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尔馄饨皮小王子联想的波斯姓氏文化的影响力

卡塔尔世界杯期间,因酷似吉祥物“馄饨皮”拉伊卜,加之表情夸张,一个卡塔尔“王子”火了。但现在,很多人冷静下来,开始质疑此人是否是王子。

此人名叫,阿卜杜拉赫曼·法赫德·阿勒萨尼。通过他的姓氏,阿勒萨尼,基本可以判定,此人出身卡塔尔王室无疑,不是王子,也是王室旁系偏枝庶孽。因为阿勒萨尼,是卡塔尔埃米尔家族的姓氏。

阿拉伯人最初没有姓,即便现在,并非所有的阿拉伯人都有姓。阿拉伯人姓名的传统,是这样的,某某·本·某某·本·某某。本,有时翻译为伊本,本后面跟的依次为父亲的名字,祖父的名字,以此类推,到很多辈祖宗。

但是,一些环绕伊朗,深受伊朗文化影响的阿拉伯人,特别是其权贵,是有姓氏的,而且是波斯风格的姓氏。比如,伊拉克,出了一条好汉萨达姆,就姓提克里提,姓氏出于其家乡提克里特。卡塔尔,阿联酋等环波斯湾国家也是如此,也按照伊朗风格取姓,不过,他们在姓氏前缀有阿拉伯语词al,音译为阿勒。比如,卡塔尔埃米尔姓阿勒萨尼,阿布扎比酋长,也是埃米尔,姓阿勒纳哈扬,迪拜酋长,姓阿勒马克图姆。

不但阿拉伯世界的姓氏,深受波斯文化影响,伊朗以东地区也是如此,比如阿富汗和历史上的俄罗斯化之前的中亚,甚至新疆。

伊朗文化圈的人多从家乡或者部落名称幻化出自己的姓氏,如霍梅尼、鲁哈尼、拉夫桑贾尼、西斯塔尼之类的,这些姓都是从家乡或者部落名字来的,不过有的用的是大地方的名字,比如城邦或者国名,有的用的是小地方的名字,比如村庄名字,估计最初的社会地位不同。就像汉代周阳侯赵兼,其后人就可以以周阳为姓,而生活在周阳地区的普通人,恐怕不行。

不仅波斯人如此,波斯文化圈的其他地方多有如此。比如,代数学的创始人阿尔·花剌子米,就是花剌子模人,也是波斯文划圈。《突厥语大词典》的作者马哈茂德·喀什噶里,是喀什噶尔人,当时也是波斯文划圈。再比如,波斯文化圈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莫拉维,他生于阿富汗巴尔赫,所以姓巴尔希,但他是罗马裔波斯人,所以,他最通用的名字是莫拉维·贾拉鲁丁·鲁米,鲁米即罗马。

现在,很多早已融入汉族数千年的源出中亚胡人的姓氏,背后也有这种波斯姓氏文化的影响。

历史上,中亚的粟特地区,也就是乌兹别克斯坦的河中地区,也属于波斯文划圈,所以,他们也有类似的习俗,比如布哈拉人很多都姓布哈里,撒马尔罕人很多都姓撒马尔罕迪。

粟特人,是东伊朗人的一支,从北朝以降,说到胡人,除了山西吕梁山脉和陕北群山中的少数匈奴余孽,基本都是在说粟特人、吐火罗人或者南疆土著。粟特人生活在阿姆河流域,在今日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主要分布在阿姆河的“支流”泽拉夫善河流域及其周边的大小绿洲中,他们有发达的城邦和乡村。粟特人的城邦众多,包括康国、安国、东安国、西安国、何国、米国、东曹国、曹国、西曹国、石国、史国等。

这些国名,实际都是根据他们国家本名的个别音节翻译而来的。康国,即撒马尔罕,安国,即布哈拉,何国,即屈霜腻迦,米国,即弭秣贺,东曹国,即苏对沙那,曹国,即劫布呾那,西曹国,即瑟底痕,东安国,即喝捍,西安国,即伐地或者戊地,也叫毕国,这些国家都在泽拉夫善河流域。石国,即赭石,就是塔什干,史国,即渴石,也叫羯霜那,这两个都不在泽拉夫善河流域,石国在北,史国在南。其中,最大的国家是康国,也就是撒马尔罕,安国、石国等次之。

