长期训练所形成的无意识反应能力。所谓“熟能生巧”,当出现某些意外情况的时候,一个技巧熟练的人会下意识地做出正确的应对——这并不是运气,而是在日常训练中获得的潜意识记忆。

2)    而患得患失的心理让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连一些最基本的应对都需要深思熟虑(比如,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反应变慢,思维也就跟着变迟钝了。

库里肖夫效应:眼中的世界,其实就是内心的世界

1.    “库里肖夫效应”最早是指苏联导演库里肖夫发现一种电影现象。是因为观影者将自己的经验投射到了眼前的镜头中,从而产生了联想。蒙太奇这种电影艺术的运用和各大品牌对于商标名称和商标图案的选择,无不是对“库里肖夫效应”的灵活运用。

2.    无论是商标的设计还是商品名的选用,除了需便于识别之外,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必须在各个文化圈中都能引起美好的联想的“库里肖夫效应”。从消费角度来看,商品名称、商标等商品标识不只是一种代称那么简单,很多时候都能带来各种情绪投射反应,从而影响购买者的心理。同一个名字,只因用字不一样,就让消费者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反应。

3.    “理性人假设”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假设前提,但在心理学上,人们从来都不是纯理性的,大量的情感因素影响着人们认知世界的结果。人们看到的世界,其实只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一个投影而已。

第二章 墨菲定律:如果有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

墨菲定律:唯有计划周全,方能避免失误

1.    “墨菲定律”,技术会日臻完美,而人却始终会出错。环节越复杂,参与的人越多,出错的概率就越大。如果没有考虑到事情的全部可能性,只要事情有做错的可能,那肯定会有人去把事情做错。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越高明,我们将要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事情永远会出错,最坏的情况永远会发生。

1)    任何事情都不会像它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2)    所有任务的完成周期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3)    任何事情如果有出错的可能,那么就会有极大的概率出错。

4)    如果你预感可能会出错,那么它就必然会出错。

2.    墨菲定律一方面警告我们最坏的情况肯定会发生,不管对技术还是对概率都不要有盲目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要从细枝末节上重视出错的各种可能性,既然最坏的情况总会发生,那么,至少,我们可以提前做出一个周全的预案——这就是墨菲定律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将尽可能多的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酝酿效应:“不思考”也是一种思考方式

1.    “酝酿效应”,是指很多时候,当我们尽力去解决一个复杂的或者需要创造性思考的问题时,无论耗费多少精力都找不到正确的思路。在这种时候,暂时停止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反而可能会产生关键性的灵感。

2.    所谓的“酝酿”过程并不是停止思维,而是将原先的整个思维过程转入潜在的意识层面,通过潜意识对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进行组合,将思维的工作交给直觉,通过大脑中隐含的某种迅速而直接的洞察和领悟,从而获得类似于“灵感”的思维状态。而这种状态的触发因子就是中途的休息过程。在放下难题之后,大脑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反而有利于在潜意识层面形成具有创造性的思维状态。比如“劳逸结合”的工作理念,以及以分割时间为基础的各类时间管理方法,都是从“酝酿效应”中延伸出来的。

控制错觉定律:相信直觉,但别迷信直觉

1.    “控制错觉”,是指人类高估自己的非逻辑和非统计直觉,仅仅是在直觉的引导下做出一些非理性的判断。这是人类的本能,“控制错觉”所带来的自信,正是人类一步步走上进化链的顶端的动力之一。但很多时候,对自己的直觉极度信任,进而产生了错觉,让我们常常会“自信地犯错”。

2.    这个世界充满了未知,像“运气”这种近似神秘主义的存在,更是让很多事情不可控。但是,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会习惯地将物质世界划分成有次序、有组织、可预测、可控制的世界。而“直觉”就是人类对抗世界未知性的重要武器。这个行为本身没有任何问题,直觉至少是一种比“听天由命”更积极的应对措施,在“酝酿效应”中,直觉有时候甚至会扮演比理性思维更有价值的角色。

3.    不要让自己陷入“控制错觉”之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凭直觉做出的决定也仅仅是直觉而已,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决策,它没有其他依据。

羊群效应:“从众”和“盲从”的临界点在哪里

1.    “羊群效应”,又被称为“从众效应”,它的核心是在群体力量面前放弃个人理性判断,而追随大众的倾向,并否定自己的意见,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地模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社会心理学家将其扩大到其他领域。

