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读书的两条线

1月份疫情的时候我一直在家,天天除了伺候着怀孕的老婆吃喝基本没啥事干,也就顺手恢复了不称职的中文系学生的本色——疯狂读起了小说。

我开始大量读初中时候爱读的科幻小说,补了不少课。

其中有刘慈欣的《西洋》《烧火工》《信使》《太原之恋》《微纪元》《球状闪电》《朝闻道》《诗云》《宇宙坍缩》《光荣与梦想》《混沌蝴蝶》《地火》《地球大炮》《创世纪》《山》《海水高山》《鲸歌》《镜子》《天使时代》《微观尽头》《命运》《吞噬者》《白垩纪往事》《乡村教师》《十亿分之一的文明》《欢乐颂》《动物园里的救世主》《圆圆的肥皂泡》《中国太阳》《2018年4月1日》。

王晋康的《失去它的日子》《母亲》《秘密投票》《魔鬼梦幻》《最后爱情》《他才是我》《镜中世界》《斯芬克斯之谜》《科学狂人之死》《50万年后的超级男人》《观察记录:母爱与死亡》。

张旭的《星海迷影》,叶星曦的《胎动之星》,阿缺的《深处》,谢云宁的《深度撞击》,燕垒生的《铁血时代》《瘟疫》《礼物》,索何夫的《风暴之心》,克拉克的《神的九十亿个名字》,阿西莫夫的《台球》《响铃》《神们自己》。

这是其一。

上初中的时候我自己也写过科幻小说,不过那绝对属于没有物理知识支撑的软科幻、假科幻。

因为我只是按照每次模拟考试的排名和对周杰伦的热爱程度高低给朋友们安上猎户座悬臂总参谋长、太阳系情报专家、木卫二特技驾驶员……之类的头衔,再让他们陪我开启一轮又一轮的星战。

这次读了些科幻,也有些新的想法:

科幻小说或多或少还是有其超前的意义。那个《售梦者》是《科幻世界》2001年2月版的一个故事,它讲了在未来,录制自己的梦境去售卖已经成了一个职业。售梦者为了保持新鲜感,不能顺着自己的意愿想吃吃想玩玩想要爱情就去追求。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为一旦那样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就会抑制造梦的激素,从而失去梦境的新鲜感,就做不出来吸引人的好梦了。所以,为了生存,售梦者不敢拥有真挚的情感和美满幸福的生活,也不敢以真面目示人,为了挣钱,失去自我。他们时刻处在伪装的表演之下,尽管人畜无害,但也并不轻松。在今天看来,这个故事不仅仅隐喻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对人精神的压迫,更预言了当下无数自媒体,微视频制作者为了迎合大众或多或少都有点藐视真相、罔顾是非、肆意夸大、曲向导引之嫌,为了迎合,也送给自己一副精致的人设和嘴脸,活在荣利与虚妄之中。

再有,个别科幻其实初中就读到过,这次重读,激发出遥远的记忆,既有乐趣,又让人深思。

其中有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那个王晋康的《水星播种》,发表在2002年第5期的《科幻世界》杂志。

时间太久,我把名字错记成“水星放生”了。虽然是无意中重读的,但还是和当年一样震撼!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科学家培养了一种不同于地球碳基生命的金属生命体,并放养在水星上,任其自行发展的故事。

它的独到之处在于,用两条毫不相干的线索讲述故事,一条是讲述当下地球人类培养出金属原生命,募捐钱款,制造飞船,准备前往温度,压力,光照条件适宜的水星的事;一条是讲述亿万年后水星单细胞生命一步步进化出了独具特色的文明的事。这种双线并进的模式让当年的我一度云里雾里,因为它故事里的前一章和后一章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毫无连贯性可言,但到结尾处,两个故事相互重叠,连在一起,叫人拍案叫绝,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多年以后,上了大学,我才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蒙太奇!此外,故事也很能引发人的思考,一位智商超群相貌丑陋的世界首富自愿捐出亿万家财支援该项目,条件是前往水星,速冻身体,每过1千万年醒来一个月,照顾低等生命。这其中,既有高远的献身精神,也有成为水星之神的私心。亿万年过去,事与愿违,水星文明在迷信阶段就因无知而摧毁了首富的身体,但偶然中包含着必然,文明的发展虽然受阻,却并没有停下向前的脚步……

重新读到读过的故事总是很有兴味!在上初中的年纪,大刘的《三体》完全看不太懂,因而拿起又放回了书架上,但这篇《水星播种》却深深的印在脑子里。因此,我感谢我上小学初中的红星二场学校,那里为学生设置了阅读课,并设有专门的平房阅览室,让我在2003至2006年的初中三年内读到了《科幻世界》!

