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23:长篇纪实文学《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

作者/李彦国、从容小主

纪实文学

《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内容介绍

讲涉县必有王金庄,讲王金庄必有悠久的历史故事,在王金庄特有的石头民俗、民风、民生文化传播中,有一位半农半师,土得掉渣的小老头,犹如当年的愚公,乐此不疲地写作,凭借网络平台将王金庄故事推向了大江南北……这位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歌泣于斯的小老头叫李彦国。

家住在太行山深处王金庄的老农民李彦国,出生在贫穷的1960年。他头脑灵活却一辈子认真又实在。土地是他一辈子的情结。

2017年,他发现在平台上写作优势多。网络可以把深山沟里的事传变天下。他的文字引起了社会某些部门和研究机构的关注。吸引了包括: 王金庄的“神”,涉县的贺献林局长;北京农业大学的孙庆忠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香港乐施会;写作平台合伙人著名企业家亿万富翁蒋坤元老师为代表的广大作家群体;……

大家都为李彦国的文字着迷,他也随之成为各路“神仙”的朋友 。通过李彦国的文章,外界也对王金庄这个历史文化名村格外关注起来。

李彦国是教语文的,写作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作文教学,为了给同学们树立榜样,敢于写、勤于写。随着王金庄申遗工作的步步推进,他的侧重点逐渐由作文教学向乡土文学转移,向王金庄申遗工作文字资料储备方向转移。

李彦国做人有自己的行为准则:

一、不论代课、民办还是国办教师,不论工资多少,工作态度是一样的。不干则已,要干就干好。因为他的工作态度和成绩,关系着一批又一批农村学子的前途和命运。

二、他的一生大多在补空代课,主业务农,代课是副业,一天挣一块钱贴补家用。他的一生又是赶着毛驴种一辈子山地的一生。所以他的文字带着浓浓的“驴粪蛋”味道。

三、李彦国是农民的儿子,父母亲的勤劳俭朴影响着他的行为方式,那就是一日不可闲着。他要把智能和体能都发挥到极限,时间也利用到极限,他想通过文字告诉后世子孙,只有勤奋,才能完成老天爷赋予的历史使命。

从容小主将用纪实文学加小说这种体裁,将李彦国的文字进行整合。用真实与艺术加工,以太行山深处王金庄李彦国为主线。将一个普通的农民做着不平凡的事情呈献给读者和李彦国的后代们。

李彦国跟那个曾说出“我不慌不忙地叙述着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的刘亮程一样,很有耐心地在书写着自己的村庄,书写着自己的土地情结。

李彦国在他的王金庄,和他的驴子一起,深刻地坚守,执着地守望着700多年的乡土文化。

李彦国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乡村作家,一个将乡村的诗意与文化内涵呈现给世界的一个作家。这个梦并不远。网络已经将世界变成地球村,李彦国的愿望就是将站在脚下的土地介绍给世界,让世界为之疯狂。

王金庄是全球闻名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正在等待世界文化遗产地联合组织考察之际。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延迟了王金庄申遗的脚步。李彦国心急如焚,但面对国际大形势,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别人在牢骚满腹的时候,他却仍在默默地为王金庄申遗继续工作着。

故事从一场戒烟开始。西太行人原军鹏是李彦国在平台写作的好友,两个人都是“大烟鬼”,由“戒得新生”开始,两个人有了一场比赛,不久也有了一阶段的结果。

李彦国用坚强的毅力熬战烟瘾,忙于日常写作和《王金庄地名志》编写和修改工作推进中,他不给自己找任何借口赢得了文友和乡亲们的赞叹。而他对原军鹏戒烟的帮助方法,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李彦国是北京农业大学孙庆忠教授团队认可的人才,是孙教授团队的得力助手,王金庄资料核对整理和记载工作的本地中坚力量。他做的工作,不仅是让一个村庄恢复记忆,也在给世界奉献一份宝贵的农村史料。他坚定总结王金庄的决心,令人惊叹!

