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四十不惑”了(五)当“凤尾”的日子

我靠死记硬背,以炫高分为学习动力,成功地保持了多年的“鸡头”位置。这一不败战绩在上了高中之后被彻底终结了。自打我进了这所市重点高中,就再也拼不过身边的学霸们了。但我的成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在戏剧性地升降起伏。每次考不好了,我自己比谁都难过,多数情况下,下次考试成绩就能提高一大截。当然心里多少会有点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然后就会又迎来一个低谷。我当时一直认为这种成绩波动是粗心大意或发挥不稳定造成的,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

高二分文理科,我领了表,跟爸妈商量好了填的文科,可是交表前鬼使神差地改成了理科。一是因为多年转学,我不想再离开交了两年的朋友去适应新环境了;二是因为我们学校是理科强项,学理科容易考高分。我就这样让情感战胜了理智,在高二起起伏伏的成绩中熬到了高三。

高三真是煎熬的一年。因为我没有把心思花在吃透所有知识点,并将其融会贯通上,又没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所以要生生记住那么多知识点就必须在复习的时候聚精会神。我复习考试的时候真是受不了一点声音。楼上邻居弹钢琴我受不了,跑去敲人家门,说我高三复习。外面有人施工我受不了,求我妈跟施工队说家里有高三考生。我爸为此专门给我找了间职工宿舍供我复习,可楼道里有人放音乐,我还是受不了。为了有个安静地儿复习,我找遍了学校和家周围所有的地儿,放学后去过附近大学的自习室,周末去过我爸办公室,早上带个麦当劳巨无霸进去,晚上才回家。那时候恨不得把自己关在真空中,几乎到了神经质的地步。

那时候每次考试前都紧张,紧张到整晚睡不着觉,越是努力想睡着越睡不着,不知不觉就听到鸟儿叫了,然后有公交车报站声了,天就亮了。记得高三模拟考试前夜,我又睡不着了,眼看天又要亮了,我只好求助于我妈,我妈给了我一片安眠药,我才睡着。可是那次的数学150分满分,我才考了67分,就是铁定没大学上的成绩。

高中三年,我都在跟成绩较劲,根本没有心思考虑自己的兴趣和志向。我们那时候是考前报志愿,报志愿的时候我抓了瞎,作为一个骨子里的文科生,要报理科的志愿,我真是一点思路都没有。而且我被那个模拟考试的成绩搞得焦头烂额,复习还来不及呢,根本没时间考虑报志愿的事儿。只好把这个烫手山芋扔给了我妈,我妈也是文科生,没辙,就紧急召回了在外出差的老爸。我就给了我爸妈两句话:一、数理化我都不喜欢;二、死活都不复读不重考。于是我爸妈从一本到自费大专都给我报上了,专业就是生物和制药什么的。现在想想自己真是本末倒置,就知道考高分,上大学,上大学学什么不知道,出来干什么也不知道,这十来年学上得太糊涂了。快18岁的人了,对自己的未来一点打算都没有,就是被赶着跟千军万马一起过独木桥,过去到哪、干什么一概不知,可悲可叹啊。

高三给我造成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呢?这么说吧,如果能搞到兴奋剂、治多动症的药,或者随便什么能提高成绩又不伤及性命的药,我一定毫不犹豫地吃下去,我才不在乎是不是影响以后的身体健康呢。那时候仿佛身边有一股无形又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告诉我考上大学是人生的唯一方向,考不上的话十多年的书都白念了;这股力量时刻提醒我“人生能有几回搏,此刻不博,更待何时”;这股力量让我把分数看得比知识本身重要百倍,因为“差一分就差一操场的人”。而这股力量就是我学习的动力。

不知是压力起了作用,还是运气起了作用,或者是这二者的合力,总之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名牌大学。可一进大学,那股力量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一下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再加上原本就莫名其妙的生物专业也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我开始翘课看电影、看小说。就这么一边玩一边学,一到考试就抓瞎,基本都是靠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的,回想起来真是虚度了大学四年的好时光啊!当然,我后来从事着跟生物八竿子打不着的职业,还是回归了文科生的路数,那是后话了。

所以,现在当女儿跟我表示她不喜欢数学,也不喜欢科学课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问她喜欢什么,而不是强迫她去学好数学和科学。当然我身边的大多数亚裔家长都在推孩子STEM,因为在美国,亚裔的强项就是理工科,看看美国奥数队有多少亚裔就知道了。可是我深知一味追求好成绩,会让孩子错失什么,我不会让他们重蹈我的覆辙。学习的动力应该是兴趣,而不是好分数、好大学、甚至好工作。学习的目的应该是掌握知识和提高分析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才是跟随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只有明确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才不会随波逐流迷失自我,才能保持学习的动力,找准前进的方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觉得我“四十不惑”了(五)当“凤尾”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