中国古代史书中,粟特人的上述城邦,外加上费尔干纳盆地的拔汗那国,以及花剌子模(唐朝称为火寻、货利习弥),被统称为昭武九姓,粟特人也就被称为九姓胡人。他们都是东伊朗人。新旧唐书中,都说这些国家的城主姓昭武,来自于祁连山脚下,属于大月氏人的后代。但是,这种记载是极其不准确的,粟特人不可能来自祁连山,这种说法所反映的应该是粟特城邦曾经被大月氏人所建立的贵霜帝国控制过,城主与大月氏人有密切的血缘或者文化上的联系。粟特诸国虽然文明发达,但是国力弱小,历史上长期被周边大国轮番控制。不过,这种控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名义上的控制,粟特城邦向周边大国称臣纳贡,但实际上高度自治,周边大国派来的官员也只是监督而已,粟特城邦的日常活动自主管理。

粟特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经商。所以,粟特男人成年之后,无不重利轻别离,五湖四海到处经商游荡,他们是联通丝绸之路最最重要的商人团体。其中大量的粟特商人在不同时期来到了中国。特别是北朝、隋朝和唐朝时期,大量的粟特商人足迹遍布中国各地,甚至能走到朝鲜半岛上去,在吐鲁番、河西走廊、长安、洛阳、灵州、并州、幽州等地,都有大量的粟特人定居点,甚至有大量粟特商人干脆加入中国国籍,世代留在中国不走了。

除了商人之外,还有粟特奴隶与和尚。那些奴隶多半是被匈奴、康居、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抓捕掳掠而来的,比如五胡乱华中的羯族,实际就是被掳掠到中国的粟特胡人自发组团形成的一个族群。唐朝时期突厥治下也有大量粟特胡人奴隶,他们被整编成部落,投降唐朝后被安置在鄂尔多斯,唐朝还专门设立了鲁、丽、含、塞、依、契等六个州,总称为六胡州,专门管理九姓胡人。不过后来六州胡人反叛,唐朝撤销六州,将胡人余孽分别安置在内地广大地区。也有的胡人融入了后来的沙陀人,组成沙陀三部落中的两个部落,安庆部和索葛部。

既然来到中国,为了方便,就要有个中国名字,于是来华的粟特人,取汉名时都以家乡所在的城邦为姓,姓康安何米曹石史。也就是,那些来自康国-撒马尔罕的姓撒马尔罕迪的,都改姓康,那些来自安国-布哈拉的姓布哈里的,都改姓安,塔什干人都姓石,沙赫里萨布兹人都姓史,片治肯特人都姓米,不一而足。这就是受中国风俗和伊朗风俗共同作用的结果。

于是,这样一来,粟特人为中国贡献了大量的姓氏。当然了,有的姓氏汉人早就有了,比如曹、何、石、史等,比如西汉的曹参、何武、石庆、史丹,都是青史有名的大角色。

但有的姓氏是粟特人原创的,最典型的就是康姓、安姓和米姓。基本所有姓康的、姓安的、姓米的,都是粟特人的后裔。虽然有很多姓康的喜欢把自己祖先追溯到卫康叔,很多姓米的喜欢说自己是楚国的芈姓简化而来,很多姓安的喜欢把自己的祖先说成秦代仙人安期生,但这都是牵强附会的,他们就是粟特后人。

其实,不仅仅是姓氏的简单汉化,很多粟特人的名字读起来也都怪怪的,其实也是其粟特名字的简化音译。比如,唐朝有个著名的姓安的,叫做安禄山。禄山是什么意思呢?是他的胡语名字的音译,他的胡语名字叫做“轧荦山”(ya luo shan),据说是外族战神的名字。其实,没那么神秘,轧荦山,就是亚历山大,就是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三世大帝。在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带着希腊人东征,曾经打到过粟特地区,所以粟特人留下了关于亚历山大的故事和传说。安禄山的名字就得名于此,比如他本名可能叫做亚历山大·布哈里之类的,汉化为安禄山。

你可能感兴趣的:(卡塔尔馄饨皮小王子联想的波斯姓氏文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