李彦国自成体系的散文七大系列作品: 毛驴-道路-梯田-村民-作物-石头-水利。 就是对申遗工作最好的文字基础资料。李彦国是王金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者和记录者。

李彦国习惯处处有思索,处处有总结。除了王金庄文化,他还在自我矛盾中挣扎。

难以割舍的土地情结,因贫穷他却提出了一个背叛性的人生口号: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他17岁留校担任代课教师,一天挣一块钱,却认为是跳出了山门。两个儿子进城买房,娶妻生子,候鸟般一年春节回家见上一面,连土地毛儿也不再摸上一把,倒让李彦国作难起来。种不了又丢不得。明知不种也饿不死,却不愿荒掉曾拯救过他生命的土地。曾夜里戴上矿灯奋战了个通宵达旦,只是不想让土地荒芜。王金庄,终于有了候鸟般的下一代,然而,他则必须在这里继续艰难生存下去。

生命在渐渐地枯竭,他,干不动了,面对就要撂荒的土地,心里像翻倒了五味瓶。他有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在等待结果。

小孙孙李鹤轩既是李家未来,也是王金庄未来,传承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还是李彦国对王金庄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思考。

土地,祖祖辈辈遗留下的土地,永远在。

本文引用了李彦国和相关人物文字资料,重在展示李彦国在王金庄农业文化遗产宣传、传承及文学方面的真实造诣。

样文:

《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1) 戒得新生

李彦国一辈子干什么都很认真,也是一个极认死理的人。

这不,2020年冬至饺子才吃完,他就决定戒烟了。戒烟就戒烟呗,关键是他和别人还有一个赌约。

这赌约可就有意思了,一个60岁的老头儿,到了这个年龄,还跟人家80后小青年杠上了。

跟年轻人打赌,犯得着的事儿吗?可是李彦国不那么想。打赌是认真的事,那绝对不可以丢份的。

事情回到几分钟之前,西太行人原军鹏是李彦国在的三年老友。李彦国的家住东太行,这老早就认识了,关系那可是杠杠好。偶尔聊几句,也是极正常不过的事儿。

“你抽烟吗?”原军鹏微信里问。

“我抽不抽烟,你不知道?一根儿也不少抽。”

对于原军鹏莫名其妙的问题,李彦国竟然有一种预感,总感觉这里头有什么故事要发生。

“就在十分钟前,我突然间心血来潮。不,这次绝不是心血来潮!”原军鹏说。

“什么事儿,不会是想戒烟了吧?” 李彦国下意识地问。

“就在十分钟前,我下定了决心,必须,必须把可恶的香烟戒掉,此生永不再吸了。”原军鹏态度坚定地说。

“哦,此话当真吗?”李彦国迟疑了一下问。

说到这里,肯定大家都笑尿了吧?的确是的,每个瘾君子何尝不是发毒誓几百上千次要戒烟?原军鹏也是!

有道是“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士立长志”。从此刻起,原军鹏内心告诉自己要做个有志之士了。

“当真。”原军鹏态度非常坚定地重复了一遍。

“好!”

在李彦国心中,原军鹏刚说出来的话,怎么可能收回去呢!

“如果连烟都戒不掉,还有什么事能够成功?我承认我不是一个意志力坚定的人。但是,就单从戒烟这方面,我就试试。不,不是试试,必须成为意志坚定的人!”

原军鹏简直在说绕口令一 样,就是为了把自己急迫的心情和老朋友说清楚。

“你小子真行啊!你怎么知道我烟盒里就剩一根了?”

李彦国和原军鹏说话的时候,手刚刚从烟盒里掏出最后一支香烟。这一会儿正叼在嘴上,还没来得及点上呢!

“那这么说来,我这跟你说话时间是刚刚好啊!”原军鹏看到李彦国发过来的这条消息,忍不住笑了问。

“我也想戒掉,咱两个比着戒,看谁有毅力。”

李彦国在这一会儿已经点上最后一支香烟,袅袅的烟雾慢慢升腾,仿佛要把最后的历史使命从这个老爷子手中完成似的。

烟草的味道,弥漫在李彦国和他住的卧室的狭小空间里。老伴儿没有在家,一个人的日子,只能用“清苦”来形容了。

李彦国和原军鹏两个人都是大烟鬼,他们都想戒掉烟,但都没戒成功过。那么这一次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两个人都不太确定。

“今天咱们约定用戒烟,我马上在建了一个专题《戒得新生》。要不你也建一个专题?”

