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打”表情后的师生代沟:脱离语境拆分解读,本就是一错误

俗话说3年一代沟,5年一隔阂,此话一点不假,不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了迥异的思维方式,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误会也由此产生。

近日,广东潮州,一位学生在班群中向老师请教作业,在句末处连用了两个“敲打”表情,这一举动激起了老师的愤怒,认为该表情不礼貌,有殴打自己的念头,并对学生家教方面提出了质疑。

敲打表情惹歧义?

说实话,小编第一次看到这聊天记录时,确实没能忍住笑出了声。因为这位学生所表达的含义,一眼便知是想破脑袋,都不知如何解答,所以希望老师不吝赐教,然而老师却错误理解成学生想要殴打自己。简单的表情,却引发了不小的误会,风波由此产生。

而后,该学生也写下检讨书,并向老师公开道歉,在检讨书末尾,赫然出现了家长签名和手印。

之后,老师还在群中发出长文,并直言:为该学生感到悲哀,更为这半年来的教育无效深感遗憾和同情。

表情拆分解读,本就是一错误

1000个人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即便是同一段文字,不同人阅读也可能产生差异化理解,更何况是简单的表情?

表情图像作为情绪的辅助性表达方式,不应该拆分理解,而应该放在语境中去解读,否则便会引发“望文生义”的闹剧。该事件中,老师指责学生没有礼貌,学生一脸不解,其后便有其他学生补充道:“你后面应该加微笑表情”。

表情脱离语境拆分理解,本就是一错误。学生使用“敲打”表情,老师误解为“殴打”,可若结合语境,却是表达“绞尽脑汁”;反倒是之后的“微笑”表情,此处又并非表达“礼貌”之意,而含浓浓的讽刺意味。

根据人民网所发出的投票结果来看,脱离语境单独理解,“微笑”才是最容易引发歧义的表情。

只凭一个表情来判定别人的意图其实是很武断的,很多时候表情只不过是一种辅助,关键在于结合语境,你和对方的交流内容,以及双方的社会关系,都将直接影响意思的表达。情侣之间,“微笑”可能是“坐等解释”,但若是和长辈聊天中他们用到这个表情,多半就是字面上的微笑。

教师作为特殊职业,更应消除代沟

该事件迅速引起热议,不少网友将之划分为代沟问题。不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不同的思维认知,由此便产生了代沟。就如同我们在家里与父母沟通的时候,有时费尽口舌说了半天,到头来却发现父母理解的跟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相差甚远。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天天与学生打交道的特殊职业,纵然代沟已经客观存在,也应该与时俱进,主动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多一点换位思考,也多一份理解与体谅,若沟通尚且存在问题,又如何奢望做到教书育人?

退一步讲,代沟若已无可避免,那么更应该留出沟通解释的机会,反观该教师做法,不仅不容学生辩解,而后更是咄咄逼人,如此做法,又如何能避免误会,消除代沟?

故步自封,只会将师生关系推向僵化,傲慢自大,得到的也并非尊重,而是畏惧。对此,大家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敲打”表情后的师生代沟:脱离语境拆分解读,本就是一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