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知吝啬鬼
我们的大脑根本不是为了搞明白状况而存在的,大脑的存在不是为了求真,而是为了生存。
它只尽量减少能量消耗,直接给出答案,所能抄近道就一定要抄近道。
案例:
摆事实讲道理、思考分析推论等等都只有在理智的情况下才重要。但大部分情况下,它们的影响都不如社会影响大。
比如你买了一辆什么样的汽车,可能根本不是来自你严谨的研究,而是因为你特别羡慕你家邻居,他开了那样的汽车。
所以,在这里要题型自己,不要对自己的理性过于自信。越学习心理学越提醒自己:我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既便是学习了心理学,也依然是非理性的。
二、偏见:
1.双重标准:(归因谬误)
每个人都是双标的。
两大类归因:性格归因(向内)和情景归因(向外)
如果是成功的事情,我们在看待自己成功的事情时,我们容易做性格归因。
“我为什么成功?因为我这个人努力、善良、慷慨……”
人在归纳自己的成功时,容易做性格归因。
而当人们归纳别人的成功的时候,就会做外归因。
“他就是运气好,就是赶上了风口,遇上风口猪都能飞上天”
如果是做了错误的事情,看到别人做了错误的事情,我们习惯做内归因。
“都是什么人啊,都是人渣,品质恶劣!”
但如果是自己做了错误的事情,我们会本能地选择外归因。
“唉,我是没办法啊,我也是被环境所迫……”
2.证实偏见
例子:你要去见一个人,见之前有人告诉你那个人特别好,有什么样的成就和经验。当他给你输入这样的概念之后,你再去见这个人就会无形中去证实,看到他为你倒水,你会觉得他温文尔雅。但是如果去之前,那人告诉你的是,这个人冷漠自私,你去看到这个人没有说几句话,你就会“证实”,看这个人不跟我说话,确实冷漠自私啊……
例子:比如有人给你一个暗示你今天要倒霉。(算卦就是一种典型的暗示)
结果出门看到下雨,你会觉得自己倒霉,碰到红灯,觉得自己倒霉……在不自觉地进行证实偏见。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证实比证伪容易。证伪更加耗费能量,更费劲。
3.自我中心偏见(聚光灯效应)
例子:看奥运会比赛,你支持的那个队失败了,有人就说:“我就不该看这场球,都怪我!”
实际上,跟你有什么关系呢?你看与不看,都丝毫不会影响比赛的结果。
无形中会感觉珍整个世界都是围绕着我们转的。(迷信的传播跟这个有关系)
4.消极偏见(恨深爱浅)
人类演化遗留在基因里的痕迹。原始森林里,人更关注消极的负面的信息,因为特别爱关注美好事物的那些原始人,都被猛兽吃掉了,根本活不下来。
在生活中的反应——损失厌恶。
获得一百块钱和损失一百块钱的感受程度是不一样的。
抱怨不需要训练,感恩需要训练。
因为人天生就是更容易关注到消极的部分,所以感恩是反其道而行,反本能的存在,是需要经过刻意地训练和练习才会被大脑接受和内化的。
5.自证预言
皮革马利翁效应,根本上也是一种自我暗示在起作用。
6.社会比较
表现在:买卖二手房的那些人,先带你去看一个很破不方便的房子价格还很高。然后再带你去看一个比那个好的多的房子……放心,第一个带你看的根本不是打算卖给你的,只是作为工具而已。
还有,每天上网刷视频看到的都是帅哥美女,无形中就觉得那个是美,所以自己是差的很远的……这也是一种因为无形的社会比较造成的自我暗示。
7.首因效应
心理学实验:汤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个形容词描述:聪明、机智、勇敢、自私、有进取心。
两组被测试者的区别只是词语顺序不一样。
第一组是把聪明放在开头的,第二组是把自私放在开头的。然后找来汤姆分别和被试者聊天,过后请这些被试者描述对汤姆的印象。
8.认知失调
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认知(通常是正向的)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而产生的不舒服感、不愉快的情绪。
比如,很多父母喜欢用责骂、惩罚的方式对待孩子,因为父母觉得自己是好家长,孩子却这么差,这种认知上的冲突带来了强烈的不舒服感。
所以家长们在不经过深入思考的情况下,会觉得是孩子不好,不是自己的问题。
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偏差?
偏差存在的心理动机是什么?
归属的需求。
恐惧不确定性
例子:假如告诉你明天考试肯定不及格,另一个人告诉他,明天好好考试,可能过也可能不过。结果会发现,那个不知道结果的,比知道结果的焦虑,尽管后者得到的是消极的结果。
人类是这样一种生物,他们一生都在试图说服自己,他们的存在不是荒谬的。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尔贝.加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