原军鹏说完这句话之后,就已经登上了平台,这一会儿去建立自己《戒得新生》的专题了。

李彦国嫌麻烦,他可不想因为戒烟的事情去建立什么专题了。老伴儿不在家,家里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他忙,戒烟还犯得着搞得那么声势壮大吗?

“你弄吧,你弄吧,咱们用一个专题就行了。” 李彦国拿出了自己的想法说。

“好吧!任何毒咒都没用,任何吸烟的害处在此列举都显得无力,那我就利用日更,作为我每天戒烟历程的记录吧!”原军鹏说。

“这个主意还不错,我给你点赞。” 李彦国默默笑了回了一行字。

“咱们两个都上去写一篇文章,让文友们给点激励吧!”原军鹏说。

“啊,还要写文章啊!”

李彦国有了那么一点点抵触情绪出来了,本来戒烟想起来都有点儿头疼,这还要有一篇文章跟着,那岂不是更多的人会知道这件事情吗?

“每日不定时记录我们在心理和生理上对烟瘾的感受和与烟魔斗争的心得,这样不是挺好的吗?”原军鹏有自己的想法说。

“行,那也行吧!”

李彦国觉得自己就这样莫名其妙应诺了。而手中的那支香烟,也慢慢完成了历史使命,正在空气中慢慢地消失了烟雾。烟的屁股被李彦国扔在地上,狠狠地踩了一脚。

“以后烟瘾来啦,咱们就写200字,收在专题里。”原军鹏说。

“好吧,只能是这样的。”

李彦国莫名想起了邱晓宇。她原来是一个赌棍,来到,每天看文写文。最后,竟然把赌博的这个坏习惯戒掉了。

能戒赌还不能戒烟吗?这是李彦国此刻的想法。

一个简单的想法在变成目标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动力跟着,让你冲着那个方向,不由自主的就努力了。

《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2)有个目标

李彦国有一个目标,他曾经说:“我前半生学赵树理,后半生学蒋坤元”。

学习一个人也不能只学习写作,也得学学人家的良好生活习惯呀!蒋老师是不抽烟的。就因为蒋老师不吸烟,这给李彦国的戒烟行动,也无形之中增加了力量。

那天,李彦国又和从容小主在中相遇了。李彦国知道从容小主是写小说的,很想学习她能写又自律的精神状态 。无形之中,他又产生了首先戒掉坏毛病的意念。

其实,这也只是给自己坚定信心的一个想法。从容小主是一个女同志,马上退休了,一辈子也没吸过烟。但是,向自律的人学习,这才是李彦国真正想做的事情。

决心下了,恰巧今天原军鹏又给了契机。李彦国虽然到了花甲之年,但是内心却是孩童般的天真呢!

想到、说到、做到,李彦国向来是不含糊的。老伴儿不在家,其实也就没有人约束。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少了别人照顾。可是, 有了可以写作和交流的平台这也是老天爷对李彦国的照顾了,至少不寂寞。

在李彦国看来,花甲之年或称耳顺之年。六十不老,此年岁尚有精力去享受生活,回报社会。更应爱人爱己,发现生活之美好,探索未知领域。有上进心者才更适合自己的。

六十年一轮回,周而复始,则为花甲。人这一辈子,能有两个花甲也就是真正的长寿了。这个年龄还图点儿什么?还不就是身体健康,儿女孝顺,有自己的爱好做吗?

李彦国想到六十年一轮回,还特意敲了敲自己的胸脯。感觉自己身体还足够强壮。虽然,黑一点,瘦一点。但是,身上的肌肉疙瘩和力气,还真的不是同龄老人都有的。

偶遇,结识了那么多的文友, 读诗书,饱览知识,在知识的海洋充实自我。这是多少同龄人又可望不可及,敢想却在实践中不敢做的事儿啊!

