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诗歌4

将文本解读法应用于古典诗歌教学之中,则需要教师从诗歌作品的最小单位,也就是 意象入手,结合诗人的情感发展脉络来深入挖掘作品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能 被动接受教师对古典诗歌的解读成果,而是要主动参与到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并学会方法。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把跟诗歌相关的各种硬性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细致讲解,却没有详细地介绍诗歌流派,虽然跟学生也有互动,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但是总体来说, 回答的仅是诗歌文字层面的问题,当触及到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时,又回到了以自己的理性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主观情感的老路上。

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换个方式来教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在备课阶段深入解读文本内容,并分析出关键意象之间的相 互照应的关系,采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把这种相互照应的关系分析出来的方法,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解读古典诗歌文本的过程中滥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人文学科教学的好帮手,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更是极为依赖 多媒体,将多媒体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多媒体教学有很强的优越性,突出体现在能够把古典诗歌那看不到摸不着的音乐美和语言美,转换成初中学生肉眼可见的图像,触手可及的音乐,让古典诗人所塑造的艺术美感变得触手可及。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师不能滥用多媒体技术,因为不论是多好的工具,也需要配合正确的使用方式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孙绍振先生就总结出了三种误用或者滥用多媒体技术的危害:第一种是,音像资料与课文完全游离,此时学生不仅不能借助多媒体来理解和把握文字,反而会被干扰注意力的焦点;第二种更严重,此时音像资料看似与课文相关,但是在内涵上却与课文矛盾;第三种最严重,此时音像资料对课文来说有严重的歪曲性,而且这种歪曲性是 难以被人察觉的,严重时会产生与教学预期相反的结果。

古典诗歌有很大的想象空间,领悟古典诗歌的意境需要学生思维的主动参与。语文 教师在解读诗歌作品时,应当引领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来领会古典诗歌的含蓄美。在孙绍振先生看来,语言符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可以表现诗人那具有隐蔽性的情感逻辑。

人的思维具有发散性,语言比图片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在阅读诗作的时候,原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在头脑中勾勒出各具特色的画面。但是多媒体的不恰当使用,轻则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重则会使学生对诗人赞颂的自然风光和营造的微妙意境感而不觉。

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第一步要完成的是对诗歌语言的认知,这也是调动学生情感的重要前提。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读诗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