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斯新情绪疗法3——消极思维的根源

在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讲述了思维决定了情绪,以及什么是认知扭曲,该如何对待及消除消极思维。但明白了上述观点后,自然就会产生下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凭空产生消极思维?

消极思维自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取决于隐性假设。所谓隐性假设是定义个人价值的公式,它不但是价值的体系、个人的理念,同时也是建立自尊的基础。在产生消极思维的时候,不断的自问产生这种思维的假设是什么,通过连续的思考和提问找出最根源的想法。比如:

  1. 男友这个星期没给我打电话。(那我为什么要烦恼?那又怎么样?)
  2. 这意味着他不关心我,不爱我。(假设这都是真的,那又怎样?)
  3. 这意味着我哪里不好,不然他不会这么冷漠。(假设这是真的,那又怎样?)
  4. 这意味着他会甩掉我。(假设我真的被甩了,那又怎样?)
  5. 这意味着我没有值得被爱的地方。(假设这真的发生了,为什么要为此烦恼?)
  6. 这意味着我会孤独终老。

通过追问每一个下意识思维的含义,找到每一种隐性假设,然后审视它们,客观的看待它们。
伯恩斯教授将价值体系分为七类:认同、爱、成就、完美、资格、全能、自主性。

  1. 认同。是否有依赖倾向,即倾向于将自尊建立在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看法上。
     正常:即使遭到他人的批评和反对也能保持积极健康的个人价值感。
     不正常:缺少独立精神,总是通过别人的眼光评价自己,情绪容易被别人的看法所影响,如果得到正面反馈就会情绪高涨,如果受到批评或怒气,就会看低自己,产生焦虑和抑郁。
  2. 爱。是否缺乏自爱的倾向,即倾向于认为自我价值取决于自己是否有人爱。
     正常:虽然需要爱,但即使没有也一样快乐,一样有自尊心。
     不正常:依赖爱,对于所爱的人采取低姿态,一味退让,害怕失去他们。
  3. 成就。
     正常:个人价值不等于成就。
     不正常:个人价值和快乐取决于成就,如果一直忙碌会觉得安心,一旦业务萎缩、绩效下滑,就可能精神崩溃。
  4. 完美。是否有完美倾向。
     正常:可以从做事的过程和经历中获得满足感,不怕犯错。
     不正常:错误是不允许的,尽管对自己一点都不放松,但满意程度却很低。一旦完成一个目标,马上就会出现更遥远的目标,永远体会不到满足感,感觉永远达不到自己的标准。
  5. 资格。是否觉得自己有资格获得某种东西。
     正常:不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有资格得到一切,不苛求事事如意,不指望别人总能投桃报李,也不指望事事公平。性格坚韧,有耐心,抗挫折能力强。
     不正常:感觉由于自己的内心至善至真或者努力勤奋,他人乃至世界都应该满足自己的要求,有资格索取,一旦未能如愿,要么难过自卑,要么勃然大怒。
  6. 全能。是否有罪责归己的倾向,认为自己是中心,所以要为身边发生的大多数事负责。
     正常:不控制别人,只为自己负责,当别人不同意或不听从自己的意见时,也不会觉得受到了威胁。因为不会控制他人,给与他人自由与尊严,所以反而会获得尊敬与影响力。
     不正常:罪责归己,即使别人不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只要他们的行为不当或态度不良,也会责怪自己。
  7. 自主性。获得快乐的能力。
     正常:情绪来自于自己的想法和心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 不正常:快乐和自尊来自于外界,情绪被外部因素左右。

然后针对认同上瘾、爱上瘾、价值与成就、完美主义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核心依然是学会反驳自己,记录下情感的产生原因,矫正思维上的误区。本书大部分的内容都符合日常生活中的直观感受,少部分语言显得极端,少部分观点还值得思考与商榷。比如作者认为价值是一种抽象概念,它本不存在;比如作者否定了完美主义和认同上瘾,追求完美和获得认可是进取心的一种表现,如何把握平衡而不会导致情绪低落并没有相关论述等等。总之当读者有了对消极思维的认知之后,到去除消极思维,就如同发现了森林中的猎物,到最终消灭它一样不再遥远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伯恩斯新情绪疗法3——消极思维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