从不断学习的角度来看,李彦国足够幸运的在退休之前就遇到了。可以在这里记录生活,记录王金庄。

李彦国更幸运的是两个儿子都孝顺。两个儿媳都贤惠。两个孙孙,都聪明可爱,健康成长中。

这些对于李彦国来讲都是写在心底的幸福。子孙幸福,衣禄丰足,整个家族也和谐美满。这和国家提倡的和谐大家庭也是紧密相连的。

想到现在的好日子,李彦国就觉得自己出生的有点儿早了。像两个小孙孙,这个年龄刚好可以享受国家的一切红利。祖辈们艰苦打下来的江山,孙孙们只享受成果,却不用品尝过去的苦难了。

想到自己抽烟起因,还不是跟过去的苦难有关系吗?因为烦,男人才会找一个排解内心烦闷的出口,那就是吸烟。

一吸一呼之间,仿佛也就打开了心灵与天地的接口。烦闷到底能排除多少,李彦国不知道。但是,他很清醒地知道,吸烟只不过是人们给自己情绪找个借口罢了。

现在没有烦心事,倒恰恰有了烟瘾。说是烟瘾,其实也只是习惯问题。李彦国想到过去的点点滴滴,觉得戒烟就戒烟吧,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还有谁想戒烟呢?我们一起吧!”

李彦国和原军鹏在的文章里同时发声了。  两个人微信之间不聊天儿了,但两个人的文章世界里热闹了。两个人写的文章发表了之后,留言纷纷涌来。

原军鹏在文章中说: 愿《戒得新生》像一本杂志一样,团结更多天下烟民,“虎门销烟”般地来一次大革命。

李彦国在文章中也分享了因为吸烟曾经出现过的尴尬事。

李彦国在文章中说 : 有一次我去买烟,舍不得买7块钱的,只买3块钱的黄果树。一个烟民笑话我,说我是个小气鬼,工资那么高才抽3元钱的黄果树。他说: “你看我!一分工资没有,抽的却是7元钱的,一天三盒。”

他走后,售货员极其轻蔑地说:“三七二十一,一天抽烟20元有什么可炫耀的?”

这些东西,李彦国拿出来就是为了提醒自己,吸烟不是好事情,是被人瞧不起的事情。不管你抽多少钱的烟,时不时的还有“攀比风”出现,把时间浪费在那里,还不如多花心思在文章里呢!

这么想了,李彦国在文章中说 : 军鹏,比毅力,行动起来,先向你主编的《戒得新生》投稿了呵!

李彦国这是什么阵势,这就是宣战呀!

《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3)特殊一年

相比较老爷子李彦国而言,小伙子原军鹏倒像是心血来潮的感觉。没想到一个小伙子的心血来潮,两人就在写作平台中来了一场无形之中的戒烟比赛了呢!

老爷子李彦国文笔了得,那小伙子原军鹏,也是一个写作达人呀!老爷子文章出来了,帅小伙原军鹏也在发声了。

《戒得新生》这状态,有好戏看了。从容小主和其他人一样,也在关注着事情的进展。

从容小主是无意中才看到的李彦国和原军鹏之间的赌约,忍不住关心这个事也留言说:“加油,循序渐进,一点点来!军鹏那一边我也关注了,这可是个好提议。”

李彦国很快就看到了从容小主的留言,回复说:“小主老师关注戒烟了,你不吸烟不知道,这是个很不容易的事儿。你想想天底下有多少人,都有这个坏习惯呀!遇上小主老师,我就产生了一个想法,连戒烟的毅力都没有,能干成什么事儿呢?蒋老师曾到过一个好地方,美女坐到他腿上,他都能忍住。有人替他付了100元钱,白付了。作为男人,别人递烟能不吸,女子坐怀能不乱,就可说是有毅力。”

从容小主虽然没有再说什么,但是心中对这位60岁老爷子的敬重,却又增加了许多。

李彦国又说 :  我不再吸第一根,小主老师,从这事儿可看我毅力有多大吧!

从容小主看完这句话笑了。老爷子的可爱,都在说话的方式和态度上。莫名的信任,在这一会儿就更加坚定了。

原军鹏看到李彦国文章说:  李老师,我们一起持戒,加油!万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我们这是和尼古丁在作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恶战!

李彦国看到了信息回复说: 无论谁用什么方法给我们递烟礼让,都不可接受,如果吸了第一支,就意味着戒烟失败 。吸第一支就打开口子了,第一次特别重要。

原军鹏已经看出了李彦国的态度也说: 对,坚决不开口!

