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7话题研讨点评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去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公布,自今年1月1日起施行。《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二章第十六条规定:父母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家庭教育。其中包括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而正确的劳动观念,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也对劳动任务做出了具体要求,其中的第三条就是:丰富劳动实践活动。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长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经常参与家务劳动,掌握必要生活技能。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积极参与“家校共育”“家园共育”等活动,配合学校落实家务劳动清单,实现家校信息共享,切实减轻学生过重校外培训负担,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

习近平总书记说 “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劳动对于儿童来说就是发现世界、认识世界的一个过程,儿童将会从中体验到一种激动人心的快乐。所以,应该让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而且要使劳动进入儿童的日常生活,变成他们感兴趣的事,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幸福感。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呢?

今晚几位发言的老师,针对这个问题都展开了具体的讨论,并且亮点纷呈:

栗老师具体细致的值日分工,每周定期跟值日组长座谈,了解各组员参加劳动的情况。

任老师通过布置亲子劳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培养健康志趣。

康老师的《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实行“门前三包”活动:班级还实行教室内“1平米责任区”制度,即以自己座位为原点,1平方米范围内,均为个人的卫生责任区,施行“门前三包”。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除此还有班主任的示范引领,更把劳动教育延伸到家庭。就像周佳佳老师说的那样:康老师注重强化劳动责任化意识,劳动日常化意识,劳动成果化意识,劳动示范化意识,劳动情感化意识,让学生真正热爱劳动,主动劳动。

王文静老师的学校,有班级试验田,供学生翻土、浇水、种苗、培育,这一系列劳作,正是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郭攀老师针对劳动教育,分析得很深刻,的确,劳动教育首先应该把握好正确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的,而不是急功近利。

张俊红老师通过明确要求与示范演示,进行劳动技巧指导。老师手把手教学生学会劳动。张老师不把劳动作为惩罚手段,不用“免劳”来奖励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劳动是一件光荣、快乐的事,从小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享受劳动的正确劳动观念。

我们学校在今年11月,宅家学习期间,就开展了“劳动教育进厨房”的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下面是本次的活动美篇。

下一步,我们计划在寒假里,春节前,再开展一次活动——“劳动教育之清洁篇”,让学生积极参与打扫房间,清洗衣物等。

到植树节,再开展“劳动教育之植树篇”。

到五一,开展劳动教育周活动,主要以集体劳动为主。

“六一”儿童节前后,集中展示学生劳动教育技能和劳动成果,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教育要求。

慢慢地,也把劳动教育的各项活动“课程化”。

除此,,我再补充几条建议,也是我们鼓励家长尽量做到的:

一、 家长树立正确观念 。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分数来判断孩子的标准,因为孩子的素质不是单纯由成绩来评价的。国家实施“双减”新政策,只要求孩子好好学习争取高分是远远不够的,其他方面的素质也需要家长去培养,尤其是劳动能力。家长不能片面重视孩子的分数,而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鼓励孩子多做家务。

在日常生活和家务劳动中,比如刷碗、拖地、扫地、倒垃圾等,家长把做这些事情的方法及时地告诉孩子,引导他们认真、反复地练习达到熟练掌握,鼓励孩子多参加家务劳动,就能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家教策略力求恰当。

孩子年龄小,家长可以通过游戏比赛等方式来提高孩子劳动的兴趣。劳动内容要符合孩子的特点,不能太复杂,时间也不能太长。

做家务劳动时要进行具体分工,明确家庭成员各自的任务。还应提倡分工协作,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干,家长的事帮着干。

当孩子认真做完一件家务活儿后,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最好的方法是让全家人一起欣赏孩子的劳动成果,或给一个亲切的拥抱,夸一声“真能干”,使他产生自豪感。注意,不提倡用金钱或物质刺激的办法。

四、大胆放手减少依赖。

父母要减少为孩子做事的冲动,在生活中,只要孩子自己可以做到的,就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长大胆放手,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使其成为知行合一的优秀孩子。

劳动教育,刻不容缓,希望我们都能重视起来,为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而不懈努力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227话题研讨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