2.    对于“从众效应”,我们不应该简单地予以否定,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从众,是一种常见的,非常复杂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心理暗示影响,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并采取行动。

2)    “我们过去的进化过程证明了这一行为是生存良策,谁不这么做,谁就早已从基因池里消失了。这一行为模式植根在我们体内,我们至今还在使用它。这一模式同时也用于缺少生存优势的地方。”

3)    生活中有不少缺乏主见、轻易从众的人,也有一些专门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以免上当受骗,甚至血本无归。遇事不能不加分析地“顺从”大众行为,不能盲目地随波逐流。我们应该多一些独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的从众行为。当大众行为理性正确时,自然要跟随;当大众行为被非理性主导时,则要慎重对待。

巴纳姆效应:似是而非的“真理”一无是处

1.    “巴纳姆效应”,又称“弗拉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的、含糊不清的、空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会接受所有模糊而普遍性的描述,同时自动忽略掉那些和自己不相符的描述。

2.    “巴纳姆效应”的厉害之处在于,“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某件事的欲望。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种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人们喜欢“看上去跟自己相关的观点”胜过了“正确的观点”。“巴纳姆效应”是我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严重阻碍,尤其是现在各种星座、血型等伪性格学大行其道,会使很多人误以为那段言之无物的“性格描述”与自己的真正性格相符。

3.    能够真正认识自己,也是我们避开“巴纳姆效应”陷阱的重要方法。只有真正面对自己的方方面面,才能学会不轻易给自己贴上笼统的标签,有效地分辨出那些“性格描述”中哪些是与自己相关的,哪些是与自己无关的,哪些是模棱两可的,哪些是彰明较著的,从而认识真正的自己。

奥卡姆剃刀原则:砍掉一切烦琐的旁枝

1.    “奥卡姆剃刀原则”,在对于同一理论或者同一命题的论证过程中,多种解释和证明过程中,步骤最少、最为简洁的证明是最有效的。概括起来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少即是多”。

2.    简洁而不简单,除了在设计上讲究“简约主义”,在组织管理上讲求“精兵简政”,“扁平化管理”,在生活上也越来越多地提倡“简单生活”的理念,这其实都是“奥卡姆剃刀原则”的体现。

3.    只有在对事物的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之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真正化繁为简。打着奥卡姆剃刀的旗帜狂轰滥炸,甚至砍掉了不该砍的东西,这毫无疑问是错误的。

第三章 踢猫效应:坏情绪会传染,但也可以被管理

踢猫效应:坏情绪的连锁反应

1.    “踢猫效应”,这就是常被人们忽视的“情绪污染”,描绘了一种典型的情绪传染链——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的心情,一般会随着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地位高的传向地位低的,由强者传向弱者。最终,无处发泄的最弱小者便成了牺牲品。有时自己也明知不对,却很难控制。

2.    我们既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也要学会疏解他人的情绪,截断“踢猫效应”或者说“情绪污染”的传播链条。“如果您要在红茶里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柠檬酸会使牛奶结块。”

野马结局:愤怒是一种自我毁灭

1.    “野马结局”,是指将生活中因芝麻小事而大动肝火,以致因别人的过失而伤害自己的现象。当你发怒的时候,怒火也许会烧及他人,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它烧的是发怒者自己。

2.    愤怒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反应。在愤怒的过程中,血液会大量集中在四肢末端,令人的肌肉紧绷,并使得挑战、无畏等感性思维取代理性思维,使人迅速地进入攻击状态。但是,与愤怒的爆发力相对应,它对人体自身的破坏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一种典型的慢性自杀。

1)    愤怒的情绪最容易伤害人体的器官,第一个伤害的就是心脏。在情绪非常激动的时候,我们的血压迅速上升,血小板凝结在一起,容易造成动脉硬化。

2)    愤怒会导致食欲下降,引发消化系统的疾病。

3)    愤怒的情绪也会影响我们的肝脏,引发肝气不顺、肝胆不和。

3.    如何有效地抑制伤人又害己的坏情绪呢?

