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斌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但凡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人,都不会忘记那四年或七年八年的校园生活。因为那是人生最美好最灿烂的一段时光。
许多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都是通过之前十二年的苦读,然后获得一张进入高等学府的进门证,于是开始了“混”的日子。
在高校读书期间,正像作者画字儿在《混在985》所描写的那样,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有家境优渥的,有出身寒门的,有家里做官的,也有家里经商的,但大家都是通过那万人景仰的独木桥,走进了象牙之塔。
说到《混在985》这本书,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或者说是读后的感想。
01 一部真实的小说
什么是小说?
一般来说,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这是我们脑海里或是在网上看到的定义。
我们按照小说的这个定义来衡量画字儿的《混在985》,它符合小说的这个定义。在《混在985》中有人物,有情节,也有环境,或者说是也有不少有关环境的细腻描写。
但是,《混在985》更像一部纪实文学,它真实地刻画了以吕嘉为核心的一群年轻的大学生们在校的四年生活。
我在阅读这部小说时,仿佛是作者本人在亲自给我讲述她的校园生活,那么真实、细腻、生动。那些学校里的场景,操场、草坪、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包括水房、浴室,以及校园的林荫小路,地上铺的方砖,电梯的按纽,一一在我眼前再现出来了,这让人又重新回到校园里,又重新回到那个令人难忘的大学时代。
因此,小说最打动人的地方,就是真实。这个真实包涵了情感的真实、人物的真实和社会生活的真实。这个真实,也包含了小说中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这是作者细心观察的结果。
夏丏尊在谈到小说的真实性时说:小说是由作者创造出来的,决非依照事实写述的记叙文;可是小说是真实的,这真实系指对于人生和社会的表现和描摹而言。
尽管小说是虚构的,小说中的人物也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但我在阅读的时候,我宁愿相信我看到的书中描写的一切都是曾经发生在北京某所著名高校里的事情。
近年来,在影视界有关于真人真事改编成电影的理论研究和探讨,其实质是对纪实与虚构的讨论。真人真事改编成电影,不同于其他体裁的电影,它最大的特点在于,既要构建故事,又要呈现事实,即在表现事件的同时回溯事件本身的意义。
《混在985》正是这样一部真实的既在构建故事,又在表达作者内心看法的作品,即在呈现当年校园生活的同时回溯青春的意义,它给了读者最真实的感受。
小说在叙事结构上以正叙为主,中间又有插叙。全书分为48章,可以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一章几乎又是一个小故事。这就如同散落的珍珠,以小说的主人公吕嘉为主线,将它们串联在一起。这样的结构模式,读起来比较轻松。特别是目前的电子版,更契合了读者手机阅读的习惯。
从语言特色上看,小说语言清新、时尚、细腻,特别是对环境的描写,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02 一曲青春的赞歌
吕嘉是小说中一个优秀人物的代表。她经过一年的复读,考上了理想的985,在班里担任班长,除了正常上课外,还有许多课外活动。吕嘉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成绩一直领先。最后以全班第一的成绩保研。
在小说中,对吕嘉的描写是通过两条线进行的,一条是她的学业(事业)线,一条是她的感情线。这两条线交织并行,通过她的事业线展现了吕嘉的优秀,同时也通过她的感情线表现了她的幼稚和不成熟。这恰恰是小说的可贵之处。
人没有完美的,人都需要成长。正是在与人的交往中,不断地校正自己的前进方向,自己的脚步才能迈得更大、更快和更坚实。
吕嘉,拥有着纤细腰肢和笔直的长腿,拥有着娇好的面容。在学校中不乏追求者,孙拓、任非、陈复权、屈凯都不曾真正进入她的内心,包括父亲出事后的蒋立。但她喜欢的是高中时期的同学,“学渣”罗川,并且一等就是四年。
罗川跟《灌篮高手》里的“流川枫”长得极像,皮肤白皙,眼睛乌黑发亮,嘴唇红润,唯一不同的是头发微卷。有一次他受伤了坚持在操场上一瘸一拐地投篮,吕嘉记住了他。他长相出众,不像普通高中生的模样,他应该出现在言情剧饰演男一号,一米八四的身高,四肢修长,比例完美,成为众多女生心仪的对象。......
