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落辰 | 从政治局会议中看到的机遇

文/凌落辰

 

4月1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在京召开,本次政治局会议对国家未来的经济形势、总体工作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房地产与资本市场均有所部署。

中央政治局通常会在每个季度结束后召开会议,专门讨论该季度经济形势,并部署接下来的经济工作。会议通稿是反应高层态度,并让市场理解国家未来政策走向的重要工具。下面我挑选一些重点部分为大家做个解读。


今年以来……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市场信心明显提升,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实施,改革开放继续有力推进,一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好于预期,开局良好。

(第一段照例是对于一季度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之前的新闻中国第一季整体的数据较之前有了大幅的增长,甚至有些经济学家表示看不懂大大超乎预期,很显然这是去年底中央的政策得到了有效的体现,也就出现了“好于预期,开局良好”这样的肯定词。)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清醒看到……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这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必须保持定力、增强耐力,勇于攻坚克难。

(这段主要是讲述目前经济遇到的问题。外部环境总体趋紧主要是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受到了中美贸易战,中东乱局等时间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目前美联储转向鸽派,欧盟自顾不暇全球经济迟迟不见好转间接拖累了中国的经济。外部很动荡,我们更要学会自保。

经济下行的原因淡化了周期因素,重点突出结构性。为什么既要突出“结构性”还要让我们保持定力,就是想表明之前的大水漫灌式的止痛再也不会看到了,为了国家只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定向爆破,而这也正是我国从之前“宽货币”适度收缩的表态。)

注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稳需求,坚持结构性去杠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风险……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在去年12月政治局会议和今年2月的政治局会议中提及供给侧改革所说的都是“坚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而这次已经将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写清楚了那就是“稳需求”,说白了还是想保住大型国企。结构性的原因上文已经写了,这里又突出了一次不再赘述。

这次提到的财政货币政策其实是延续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2月份政治局会议说要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实已经提了7年了,11~18年都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中14、15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16年灵活适度,17年保持中性,18年又回到了松紧适度。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货币政策还是不断在边际收紧,正应了目前政策核心“结构化”这个点。

要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稳增长的重要依托,引导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做强做大新兴产业。要有效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引导优势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这几句可以放在一起看,什么东西加快转型?优势民营企业。如何实现做强做大新兴产业?金融供给侧改革。关键词:高端制造业 目的:未来中国经济稳增长的新一代引擎。也就是说我们会将更多的金融资源服务优质制造业,这点从第一季度的数据也可以看出。)

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

(前两次政治局会议中都没有提及房地产政策,这次又重新提及并且与之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内容基本一致,再次强调了国家住房不炒的决心,之前刷屏的国家开放大型城市落户制度只不过是想将中国打造成一个人口阶层流动的大城市圈子以此消化现有的泡沫,在泡沫没消化完别想再涨了。)

要以关键制度创新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科创板要真正落实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证券发行注册制……

(在政治局会议提及资本市场其实是非常罕见的。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之前易会满首秀的那句话:“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我们的重大改革任务 ”。科创板俨然已经成为了目前我国天字一号工程,注册制的推出不仅仅能实现资本市场的良性循环,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加速资本对高科技企业投资的热情促进产业升级,更多关于科创板的深度解读可以看我之前发的两篇文章。)


总结一下,本次政治局会议想要告诉我们的核心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结构化”

在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不论是在财政货币政策还是在房地产上都不会再出现之前那种大水漫灌的现象。国家会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用在构筑未来经济增长引擎和我国整体产业升级上,这个过程必然会产生阵痛,而金融供给侧改革和科创板的设立势必带来更多的资本向实体企业转移,这种双引擎制度就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良方。

所以说未来国家会在“精准扶持”上下更大的功夫,政策也会从之前的全面“宽货币”到向更多优质民营企业“宽信用”给予更多金融和政策扶持的转移。能够搭上这轮国家发展春风的,自然也就抓住了历史上最大的机遇。

与国运一起,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你可能感兴趣的:(凌落辰 | 从政治局会议中看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