在这么多科幻作家里感觉刘慈欣的立意最高远。再读《三体》,在这个年纪已具备读完的耐性,也专门查了拉格朗日点、引力波、宇宙背景辐射、洛希极限等专业词汇,我感觉在宏大的宇宙背景叙事面前,所有的历史演义小说都很渺小,在以“纪元”为单位的叙事框架面前,所有的宫斗、架空、玄幻基本都是渣渣辉,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硬科幻实力过硬的魅力。

相较而言,科幻作家们的作品不一定都具备高水平,相当一部分也很软——科幻作家们习惯创造出一个物理学家为王的世界,对现实政治、经济、社会治理的原理往往谈不上精通,对主角的塑造颇似武侠,总有容貌倾城、身材曼妙的年轻女孩围绕左右、主动崇拜,这一点说白了也不怎么有趣。

……

回到我读书的主线。

其间由于白天不够累,晚上睡前总要在台灯下再读会儿纸质书,由此引发出第二条读书线。

床头刚好有一本《人性的枷锁》,本着买了就别浪费的原则,断断续续坚持读起来。起初毛姆的调调不那么吸引人,何况我早已见识过马尔克斯的风采,对文字还是有一点挑剔和自负的,可是看着看着,连科幻也丢掉了——我惊异于毛姆关于人性、人生的洞察力,他写的那么透、那么真,平实的娓娓道来中竟找不出破绽,而且以他那个年代来说,竟然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么大的事件毫不在意、毫不着笔,这引起了我的兴趣。

于是专攻一人,接连读完了《月亮和六便士》《面纱》和《刀锋》,也写下了这四本书的书评,往前回翻公众号文章尽可以找到。

读完也找完相关年代背景资料后,微信读书推荐我肯福莱特的二十世纪三部曲(可见大数据搜索关联之强大),我原以为他可能和毛姆年代差距不大,一读之下才知道肯氏的书写于2010年,事实上也不过是一般意义上的畅销书。

在我看来,肯氏绝非毛姆那个意义上的作家,文字内涵、修辞运用、艺术底蕴相差甚远。

之所以说是一般意义上的畅销书,《巨人的陨落》《世界的凛冬》《永恒的边缘》利用演绎的方法向我们展示了整个二十世纪发生的所有大型历史事件,巧妙之处在于他用的都是大人物身边看似不起眼实则能够窥见大局关键转折的年轻人的视角去呈现,比如:英国威廉姆斯家族的艾瑟尔从贫民窟走到女爵的位置,德国乌尔希里家族的沃尔特从贵族走向议员又被纳粹迫害而亡,俄国别斯科夫家族的格雷戈里在红色革命中从普通的工人走向著名的将军,美国杜瓦家族世代从政,重要的是真真假假他自己既言之凿凿又说不清楚。

对我来说,他展示了整个二十世纪大致的发展样貌,这使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多了解了解、尽量搞清楚一点之前过去的一个世纪之内发生的事情,这样才能够想明白一些今天事物的优势与弊端。

所以这也是我学完了高中历史以后首次自己想要找点东西来读。

其次他的这三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还在于关照现实,他写的英国的、美国的、俄国的、德国的年轻人不管处在二十世纪的哪一个时代,一战还是二战,冷战还是一超多强,每个人都在问一个问题,大家都在反反复复问一句话:“难道我们想让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吗?”

这句话使我震惊,且不去问人类有没有进步,文明有没有发展,整体的素质有没有提高,社会的变革有没有实现,即使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这句大哉问也恰逢时宜,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也还是会出现,披着羊皮的狼还是活跃在我们周边。所以这也更坚定了我要弄清楚二十世纪是不是他说的那个样子的想法——此即2020年读书的第二条线。

在肯氏的叙述中以美国表现最棒,英国次之,苏联最差的形式来表述,而我们的很多东西明面上和苏联很像,比如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很多领域的架构、运转,所以我准备先从苏联的书入手。

于是我又去读《俄罗斯通史1917-1991》《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苏联末日观察》《亲历苏联解体:二十年后的回忆与反思》《杂谈苏联》《苏联历史几个争论焦点的真相》《癌症楼》《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

越看越觉得有意思,于是找来德国、法国、美国、日本、中东等地方的社会学读物来读。

今年读完的有《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台湾往事:台湾经济改革故事》《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以及柏杨的《中国人史纲》。

你看,首先我得检讨,这一条线读得很少,主要因为是海棠出生了,我的读书时间被压缩了一些,精力不太够,但不用灰心,一则还有2021可用,二则我还上上网,今年有幸找到了温乎号,大家都可以关注一下。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我也翻出以前买的《最寒冷的冬天:板门店谈判纪实》来读,虽然到现在也没读完,但有幸读了温伯陵的《抗美援朝,为什么是中国千年国运的转折点》这篇文字,一下子把我看温铁军教授《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的感想和听金一南教授讲座的内容全部串联了起来,这种感觉太棒了!