在当天的留言中,李彦国骄傲地说 : 今天一根没吸迈出第一步了。

文友们持续关注中,也纷纷地对李彦国留言 : 继续保持住啊!

李彦国干脆来了个比较说: 每天吸烟比吃饭花的钱还多嘞!

这来不来的,吸烟的费用和生活费就有了比较。不比较没有感觉,比较了就会心疼钱,这是很正常的一种心理状态。

也有文友说: 我们身边的同事,戒烟戒了很多回,老是反反复复的。相信您完全可以戒掉,感觉您是一个很有定力的人。

李彦国看到文友这么说,开心地回复 : 不是太难的事儿,今天和定给我烟 ,没吸,拒绝了。我要是说了不算,小主会怎么看我?我说到做到。至少在这件事情上小主要佩服我,很多人做不到的事儿我做到了。并且,这件事情并不难。这不,你也说我有定力,被老师夸奖也是很高兴的事儿。连戒烟都戒不掉的人,那还能干点什么?

李彦国话是说得铿锵有力。但是,谁难受谁知道呀!

李彦国在2020年3月份已经退休了。没退休之前盼着退休,这真退下来之后,还真就感觉无所事事了。特别是自己说出的话要戒烟了,平时烟雾缭绕,仿佛思想也能跟着腾飞,可这让思绪腾飞的东西不见了,能说一点儿反应没有吗?

老朋友们这两天都忙,没人能来家里。和老伴儿通电话了,老伴儿那边笑呵呵地问他家里冷不冷?这话还用问吗?一个人在家里,能暖和起来吗?要是老朋友在,拉拉话,再讨论讨论写作的事,那时间也过得快一点。

可是,现在这一切都不在,就算躺在床上,眼睛除了盯在手机上,仿佛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事情可做了呢!关键现在是冬天,地里没有农活了。 

2020年,注定被记录到历史史册的一年。在李彦国的心中,这一年,全世界绝对不应该是现在这种被新冠状病毒疫情笼罩的一年。

这一年,就应该是王金庄接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的一年才对。说好的今年专家队伍要来实地考察,结果又被耽搁了。

别人也许不知道,李彦国心里却清楚得很,王金庄为申请全球文化遗产而做出的努力,那里凝聚着多少人的心血呀!

想到那么多人为了这个事儿努力,李彦国由躺着的状态,一下子坐了起来。老伴儿不在家,连个烧水给递杯水的人都没有。

过去穷有穷的幸福。现在幸福,也有幸福的烦恼呢?

《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4)王金庄的神

屋子里煤球炉的火半死不活的,水在炉子上面是温的。不想捅火了,李彦国走进厨房,用小快壶烧开了一壶水。烧水的期间,他双手掐腰,静静地等待着水开。

如果在往日,他一定会点燃一支香烟,东走走西逛逛。看看这儿,看看那儿,那时间过得也快一点。可是今天,说好了不吸烟就是不吸烟。这会儿想抽烟的难受劲儿上来了,用双手掐着腰也就挺过去了。

还别说,这么想着,抽烟的那种欲望,还真就降低了许多。

由渴望抽烟上迅速地剥离自己的想法,李彦国想到了王金庄的“神”,贺献林局长。

想到了这个“神”字,李彦国又想到了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

王金庄180个品种,23种小米,自己都不知道的事儿,农业局的贺局长怎么就都知道呢?怪不得孙教授说: 贺局长是王金庄的神。真的是神人一个呀!

想到了人们的心血,李彦国又想起了“驴,路,田,人,禾”五大系列提出者,农林局贺献林局长对王金庄文化的精妙概括。

也想到了本地能人刘森如提出的“屋,水”两大系列。

李彦国把它们合为:

1、毛驴  2、道路  3、梯田  4、村民  5、作物  6、石房  7、水利

想到自己用了前前后后两年时间,已经将这七个方面,写成七个系列了,李彦国黑瘦的脸庞,露出了暖暖的笑意。

在李彦国的心中,有了这七大系列指引创作方向,他将不遗余力争取将王金庄的真实,报给孙庆忠教授团队。这是目标,是方向,也是他这一辈子最希望做好的事情。

李彦国觉得,人与人的相遇,除了用缘分来讲外,那一定是老天爷刻意安排的。

想到和贺献林局长相识,那何尝不是老天爷的专门安排?