罗川每天最大的兴趣就是逗吕嘉笑。那段时间,罗川像一个护花使者每天都会陪吕嘉自习到深夜,走过黑暗的校园小道,送她回宿舍。 ......
吕嘉因为压力巨大,身体布满了红疙瘩,奇痒难忍,稍微抓挠就会肿起来,每次发作都会心惊肉跳。罗川陪着她去打针,给她讲笑话。 ......
那天罗川拿着一枚戒指,一定要套在吕嘉的手指上,他叫她:“老婆。”她默认了,学霸吕嘉和学渣罗川真的在一起了,从此罗川成了她高考前夕最好的解压利器。
就是这样,这个名叫罗川的男孩儿住进了吕嘉的心里,成为吕嘉挥之不去的彩照。
吕嘉考入了985,罗川只考上一个大专院校。即使这样,吕嘉仍然坚守着被她当成练手的初恋。然而罗川一次次让吕嘉失望了。罗川并没有珍惜吕嘉对他的感情,背后分别与LL和小驴子联系,关系爱昧。
吕嘉为了保留住这份最初的恋情,她自己省吃俭用,为罗川攒房租。在周末,带上饭菜、水果、豆浆或者牛奶,穿越半个北京城去看罗川,像个周到细心的母亲,倾尽所有去关心照顾罗川。
吕嘉从小到大除了内衣、内裤自己洗,所有的衣服和袜子全部交给母亲代劳,却要为罗川洗铁皮般的三条牛仔裤、八双袜子和三件衬衣。为了省水,有洗衣机不让用,只能用手搓。
罗川像一个老爷对待丫鬟般,对吕嘉吆三喝四。
这些还都是其次,罗川从本质上讲是和吕嘉是价值观不同的两种人。
罗川不求上进、好吃懒做、遇事逃避、抽烟喝酒、贪睡、打游戏,喜欢撩女生,是个比较懒散的人。
吕嘉的父亲一直反对女儿和罗川来往,尤其是罗川的大专学历,更是两人之间的硬伤。
吕嘉想考研究生,不敢直接和罗川说,只能小声试探。她担心两个人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再有吕嘉不喜欢罗川每天穿梭于酒场和欢场,陪着那些所谓的采购经理,吃喝玩乐并告诉她冰火两重天的热闹场面。吕嘉反感这样的罗川和他所在的环境。
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积极向上的吕嘉为什么会喜欢上“学渣”罗川?
我想起很多年前,有一部知名的话剧《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后来拍成了电影。我们不讨论《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它的内容,这部作品的标题,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初恋时,年轻时,我们真的不懂爱情。因为那时候,我们还未在社会的大熔炉中进行过历练,斑斓的世界对于年轻人而言充满了诱惑。
吕嘉对于爱情是坚守的,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对方,缩小两个人之间的差距。但是人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她和陈夏璐不一样,她没有走马灯式的换男朋友。
直到小说的结尾,我才看到吕嘉在一次次被欺骗中的醒悟,她从通讯录中拉黑了罗川的电话号码。
这就是成长。吕嘉终于明白罗川对于她而言是不合适的。她用了四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她对爱情的领悟。
03 一幅年轻的群像
作者在《混在985》塑造了以吕嘉为核心的诸多人物形象。这些进入21世纪的大学生们,他们思想活跃,敢于探索,他们的所作所为更贴近于自己的内心。
在书中,一些重点人物有属于他或她的故事。
其中最令人痛心的是家境贫寒的贾连生、田芳和宋玉珍。
他们来自农村家庭,来到北京这座繁华的超大城市上学,他们急于要在这座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贾连生从记事起就很用功,高中三年,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名。但是上了大学后,他不再是佼佼者,他看不懂老师推荐的文献资料,甚至挂了四科。
这种落差,打击了他的自尊心。他需要在某个场合挽回来一些面子。
在篮球场上,
贾连生,他个子不高,身着蓝色队服,像一股小旋风,传球、投球技术娴熟。
比赛最后三十秒,贾连生像一只赋了超能力的猎豹,化身为昔日战壕里被群拥的英雄头领,肆意挥洒着满格热血和激情,丝毫没有注意场下对他投来的异样目光,继续一如既往,旁若无人地横冲直撞,一不小心狠狠踩在了田宇的红色跑鞋上,田宇疼的龇牙咧嘴,眼里喷着火。
“你穿双破361度拽什么?”
