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让我看不下去的电影。
仅仅94分钟的电影,我一共用了两个小时。
因为太沉重了,尤其是看到孩子明净的脸庞,纯净的蔚蓝眼睛,心就像被死死攥紧。大家都说结局出乎意料,但那于我来说,不过是数个预感中实现的那一个。
二战题材的电影不在少数,有痛中带笑的《美丽人生》,有从救赎者来讲的《辛德勒的名单》,有从受害者来讲的《钢的琴》,而这部电影,是以一个德国高级军官的孩子的视角叙述。
正如影片的引言:真理被黑暗吞噬之前,童年由听觉,嗅觉主宰。
布鲁诺是一个爱冒险的小男孩,他住在富丽堂皇的大房子里,每天可以张开双臂奔跑穿梭在街道中,连同几个玩伴,一同构成了他的五彩斑斓的童年。尽管柏林已经随处是对犹太人的欺凌和拘押,但他什么也不知道,孩子的天依旧湛蓝。
由于爸爸工作的原因,他们一家迁进了郊区的有灰色墙壁和铁栅栏的房子里。
透过房间的小小窗子,布鲁诺看到远处有一个农场,常有穿着睡衣的人在那里劳作。家里的一个地位低下颤颤巍巍的老仆,外套下也是破旧的睡衣。天空中飘过乌黑的烟,腐臭难闻。
一切对他来说怪异而陌生。
一次偶然的尝试,让他来到了集中营的铁丝网外,认识了里面的一个穿着睡衣的男孩沙暮,他头发被剃光,不合身的衣服上印着编号。
两个孩子隔着铁丝网对望,他们说的话简单稚嫩,但依旧揪心。
“你多大了?”
“我...今年八岁”
“啊太好了,我今年也八岁!”
“你知道烟囱里烧的是什么吗?”
“妈妈说是些旧衣服。”
“你被关在动物的笼子里面,我不明白,你做错了什么?”布鲁诺天真地问,他以为只有做错的人才会受到惩罚。
“我是犹太人”沙暮低下头。
八岁的小沙暮是不是也以为,自己的民族就是个错误呢。
后来事情的走向更让布鲁诺不解,家里那位老仆曾经是一位医生,现在却在削土豆。所有人都可以对他粗鲁地喊叫,德国士兵甚至可以将他拖出去暴打。
布鲁诺曾扬着小脸问过他,为什么不能坚持自己的梦想继续做医生,却要来削土豆。
我到最后都记得,这个正被深深伤害的犹太人,低头沉默良久,而后抬起头,对这个纳粹军官的孩子笑着问:“那你的梦想是什么呢?”
只是抬起头的时候,他的泪水盈满眼眶。
他知道不管他们是不是同一个民族,眼前这个天真地眨着眼睛的,还只是个八岁的孩子。
可是那些军官,知不知道他已经是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了呢?
为了帮沙暮找他的爸爸,布鲁诺换上了睡衣,钻过铁丝网,同沙暮一起回到了集中营。
他只觉得这是一个新的探险游戏。
看到和传闻中大有出入的萧瑟场景,布鲁诺有些害怕了,他问沙暮:“我们去咖啡馆坐一坐吧。”
集中营里哪有什么咖啡馆,宣传片都是假的,他一直引以为傲的爸爸,也骗了他。
但直到最后,他们被迫脱下衣服,被驱赶进黑黝黝的毒气室的时候,他都还相信那只是一个淋浴。
他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两个八岁的孩子紧握着手。
士兵往毒气室里倒入毒,把盖子锁上了。
镜头拉远,犹太人的寝室床上,整齐地挂着睡衣,空无一人。
我们无从得知,布鲁诺在感到蚀骨的疼痛,听到周围人的哀嚎的时候,有没有喊过爸爸,喊过妈妈。
也许他已经有点明白了,烟囱里的烟为什么那么乌黑腐臭。
电影很美,每一个镜头都从容。
每一次看到沙暮和布鲁诺偷闲聊天,看到沙暮狼吞虎咽着布鲁诺带来的糕点,看到老仆颤颤巍巍地为军官倒酒,我都害怕。怕他们下一刻就会被暴戾的士兵训斥,甚至毒打。
但我还是看下去了,那些人经历过,我连看都不敢吗?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一个死亡工厂,生产的产品是死亡,大约有110万人在这里被杀害,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
影片告诉我们:穿上条纹睡衣后,那么我们都是一样的了。
电影结尾,很多观众为布鲁诺的死揪心不已,他的爸爸妈妈歇斯底里的哭喊更让我们感同身受,因为小布鲁诺本不该死的。
然而仔细想想,不对啊,这几百万人,哪个不是本该活着?
如今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已经建成了世界反法西斯纪念馆,残忍的行径也早已被揭露。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写道: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中国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也游客如织。
我去南京参观时,印象最深的还是“12秒”水滴。
每隔12秒钟,一滴水就从高空落下,象征着一个生命的消亡。秒针滴答,挡也挡不住。
在这样惨痛的历史面前,我们能做的只有铭记和祭奠。
去参观,去了解,去思考,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的尊重。
否则,看了虚假的集中营宣传片后信以为真,跑去拥抱爸爸的布鲁诺,是不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