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与修复

      驾车过程中,一眼瞥见同事来了一个电话,不方便接!在停车场停好车后,我看了看表,与朋友约定的时间还有几分钟,正好可以回个电话。

      从事家庭教育的缘故,找我咨询辅导的朋友比较多。为此,我的手机静音状态有好几年了,都想不起来我的手机铃声是哪个,偶尔听到身边其他人的手机铃声那么好听,也想过找一首歌曲设置为手机铃声。结果发现没用,我的手机如果不设置成静音状态,各种声音不绝于耳,根本没法静心做事。

      如果不是我看着导航时瞥见来电,估计这个电话又是滞后回应。电话回拨过去,却不是同事的声音,那边自报家门,是同事的孩子。我有点好奇!

      孩子说,我们身边有个同学有心理问题,经常失眠,而且有进食障碍。有时候,还是我们几个好朋友逼着她吃一点。同学的母亲总是贬低否认她,她爸爸又经常不在家。发展到现在,她经常割自己手腕。而且她依恋学校的女老师,把老师当做妈妈那样……刘老师,作为同学,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进食障碍、依恋、否认、贬低,当这些词进入耳朵,凭着职业经验我们能大体形成假设。然而,仅凭这些十几岁的孩子力量是不够的。

      进食障碍是一个非常非常难以治疗的疾病,也是少有涉及生死的心理障碍。有些人罹患厌食症,严重者最终失去生命。门诊治疗基本上没有什么效果,需要住院治疗,要进行综合的治疗,包括精神分析的个别治疗,小组治疗,家庭治疗,行为主义治疗,甚至是药物治疗。即使是在厌食症被治好之后,都还是隐藏着复发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发展出进食障碍这样的问题,她可能终身都要与吃或不吃这样的欲望做斗争。进食障碍发生在女性身上的比例远大于男性,性别比大概是9:1。

      进食障碍往往和口欲期的过度依赖或者没办法依赖有关。从这小姑娘的表述来看,同学的妈妈否定贬低女儿特别厉害,可能的假设是早年(口欲期)的母亲没有提供女儿安全的依恋。拒绝和否认(没办法依赖)意味着女儿的存在是没有价值的,一个没有存在感、价值感的生命个体才会割自己的手腕。

      从小姑娘的描述来看,同学在不同的学龄段都对学校的某个女老师产生依恋。可见,在原生家庭得不到母爱的孩子凭着本能寻找替代性依恋客体。

      以上假设,仅仅从有限的信息资料形成的。一旦开始咨询,需要不断地收集信息资料以形成更确切的假设,并在假设的基础之上展开咨询辅导。然而,听说这同学不愿意在校内求助,母亲又极力否定孩子有问题。所以,问题就梗在那儿,来电的小姑娘问我怎么办?

      最理想的肯定是想办法寻找专业帮助了,而且凭我的判断和她母亲年龄相仿的女心理师更适合她。来电的小姑娘惊呼道,我们学校的心理老师是男的。从她同学依恋女老师来看,或许不寻找专业帮助的情况下,如果这女老师能够提供抱持性的环境,给予这女同学持续、稳定、一致的爱,或许能起到一定的修复作用。但是,一个普通老师不见得能处理互动中出现的“移情”,有可能这女同学会通过各种“作”来试探老师爱她的底线,如果老师没有维持持续稳定一致的爱,给到的是逃避或者厌烦,相当于重蹈母亲的覆辙。那将是非常危险的,有可能会加深女同学自轻自贱的行为。

      作为一个同学,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很有限!或许可以引导同学去寻求专业帮助。还有就是给到同学支持作用,给予持续稳定一致的关心和爱护。今天能给我这个电话,这份同学之间友谊已经非常棒了!或许帮不上什么忙,最起码找到了方向。

秉持全人教育理念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已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缺失与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