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百无聊赖”能够刺激你的大脑?

有人说,只有无聊的人,才会感到无聊。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地球上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无聊之辈。 90%以上的人都表示,自己曾经感到过无聊。而无聊的平均时长约是每周6个小时。

图片发自App

体验不到无聊的人,其实并不是幸运儿。无聊到极致,其实也是一种能够刺激人的天赋。

四种无聊的类型

说起无聊的感觉,你可能会想像出以下的场景:周围的一切都开始变得无趣,你的注意力开始下滑,时间过得特别慢,书上的字开始变得如此催眠。

在实验室去定义什么感觉叫“无聊”,其实还挺难的。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状态,由多个复杂感情混合而成的感情状态,其中包含了:冷漠,不在意,挫败,厌烦,烦躁,甚至包含了一种“入定”一般的平静的无所谓。

所以,无聊由于太过复杂,被分类成了以下四种类型:

冷漠型,寻找型,反应型和无所谓型。

首先,冷漠型是经典的无聊感觉,这个时候,你会觉得没什么可以做的,而且对做事毫无动力。而有的人,这个时候就会转而变成“寻找型”无聊,烦躁,无休止的想去找一些事情做,来停止无聊的感觉。

如何这个时候,还是找不到事情做,就会进入反应型无聊,进入高的唤醒度和无聊度,产生大量负面情绪。最后进入“无所谓”状态,开始平静,放松,也不是很难受。

特别有意思的是,尽管所有人都会经历以上的这些无聊的状态,但是基本上来说,根据人的性格的不同,每个人主要还是经历一种无聊状态。

无聊的作用

我们既然定义了无聊的感觉,那么无聊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无聊显然是人类进化出来的一种感情,任何感情都是有生物学上的作用的。

比如害怕是让我们赶快逃离危险,恶心是让我们远离可能会产生病原体的物体和地方,而无聊,肯定也会有生物学意义。

实际上,无聊这个感情,不仅仅人类有,很多动物都会感到无聊。不仅哺乳类,连鸟类和爬行类都会有无聊的时候。

一个非常有趣的理论是说,当一个动物,很久不做事情的时候,无聊会给它一个内在的动机,找点事情做。通过找事情做,就可以增加生存的概率,比如实在太无聊了,周围转一转,看看有没有危险等等。

人类的无聊的作用

就像动物的无聊可以促使他们找事情做一样,人类的无聊情绪,也能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比如绝大多数人,给他一些很无聊的工作,抄电话号码一类的,干15分钟,就会感到无聊。有趣的是,这些感到无聊的人,马上就会创意增加。可能创意的产生,就来源于这15分钟诱导的无聊情绪的帮助。

无聊的积极经历

无所谓型的无聊,是一种极度放松的状态。比如你下班回家,坐在车上,开着窗户,吹着小风,什么都不想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帮助你去放下压力。

当然,不是所有的无聊都会让人感到舒服。有研究表明,常常感到无聊的公务员,其死亡率比感到不无聊的人高。

当然不是无聊杀死了人,而是当一个人总感到无聊的时候,更倾向于去寻找一些刺激的事情。这些刺激的事情往往是非常危险的,对身体健康有害的。

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感到无聊呢?

老外发明了一个测量量表,叫boredom proness scale,来测量每个人容易感到无聊的指数。他们发现,男性一般比女性感到无聊得快,而且外向比内向的人容易感到无聊。

另外,自恋的人,和焦虑的人容易感到无聊。有些竞争意识很强,而且总是喜欢寻求刺激的人,也经常会感到无聊。

从另一个角度说,创造力很强,而且对精神世界有更高追求的人,对无聊的副作用有很强的抵抗能力,因为他们“找乐子”的能力比较强,所以无论做什么乏味的活儿,都可以找到其中的妙处。

我们处于的电子设备时代,使得无聊产生的空间越来越小,人们过渡和别人交流,没有发呆和自寻乐趣的时间,及时满足常常出现,这些都对出现创意不利。

Dorothy Parker曾经说过:“无聊的治愈靠好奇,而好奇是无法治愈的。”所以,并不是无聊的人感到无聊,而是缺乏好奇心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百无聊赖”能够刺激你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