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没有假设,就没有咨询”的一些思考

在督导讨论中,赵老师提到“没有假设,就没有咨询”,引发了许多思考。

在基于心智化的咨询中,咨询师要对某些词汇和短语保持警惕,如“清楚地”,“显然地”,“只是”和“在我看来,你真正想说的是……”等等。

要特别警惕“只要”这个词。这个词在一些咨询中经常出现。例如,咨询师会对一个抑郁的来访者说:“只要不那么负面地想事情就好了”或者“只要走出去,多做些运动就好了”;对一个有创伤史的来访者说:“只要把过去忘掉就好了”或者“只要向前看就好了”;对成瘾的来访者说:“只要坚持拒绝毒品就好了”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词带来的总会带来下一个问题-——“怎么才能做到呢?”来访者在真正实践这些建议时,总是会面对无数的困难。“只是”这类词汇表面上给出了一个确定的结果,似乎是在帮助来访者,但实际表达的是对严重问题的最小化、对复杂问题的简单化,是咨询师的一种反射性反应,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咨询师在心理上的对来访者“无感”、“无知”,以及陷入了自我认知的确定状态。

在这些词汇表达的内容中没有假设,无法引导来访者对本身已经固化的看法和复杂心理世界进行带有好奇心的探索,被视为是非心智化的。

心理世界没有什么是确定的、清楚的或是“只是”什么。我们通常认为的病理性心理,往往与陷入某一种心理确定状态并等同于外部世界有关。

在咨询中如果咨询师倾向于更快地给予来访者建议或者做一些事情帮助来访者,实际上是在告诉来访者“你的心理是什么样的、要去做些什么”,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接管了来访者的心理。如果来访者同意,那就是允许咨询师替他进行反思,去为他们过他们的生活,包括心理生活。一旦咨询师确定地告诉来访者,那就意味着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互动极有可能丧失了以来访者心理为中心的探索焦点。

当来访者被告知“实际上”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来访者可能会有两种选择:或者被咨询师代表,或者完全排斥咨询师。这这两种反应都是非心智化的,与心智化治疗目标相悖。而这些不利情况的出现,似乎都与咨询师忘记、忽视“没有假设,就没有咨询”之一理念有关。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没有假设,就没有咨询”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