其实《抗美援朝,为什么是中国千年国运的转折点》这篇文字对温伯陵自己也是特大的好事儿,之前他在头条只有4万多人关注,此文一出立马涨了十万粉丝。

他是89年生人,只比我大两岁。能写出这么多专栏文章,其中付费专题还有近千人购买(我也是其中之一),而我发在头条的文章最高的单篇才被三千多人读过,不得不说是我辈中的佼佼者了。

吹完彩虹屁,再说回读书。温伯陵特别善于用大白话讲出历史大道理,正是看了他的文章我才把自己读苏联和我国20世纪发展情况的想法成功印证在一起。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是没有经验的,在社会治理的各种架构上都是空白,正是打了抗美援朝,苏联的援助来了,注意是全方位的援助,不仅仅是工业,医院、学校、技术部门……里全是苏联专家的身影,各种社会机构怎么搞,怎么运转全靠有人教有人带——从这一战开始,社会、经济、科教文卫事业的基础一点一点建立起来了,当然大国之间的无常博弈导致亲苏、亲美什么的都是后话了……

由于这一年的大量读书,我不仅重新找回了中文系学生的身份认同,还修正了自己关于政治的深刻偏见。

我总是容易走极端,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大到国家治理,小到身边小事,总觉得这样不好,那样不对,但现在不会再那么偏激:

一方面感谢领导和我之间有一次深谈,让我感觉一定得和比自己聪明、比自己强的人做朋友,去学习他们的优点,也真正要多看别人身上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尽可能多地团结人,齐心协力办小事,把小事办好,然后再接触越来越大的方面,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另一方面政治不是黑,不是一望无际的黑:从大国建立、治理、变革、走向强盛到保证不衰败,到自己工作的单位起步、发展、建功立业到保证不走下坡路,首先政治即现实,没有绝对积极向好的工作局面等着你走马上任,可能是中不溜,也可能是烂摊子——现实总是有好有坏的。

走极端不管在经营家庭还处理工作问题上都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看不惯、趾高气扬、粉刺挖苦、说风凉话,这都解决不了问题。

问题即使解决了也总还有新问题会出现,就算是烂摊子里面也有好现象和积极因素,就算是看不惯的人身上也有闪光点,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

要收拾、要收拢、要凝聚,要想办法改变、推动、扭转,这正是人的因素发挥的空间,也正是人的主观的意义所在,从这个角度看,这也正是政治的魅力所在——斗争是看立场、分阶段、讲方法的,适应不了、做得不好,也恰恰说明个人的能力有限——还有提高的空间。

这一年我有了自己的下一代,一下子感觉到不能像以前一样嘻嘻哈哈。所爱有了新寄托,各方面的干劲也相应更强了点。

也因此认识到保持清醒的头脑,拥有独立思考和判断力是一件很难的事——你读了一本书就会发现它背后还有好几本应该读一读,你做了一件事就会发现它和前前后后的许多事都有关联,读的书越多,就知道自己没读的更多,何况自己读的远称不上多;做的事越多,看问题的角度也更丰富一点,不会再拘泥于一时一地的得失成败,能听懂聪明人的话外音也就越多,沉默的时候越来越感觉到充实——但最重要的,个人在当下掌握的信息在事后看永远会出现不够全面、高效和准确的问题,也因此不存在绝对正确的判断和绝对公正的立场,这一点只能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历练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强大来稍微弥补。

2021希望自己能顺着2020再多读些书,把没改完的中篇写完,争取把写了一章半的剧本写完,争取具体写几个读书推荐稿,帮丈母娘继续宣传她匠心手作的阿胶糕,给她和老婆和我妈买点称心的礼物,带孩子去山里转转,争取回趟老家……

我还是这样,看到别人读自己没读过的书总是紧张,读到好书也默默地欣喜欲狂!

把自己爱干的事坚持下去,再多做些事。

——于2021年1月1日21时47分

(感谢热爱阅读的你,感谢善良的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年读书的两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