李彦国在2018年09日27日晚上,用了很长时间写了一篇文章《地种百样不靠天》。

文/李彦国

立夏已来临,正是播种好季节。别人都忙着播种。我卖了毛驴,不能种了,就带了5瓶草甘磷去打草。

打草是不想荒地,让花椒树生长。去年花椒卖了14000元。花椒是重要收入,一旦把土地荒芜,椒树不再结椒,树也要逐渐干枯。

我到地里一看,椒花都冻坏了,满树都是冻坏后被晒干的小黑芽。

今年不结了,再盼下年吧,只要地不荒,明年还会结。明年若冻坏,就盼后年。后年若冻坏,再盼后后年。

你可能认为王金庄人靠天吃饭。但我告诉你,王金庄人“地种百样不靠天。”

这句话的意思有二:

一是分开种。

山下种点,山上种点,东沟种点,西沟再种点。此处遭冰雹,另一处会收入点。山顶遇霜冻,山脚不会冻。东方不亮西方亮。

二是多样性。

各种作物都种点儿,不收这样儿收那样儿。

椒冻坏了,14000元冻没了。但老天爷害不死我,我总要活下来呀。自元代二十七年,老祖宗就开始探索了。地种百样不靠天。

别看椒树了,你来看我的柴胡吧!

写到这里之后,李彦国特意插进了几张图片。有半死不活的椒花小黑芽的图片,也有树干粗壮的花椒树的图片,还有一张就是满地一片青绿柴胡的图片。然后,他接着写下去。 

去年夏天,我在高山梯田上种的柴胡,只有二指高,杂草可不少,没劲道,锄了一遍,再也没上山看过。

时隔快一年了,再去看看吧,一看,满地一片青葱。我知道路遥为什么看到绿色会掉泪了。路遥看大地山川和无聊的游客感受不一样。

就拿这绿油油的柴胡来说,它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我生存的保障,有了它,我今年饿不死了。我含着眼泪感谢这生命的赠与。

一个来自石家庄的游客是个教授级人物,他看了我的药材,说:“全村人都像你这样种药材吧?”

因为他看到,王金庄人这几天种玉米和谷子的人多,他说我的柴胡能收两万,别人种玉米只能收几百块钱。

他不知道,柴胡也有欠收年,柴胡是耐旱作物。2016年,王金庄大涝,山脚下种的柴胡全部烂完了,山坡上的梯田里也几乎烂光,幸好,那年我种得稠,除烂掉的还剩了点。涝年里别的作物长得好啊。

王金庄有一句谚语:“丰收之年也有不丰收之家”。不丰收之家就是因为种植的单一性造成的。

他虽是个教授级人物,但初来乍到,还没弄懂王金庄农作物多样性的好处。

他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王金庄人生活好起来。

但是,他不懂王金庄文化。不知道这地方的天地不能养生。

王金庄原本就不具备人类生存的环境。

当时写到这里,李彦国是叹过一口气的,没人知道他叹的这一口气中,饱含了多少对先祖们的敬佩呀!

《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5)老农民贺献林局长

李彦国在文章中继续写道:

我们的祖先为避战乱逃到这里,在长期农耕试验中才学会使用毛驴耕种,才有了铁制农具。才学会稷、麦、菽、黍的旱地作物栽培技术。

元朝,就开发了软枣。直到我出生的1960年代,软枣和粗糠搅拌在一起,制成的炒面,仍是我们的重要食物来源。我家保留着一桶炒面,准备没办法了再吃。放了近50年了,占地方,让驴吃了吧,我喂毛驴,驴闻都不闻。驴都不吃的炒面啊!

