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 · 丹阳寄述古译析

行香子 · 丹阳寄述古

作者:宋.苏轼              译析:石宏博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销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译: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襟的时候,和老朋友携手到城外游春。回忆旧地,处处黯然伤神,无限愁苦,让人魂销骨立。去年的同游之人已不在眼前,每当吟诵旧曲之时,就想起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那些诗酒游乐的地方。

那时游乐所至,都有题诗,不下千首;到如今这些诗上都已落满了灰尘,得用绣罗衫去拂净才能看清。自离开杭州後有谁在思念我呢?当然是往日的友人了。还有西湖的明月,钱塘江边的柳树,城西南诸山的名胜景物。

注:

述古,即陈襄,1017一1080,宋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字述古,因家在古灵村,人称“古灵先生”。宋仁宗、宋神宗时名臣。倡理学,与陈季甫、周希孟、郑穆友称“海滨四先生"。宋仁宗庆历二年(西元一四二年)进士。初仕浦城主簿,历知仙居、河阳、濛阳诸县。嘉祐二年(西元一五七年),入为秘阁校理、判祠部事。嘉祐六年(西元一〇六一年),出知常州。宋英宗治平初,复为开封府推官、三司盐铁判官。宋神宗即位,出知明州。熙宁二年(西元一六九年),同修起居注,知谏院、改知制诰。寻直学士院。熙宁四年(西元一七一年),因与王介甫政见不合,论青苗法不便,出知陈州。熙宁五年(西元一七二年),知杭州。熙宁七年(西元一七四年),复知陈州。熙宁八年(西元一七五年),召还,知通进、银臺司兼侍读,判尚书都省。元丰三年(西元一八年)卒,年六十四。尝荐司马温公(光)、苏东坡等三十三人。有《古灵先生文集》。事见宋·陈晔《古灵先生年谱》,《永乐大典·卷三一四二》,《宋史·卷三百二十一·陈襄传》。

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傅子立注: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并在钱塘。刘尚荣按:《咸淳临安志·巻三十二》:望湖楼,在钱塘门外一里,一名看经楼,乾德五年钱忠懿王建。元稹《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永福寺,一名孤山寺,在杭州钱塘湖心孤山上。《西湖游览志·卷二十》:万松岭下西城第一门曰钱湖门、次北第三门曰涌金门,即金牛出见之所也。

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指西湖中月,钱塘江边柳,杭州城西南诸名山的景物。

析:这是苏东坡离开杭州一年后,写给一年前曾经和自己一起游览杭州的杭州知府(州)陈襄的一封书信(诗)。

东坡在杭州时期,政治处境十分矛盾,因反对新法而外任,而又得推行新法。他写过许多反对新法的诗歌,“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又勤于职守,捕蝗赈饥,关心民瘼(抗疫),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因法以便民"。政事之余,他也同许多宋代文人一样,能很好安排个人生活。

这首《行香子》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不仅表现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也流露出对西湖自然景物的热爱。这他早期的作品之一,它已突破了传统词为艳科的范围,无论在题材和句法等方面都有显见的以诗为词的特点。这首词虽属酬赠之作,却是情真意真,能在情致反复开阖,抓住了词的结构特点,将上下两阙处理得含蓄而有诗意,在东坡早期词中是一首较好的作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香子 · 丹阳寄述古译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