或许“你穿双破361度拽什么?”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拽什么?”翻译成我们容易理解的话,就是“牛逼什么?”
这双“361度”,是母亲带他到镇上最好的商店买的,他一直舍不得穿。对于城里的孩子,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那是他心中的希望。
在某一个早晨,贾连生穿着他心爱的“361度”从楼上跳了下来,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一位保险推销员朋友曾经对我说过,最悲惨的是把孩子养大了,孩子却先走了,耗费了父母的全部精力。
像贾连生这样来自农村家庭的孩子,他们考到北京,盼望着由此改变命运,因此而承载着一家人的希望。当面对困境时,他选择了逃避。
田芳,也是一个悲情的人物。她来到京城先是和“咸蛋超人”怀了孩子,后又和学校里已经退休的赵教授扯不清楚,再后来她索性把自己的美丽当成了交换的筹码,以至于发生了宫外孕,险些丧命。
为什么年轻的女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到了北京的知名高校,不是用知识去改变命运,而要想找一条捷径呢?因为她没有安全感,她在偌大的京城急于要寻找到一个靠山。这个靠山就是男人,能够改变她命运的男人。
其实田芳在与“咸蛋超人”之前,已经有了与男人交往的经历,最开始,她一定是被迫的。当她不再是少女,她看透了,无非就是那么回事,她无所谓了。“咸蛋超人”尽管长得丑,但对她还算好。当她躺在小诊所的床上,由父亲亲自为她做人流手术之后,女孩子所有的自尊彻底没有了。
田芳从在食堂专吃两毛钱的特价菜,到花赵教授的饭卡,享受教工食堂里的各种美味,她的人生坐标已经偏航。
宋玉珍,是个不幸的女孩子,她也是个家境贫困的孩子。她积极向上,参加支教,利用假期给在京打工子女上课,结果被一个变态男生堵在厕所逼仄的空间里强奸至死。
他把她抵在厕所单间的墙上,死死捂住她的嘴巴,用膝盖抵着她的腰,就像一只大熊将要剥食一只小白兔。
如果宋玉珍她的家境好一些,是否不用在假期坚持为学生们上课,她可以像刘姝她们那样借着假期去逛街呢?这个人物看了让人心疼。
此外,还有家境殷实的刘姝、陈夏璐、阮桃等人,她们忙着刷夜、泡吧、恋爱、逛街、刷剧,挥霍着自己的青春,到了大四时,才着急忙慌地赶功课,以完成自己的学业。
阮桃与高干子弟马尧恋爱,徐伶艳嫁给了系主任,并马上生子。她们算是有了归宿。
学校里的男孩子们呢?
田宇,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他脑海里一直残留着五岁时父亲离开家的情景。他在小动作失败以后,很快和京籍的马丽娜好上了。
爸爸妈妈不在乎他的单亲家庭,几乎把他当成未来女婿对待,早跟田宇的母亲沟通,着手梳理关系帮他毕业之后留在北京。
但田宇又喜欢上“白月光”,最后被马丽娜抛弃。
这些群像式的人物,反映出大学里年轻人的一种状态。这里既有进入大学的松懈,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04 结语
小说《混在985》以群像式人物群体呈现在读者面前,人物众多,性格各异,他们思想解放、视野宽阔、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群体结构呈多元化,群体价值观也是多元化的。他们思想是开放性的,个性也是开放性的,在价值取向上更偏向于实用性,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的迷茫,社会责任与个人心理需求冲突的迷茫。这不并完全是他们的错。社会本身就是多元化的,特别是在网络发展的时代。他们或哭或笑,用青春书写着人生的答卷。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也就是说,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机勃勃的精神,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学习知识和技能,只是结果。而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结果。不必去苛求每一个人是否有统一的思维模式,重点是让学生们在校期间学会学习,学会成长。因为他们是中国社会最活跃的力量。
但是,我依然要说:
我为吕嘉的成长感到欣慰;
我为宋玉珍失去生命感到愤恨;
我为贾连生失去生命感到惋惜;
我为田芳一次次用身体进行交换感到不值;
还有那么多鲜活的生命,他们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或找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
小说为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尼采语)。
也希望小说中的每一个年轻人在今后的岁月中,都能迈出坚实的步伐。
《混在985》可以在微信读书上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