祖先试种成功了三类养生的作物:谷,果,菜。

1,谷:黍,麦,绿豆,黑豆,小豆,扁豆。

2,果:桃,李,柿,奈,梨,枣,软枣,核桃,石榴。

3,菜:葱,芥,萝卜,

王金庄人民为适应石多土少的自然环境和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在缺土少雨的深山区,不断地摸索总结,创造了独特的山地雨养农业生产方式。适应多种种作,不能单靠一样,虽然生活在贫困线上,但没有饿死人的历史记录。

倒是发生天灾人祸时成为外地人的避难所,人口不减反增。直到1950年代还有一批人逃到这里。联合国农业署的官员来考察也没弄出个所以然来。

王金庄人的生活,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个范例。值得研究的有很多方面,“地种百样不靠天”是其中之一。

关于王金庄另一个特有的农谚“地种百处不靠天”另文介绍。

就因为这篇文章,李彦国写的是柴胡种植。本文在发布后,被一个叫“老农民”的网友发现了。

老农民说:“我是研究柴胡的,看你的柴胡长得很好,我要去考察你的柴胡。看看能否从你这里找到一条路子,让村民用工少点,收入多点。”

李彦国一听这话就知道对方可不是个老农民,真正的老农民可说不出来这样的话,这是有大格局观念的一个人呀!

后来,李彦国才知道,原来老农民是贺献林局长的笔名。

因为写文章,李彦国认识了贺局长。他是涉县的专家型人才,所发论文和国内外专家同在一个专集上。

李彦国还清楚的记得2018年发生的事情。

因为忙,贺局长一直来不了。本来贺局长和李彦国约定6月22日来,但进村后一堆事忙得抽不开身。

想到了贺局长的忙,李彦国又笑了,那是一种赞许的笑。在老爷子的心中,只有真正关心百姓的农业局长才会那么忙。这一点,李彦国绝对是看得真真切切的,也才会有认可。

那一天,在李彦国看来,贺局长可真是太忙乱了。想到那一天的情况,李彦国思绪又跑到了过去。清清楚楚记得,因为贺局长的到来,他自己写过文章的。

李彦国在寂静的家里,默默地又打开自己的手机,开始看起自己写过的文章了。点点滴滴往事,一点儿一点儿从记忆中被提取而出。

文中记载:

今天我在滴水西坡锄草。过了12点,我在地里野炊。7两面条下肚,吃得饱饱的,喝得足足的,要去石板房里睡一觉。突然,贺局长来了电话,他要去南牙豁看我的药材,让我在大南沟路口等他。

他呢?此时正在余角岭考察,余角岭在北山尖上,南牙豁在南山尖上。贺局长一行人从余角岭下来到大南沟路口已是正午1点,正是一天里最热的时候,可他还没有吃午饭呀!

时间很紧。

他让我把三轮车停在路口,我们都坐到他车上,开进了大南沟。

坐车到了沟底,不难,上山就难了。我让他在前面走,走不快就慢点,走不动,就休息会儿。

我没想到这位局长大人攀山如猿,我倒是紧紧跟着。汗水往眼里直流,我不停地在路边采树叶擦汗。后面随行的年轻人是陈科长,他也卯足劲紧赶慢赶。

贺局54岁,我59岁,都50多的人了。烈日当空,正午攀山,很容易热倒。随行的年轻人说,他早晨就没有吃饭。我哥哥给他们摘了一袋杏子,吃杏子吧!

一边上山,我们上气不接下气的说个不停。走到路边的古代石板房前,我告诉贺局长石房横槛上刻的日期。他们把光绪,同治,咸丰三个时期建筑的明庵,暗庵全部拍了下来。

由石庵推断:

在王金庄大南沟石牙沟分布着清咸丰、光绪、同治年间建设的石庵子,说明这些梯田应该是在1850~1886年间修建的,距今150多年!

终于我们爬上了磨盘凸,平时人们上到磨盘凸,都要休息一下再往过翻越。一是走到这儿就把体力耗得差不多了,需要休息。二是怕西风吹来,满身的热汗顶不住,容易感冒。但是,贺局长他们不休息,一口气就干上去了。

此刻,李彦国想,真正的实干家,其实就是干呀!

