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帝国的转机(四)

原创首发


(二)《吕氏春秋》上

公元前239年7月的一天,秦国都城咸阳的各个城门忽然悬挂了众多文字竹书,洋洋洒洒竟然有数十万言之多。一时咸阳城竹简林立,满城书飘,蔚为壮观。

正当围观的人们疑惑不已之际,大黄告示也在旁张贴。原来竹书文字是当今秦国大丞相,秦王的“仲父”,文信候吕不韦召其门客编写的一部书,名《吕氏春秋》。告示还称,如果有人能改动一字,赏以千金。这告示的轰动效应无异于商鞅变法开始时的“徙木为信”,影响却更大,一时天下响应,连东方六国士人也好奇尚异,纷纷入秦,欲一睹为快。一时咸阳城士人云集,观者如潮。

秦国的士人百姓惊奇地发现,在秦国已绝迹多年的儒、道、墨、阴阳等各家思想,竟又赫然于竹简之上,仁义礼法,尧舜之言,竟然堂而皇之,高高在上地昭然于秦国之都。这是怎么啦?要知道,自商鞅变法以来,法家是秦国唯一的治国思想,士人百姓只要以吏为师,遵纪守法,努力耕战就可以了。对制度法律,各派思想一律不得公开议论,否则就会被治罪。

而现在几乎一夜之间,儒、道、墨等各派思想已在都城咸阳各处高而悬之,招摇过市,难道秦国即将翻天覆地,风云变幻了吗?

秦国大丞相吕不韦确实有这个想法。


《吕氏春秋.序意篇》中,就点出了这本书的主旨就是“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遁也”。实际暗示《吕氏春秋》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是合乎天地之道,匡正人事,事关国家治乱兴衰,安危存亡的精神思想。是秦国一统天下后国家大治,社会和谐,长治久安的治国纲领。

这对于一直崇尚严刑厚赏,以法治国的秦国来说,无异于一声平地惊雷,无异于一次改天换地的风暴。

虽然法家让秦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它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它的隐患已愈来愈深重,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

正如《吕氏春秋.览.慎大览》所言“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事易时移,变法宜矣。”(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制,就会天下大乱,死守旧法而不变故,就必然违反实际,没有法律或死守旧法都是不能治理好国家的,所以做事情要根据情况而论,该变法时就必须变法)。

而秦国一统天下指日可待,变法改革也已箭在弦上,刻不容缓!

《吕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融儒、道、墨、兵、法等众家长处,以古为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用天地规律和人事发展来论证秦国当前的严刑酷法,唯利是图,不施仁义所隐藏的巨大隐患必须予以修正。


《吕氏春秋》在秦国掀起的狂潮已在吕不韦的意料之中,商人出身的他比谁都清楚广而告之,哗众取宠的效应。“一字千金”不只是为了推销他的《吕氏春秋》,标榜自我,青史留名,而让在秦国已经绝迹的儒、道、墨等各家思想重点星火,再入人心才是他的初衷,同时昭告天下各国,对即将到来的统一不必惊慌失措,对秦国不必望而生畏。秦国将改头换面,以礼义来安抚天下。

此时秦对东方六国已形成绝对优势,在秦国不断雷霆般摧枯拉朽的军事打击和领土蚕食下,六国已疲惫不堪,领土日益缩小,或被强秦包围,或被分割,已是瓮中之鳖,强弩之末,苟延残喘。强秦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已成定局。

秦统一天下后,继续以法家的严刑酷法治理天下,鞭笞万民,不施仁义,必然会倾覆,这是大丞相吕不韦所担忧的。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秦帝国的转机(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