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矫情,孩子的自尊心就有这么脆弱

前几日,家人饭后闲聊,女儿爷爷说了件任教时的事,让我触动很大。几年前,他们学校要定做校服,费用60元一套。学校统一校服,家长并没意见,大部分人都如期缴费。可有一位在校老师,却拒绝给孙女买,理由是没必要。他说孙女有衣服穿,而且质量比校服好。

过了几天,班上开始量身高,记录尺码。所有的孩子都去做了登记,独独那个在校老师的孙女没去。后来班上发校服,逐个叫名字领取,也独独没有女孩的名字。爷爷说,当时女孩就把头埋进了衣襟,蔫蔫地站着,样子非常可怜。

奇怪的是,爷爷说在这之前那女孩的成绩一直不错,但那个学期成绩下降很多。他揣测,这和整个学期没有校服穿,有一定关系:“别人都穿校服,就她穿自己的衣服,自尊心受到伤害,影响了学习”。

自尊心,这个词容易给人无足轻重的感觉,我们在乎情绪是否波动,在乎性格是否温良,可极少关注自尊心,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你知道吗?自尊心的重要性高于情绪和性格。对于一个人,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自尊心都尤为重要。

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综合觉知,即自我评价。我是怎样一个人,在别人眼中我是怎样一个人,都是通过自尊是否被满足获得。

女孩着装的特殊,容易让班上同学对她有看法,尽管这种看法并没恶意。可在女孩心里,就是尴尬。这种心境下,她对自己的评价也不会太好,疑心重重,不自觉地认为同学对她有看法。甚至稍有一个质疑或嘲笑的眼神,就能让她无地自容,自尊受损。这不是矫情,人的自尊心就有这么脆弱。

董进宇博智在《培育优秀子女的规律》一书中说过:人的自尊心就像人的脊梁柱,一个人要活得有尊严,就必须抬头挺胸。

孩子在成长中,经历过一些自尊受损的感受,往往在当下不会表现有太大波动,却在日后的生活中,或轻或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这个常常体现在孩子的行为上,比如害羞、自卑、爱讨好。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女主松子就是典型的讨好者。松子的整个人生是令人悲哀的。她生在一个五口之家,有爸爸妈妈和弟弟妹妹。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松子很少得到父母的爱。

松子的妹妹从小体弱多病,爸爸就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妹妹。下班回家给妹妹带吃的,好玩的,松子在家迎接爸爸,接过大衣说:“你回来了”。爸爸却连眼神都不给松子一下,直径上楼去看生病的妹妹了。常年得不到父爱的松子,一直很自卑,认为自己不被爸爸喜欢。偶然一次,松子发现扮鬼脸可以让爸爸笑,便不时的这样逗爸爸。

可以说,松子的童年乃至一生都在努力讨好爸爸,她渴望被关注,被呵护。可悲的是,她的讨好,在一次次强化中,被渐渐融入了自己的骨髓,把自己活成一个可怜之人。

回头看松子的一生,她一直在追寻一段亲密关系,然而他却从未得到过。童年时候渴望爸爸的爱,爸爸去世后,她依附于男人和爱情。纵然被男人蹂躏、摧残、背叛,她也爱的执着,满不在乎。松子的一生毫无尊严,也从没被真正爱过,就如她写在墙上那句话:“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因松子爸爸一时的偏袒、忽视、冷淡,是他亲手造就了松子悲哀的一生。

自尊就是这么脆弱,不经意的行为就能让人自尊受伤,给心里蒙上暗色。不止是松子爸爸,生活中,有很多被我们忽略掉的举动,其实无形中已经伤害了孩子。譬如,忽视孩子的感受,否定孩子的情绪,认为他们在无理取闹。

不相信孩子,遇到有人告状,宁可相信外人,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或不问缘由地就拿孩子质问指责。爱拿别人家孩子比较,“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恶劣批评,“你这个坏孩子,整天不让人省心”“你真的像个傻子一样,笨手笨脚”“神经病”。这些针一样的批评正刺痛着孩子,打压着孩子的自尊。

类似的还能举例说上几十件。

我们明明深爱着孩子,却又忍不住总是语出伤人,做出让孩子不能接受的决定。我们拄着父母的权威仗,光明正大的棒打孩子的自尊,并毫无愧疚。然而,我们以为的为孩子好,在孩子心里都成了血淋淋的伤害。

当下,孩子或许还小,被我们的言语伤害了,不会做出太大的反抗。可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他曾经自尊受到过的伤害,不会莫名地消失。它会像一颗种子,随着孩子的身体一起茁壮成长,最后长成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人。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很多抑郁症群体,正是童年里缺乏关注、尊重的低自尊人。自尊水平的高低,太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了。不要以为孩子小,说几句骂两声无伤大雅,孩子3岁就有自我意识,懂得自尊。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快乐的人,那么就给他足够的尊重吧,让他在成长过程中,获得足够多自信。尊重孩子,孩子才可获得自尊。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是矫情,孩子的自尊心就有这么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