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绵羊》

做留学行业老师多年,我的工作就是帮助学生进入世界一流的学校,无疑助人成就梦想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但内心总充斥着另一种声音,这本书骂出了我的心病,不论自己内心的绵羊,还是造绵羊的过程,都被作者批的体无完肤,尽管书的后几章有些自相矛盾,但不掩其独具一格且充满责任感的教育观,令人称赞。

斗胆改变原文分章,把书分为三个部分:绵羊的缔造、自我觉醒的教育、舍弃精英教育的社会意义。下文讲引用书中妙语,顺便抒情。

第一部分 绵羊的缔造

当下,名校生“遭到自我形象保护和满足社会预期的绑架”,内心变得迷茫而脆弱,不惜一直牺牲健康、友情、爱情等深层次的基本需求,来换取成绩和简历,甚至出卖自己的灵魂。大学公司不断增高入学门槛,以吸引更多年轻人趋之若鹜,相应地,“人们也把教育的价值用短期的回报率或实用性来狭隘衡量”。于是精英教育下的年轻人,严重缺乏对自己的洞察力,凭借惯性进入到对于“财富、资历和声誉”的追逐竞赛,且高度同质化。

历史上,名校起源于精英阶级保全自身地位的需要,逐渐其选拔制度从阶层和人脉转向了考试和成绩。但即便是后者,也存在着严重的富人倾斜,“富裕家庭通过各种方式占尽了优势:聘请私人教师帮助提分”。而第三方的世界大学排名,更是将这种名校游戏炸开了锅,于是社会普遍印象中“名校精英式的生活方式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途径”,在这种“粗暴的向上主义”下,难怪父母一直给孩子灌输“狭隘的职业选择”。整个社会都不理性,孩子觉得自己“没有选择”,追求完美也是为了激励消除父母或外界对自己的不满,却永远不能满足“我是最优秀的”那种饥渴。

第二部分 自我觉醒的教育

“大学承担的责任首先是教给学生如何思考”,然后帮助学生变得更警觉、更有责任感、更有自由度并更加完整。苏格拉底的方式是:倾听学生的意见,启发式地把问题映射回去,或者迫使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必须先承认自己的观点本质并为其辩护,在聚光灯之下以严谨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观点,剖析自己的想法,以批判式的逻辑来检查自己的思想,逐渐培养出理智,在不舒适中学会独立思考。在博雅教育的课堂里,学生参与辩论、有原则地反对、相互尊重地互动和交流。

大学的使命是成就一个更有意思的你。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人大量阅读,习惯思考,放缓脚步,投入深度对话,并为自己创建一个丰满内心世界。若毕业之际,“你的信念、价值观、愿望以及人生目标依旧如故,那么你全盘皆输”。大学之后的职业选择,人需要具备精神想象力和精神勇气,主动去做最喜欢做的事,不论结果如何,“这将是自己的生活、选择甚至错误”。倘若“你试图拒绝不确定性,那你就拒绝了生命的意义”。我们只要单纯专注、朴素生活、活在当下、接纳失败、不求回报。

书中大力提倡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推崇大量阅读,欣赏艺术。“我们在阅读文章或者欣赏艺术品时,最关键的问题不是我是否看明白了,而是能否引起我的共鸣”。“教育”拉丁语的本意是激发,学生需要的是“挑战学生能力并关注学生个人发展的导师”和小班研讨的形式。这点上,很多英国文学的老师做的很好。可不幸的是,一流大学中,教授的晋升制度和网络教学,让学生的需要变成泡影。

第三部分 舍弃精英教育的社会意义

大学教育在越来越低的社会流动性问题上不作为,迫使学生屈服于分数契约,滋养狂妄自大的气质。大学理应教育出“更能承受挫折、更自立、独立,对世界好奇,更有创造力,更愿意去冒险,去犯错”的年轻人,从而创造一个真正公平的社会环境。

重读依旧觉得文章前两部分振聋发聩,警示与策略都十分有价值,但最后一部分还是略显滥竽充数,结论反倒弱化了前文的观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优秀的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