《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6)一辈子的身份

李彦国想到那天的情形,就算到了今天,两年过去了,内心感慨仍很多的。从来没想到,一个文质彬彬的学者型专家,竟然有如此之吃苦耐劳的精神。单从这一个人的身上,就看到了国之希望所在。

李彦国还记得那一天到了柴胡地的场景。

贺局长看到柴胡,不停地拍照,已经完全顾不上和李彦国说话了。他拿着手机从下往上拍,陈科长用照相机从上往下拍。两个人对这一片地块儿的痴迷,简直没办法让人描述了。

那一天,贺局长还想让虎林上山航拍的。但是,考虑他在建筑工地上摔坏了腿,爬不到这么高的山上。所以也算有了遗憾,几个人只有下山了。

也是在那一天,李彦国又有了意外惊喜。因为贺局长告诉他,他要把柴胡籽收走,柴胡杆也收走。

这话才一出口,李彦国立刻心花怒放了。没有人知道,就在前一年,柴胡的籽和杆他可是都割下来扔掉了的。这今年专家来了,自己觉得没用的东西就要变成钱了,那能不乐坏李彦国吗?

水开了,回屋,李彦国手边多了一杯红茶,茶汤红红的,正冒着热气。老爷子又躺下了。看那袅袅的茶雾,就像那漫天飞舞的心思一样,阵阵飘香呢!

想想那一天下了山,匆匆吃了点饭。看看时间,已是下午3点了,贺局长他们急着赶回城里。原来当局长竟是这么忙。体质若不好,一趟山下来就把他累倒了,但他依然精神矍铄。

一个50多岁的人,不顾死活地工作,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李彦国的回答是:  为了文化,为了王金庄。

为王金庄申办世界文化遗产,贺局长所作的努力,很少有人知道。

李彦国回想着过去的点点滴滴,他到现在也认为,为王金庄作出贡献的人,首先就是贺献林局长。

李彦国和贺局长在南牙豁他的地头摄影留念,那一张照片,他将永远珍藏的。那是历史的见证,不仅仅代表一种友谊,更是一种“老农民”对真正老农民的认可和鼓励的。

李彦国觉得自己这一辈子的身份有很多。

师者: 一辈子的老师了。甚至教学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可以跨越不同的年龄层次的。

农民: 这是一个不用定义,一辈子也拥有的身份。家中户口本上原来有五口人。李彦国转为国办教师,儿女进城安家,都迁走了。现在,全家八口人,户口本上只有老伴儿爱鱼这一个人户口了。

这么多年,一个个人迁出的,都是变化和喜悦呀!但是,李彦国始终认为自己就是个农民,已经植根于心底的认可。

父亲: 四个儿子,一个奶姑娘。只是那两个被送走的孩子,还像刺芒一样,这一会儿想起来会心疼。好在他们都比较幸福,当父亲的能知道这一点也就够了。

儿子: 父母已经走了,人生已经没有来路。现在,这条路已经断了。

丈夫: 老伴儿身体健康,这就是他和儿女们最大的幸福所在。只是现在,老俩口又被孙孙们拆散了,老来伴儿,老来伴儿,在这一刻却变成了老汉孤苦伶仃的一个人苦守家园了呢?

作家(写作者): 也可以称为文人。好在有可以写作的平台,否则一个人在家的日子,属实是有些难熬的。  2018年8月,李彦国的书由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了。这本散文集《愚公挖山不止》,那可是李彦国的荣耀,也是他内心的力量源泉。

王金庄农业文化推广人:  2018年,与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香港乐施会合作编写农业文化遗产地丛书《地名文化志》。同时,他也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者和记录者。

终身善于学习者: 这个是从容小主总结的。能够学习的东西都学习,善于接受新生事物,这是这个山里人的特点。就连玩基金和股票,也一边向别人学习,一边自悟其中的门道,就是这种坚持,在这个年龄段,包括整个王金庄,也是只有其一,没有其二的。

……

李彦国觉得,自己的称号一直在增加中。管他有用没用,只要人活着,一定要爱折腾才行。人的思想一旦凝固了,人也就会很快地进入衰老期的。趁着还有力气,还有思想,当然是要做一些事情的。

想到这里,李彦国又坐起了身体,慢慢地饮了一口茶水。茶的香味在口腔里弥漫,却怎么也感受不到香烟带来的那种快乐。也许在所有的物品中,只有香烟才会懂得手的寂寞。

现在手中是茶杯,这茶杯能懂手的寂寞吗?家离卖烟的商店,说实话,没有几步路的距离。就算是散步,溜溜达达几分钟也就到了。可是,说出的话泼出的水,男子汉大丈夫,说话怎么可能不算数?

……

你可能感兴趣的:(作品23:长篇纪实文学《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