1)    当愤愤不平的情绪即将爆发时,要用意识控制自己,提醒自己应当保持理性,还可以进行自我暗示:“别发火,发火会伤身体。”尽快离开当时的环境,避免进一步的刺激。

2)    提高自己对外界刺激的承受力和对外界刺激的客观评价能力,当怒火上升时,反复地告诉自己——这并不值得愤怒。

3)    主动释放愤怒情绪,从亲朋好友处得到规劝和安慰,也可以缓解怒气。

海格力斯效应:无视仇恨,仇恨就会无视你

1.    “海格力斯效应”:当两个人产生矛盾时,如果其中一方试图报复,那么,最终必然加深对方的仇恨,甚至导致对方挖空心思加害另一方;而对方疯狂的报复行为,反过来又会导致另一方不死不休的仇恨。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敌意越来越深,报复手段也越来越狠毒。

2.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报复心态是人类社会早期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目的是通过展示伤害的形式来维护一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稳定状态。这就决定了报复行为的本质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惩罚和威慑,本身并无助于消减仇恨。

3.    在人际交往中,不可能没有利害冲突,这时候,以宽容对仇恨,仇恨自然会消失,有益于他人,也就是有益于自己。相反,若是以报复对仇恨,除了获得短暂的快感以及更大的仇恨,还会使得双方错过了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机会,最终让报复者得不偿失。相反,懂得化解一时的怨恨的人,最终能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和信任,从而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

霍桑效应:适度发泄,才能轻装上阵

1.    “霍桑效应”,一个合理的宣泄出口,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情绪的宣泄是平衡心理,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对那些负面的情绪,切莫一味压制,而要千方百计地让它宣泄出来,由此带来的激励效果甚至远远超过了物质激励。

2.    以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绪,不要迁怒,不要自我伤害,不要把坏情绪传染给了其他人,伤了自己的体面,制造了“情绪污染”。反而会使事态进一步恶化,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伤害。

3.    情绪宣泄的手段主要有三种:狂暴行为、倾诉宣泄和哭泣宣泄。情绪性的眼泪和别的眼泪不同,它含有一种有毒物质,会引起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和消化不良等不良症状。通过流泪,把这些物质排出体外,会带来生理和心理上双重的轻松感。因此,如果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宣泄情绪,那就大哭一场吧。

习得性无助:没有绝望的环境,只有绝望的心态

1.    “习得性无助”,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因之前的绝望体验而放弃逃避希望,默默承受痛苦的来临。本质上是长期积累的负面生活经验使人丧失了信心,继而丧失了追求成功的驱动力。

2.    避免习得性无助,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情绪。

1)    没有绝望的环境,只有绝望的心态。“习得性无助”的陷阱,是我们的大脑为了让自己适应绝望环境、免于崩溃而做出的妥协姿态。如果能在挫折中坚持下去,挫折实在是人生中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但是如果在挫折中沉沦,那便是跌入了“习得性无助”的陷阱,再也无法突破挫折了。

2)    失败从不怜惜弱者。没有铁一般的意志,就会被绝望的环境打垮,你就不会看到成功的曙光。

卡瑞尔公式:接受最坏的,追求最好的

1.    “卡瑞尔公式”:强迫自己面对最坏的情况,首先在精神上接受它,然后集中精力从容地解决问题,从根源上抹除忧虑。其中共有三个步骤:

1)    先排除恐惧情绪,理性地分析整个情况,然后,找出万一失败可能导致的最坏的情况是什么。

2)    找出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之后,让自己在必要的时候能够接受它。这样一来,即使事情真的无法挽回了,我们也可以很快地放松下来。

3)    我们就平和地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试着改善在心理上已经接受的那种最坏的情况。假若应对适当,我们就可以很快摆脱这种所谓的最坏情况。

2.    忧虑的最大坏处就是,它会毁了我们集中精神的能力,丧失做决定的能力。然而,当我们强迫自己面对最坏的情况,进而在精神上接受它之后,当不再忧虑时,就能够衡量所有可能的情形,使自己处在一个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问题的处置。

3.    “存肢效应”,说的是人在被截去某部分肢体后,心理上却在很长的时间里对那个已不存在的肢体有着存在感和支配欲,不愿意接受失去肢体的现实。而“卡瑞尔公式”告诉我们,与其抱残守缺,执着于过去,不如果断放弃,美梦破灭之后往往就是黎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墨菲定律(75个效应)读书笔记(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