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在城市中流浪的人而设计

唐岩在14年一篇采访里有个细节,在偶然看到街边小旅店挂着60元/4小时的招牌时,唐岩本能的反应,是这代表中国人要为一次有尊严的性行为付出多少成本。

互联网是一个被精英群体控制的产业,大部分掌握话语权的人毕业自985、211,拿着16亿中国人中 Top 5% 的薪水,奋力工作、严于律己、信奉高投入高回报。精英群体产生的精英主义价值观,在很多行业催生强烈的专业精神;但在理解陌生社交时,却带来普遍的傲慢与偏见:

  • 陌生社交 = 约炮
  • 用陌生社交产品 = 要约炮

陌陌、探探自然逃不了,Soul、一罐也被扣上“磕炮”的帽子。如果你希望正确了解或研究这个行业,需要避免自有视角带来的偏见;如果你是一名社交产品经理,更需要防范在产品中无形映射自己的精英主义价值观。

先举3个陌生社交的典型用户场景

  1. 因为是女生,你到高二便没学上了。半年多的美容职高后,随表姐来郑州打工。先是干了一年的美甲,又做了半年的洗头妹,现在在一家地下美食城旁边的超市做收银员。一天工作10小时没社保没医保,加班费低得可怜,从你早上站到收银机旁到你晚上下班,没一个人正经和你说话,你每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要袋子吗?" 晚上回到8人合租的隔板间,摸出手机,还是没微信消息;打开陌陌,七八条新招呼里有个叫"中华军魂"的四十岁大叔问你 "美女,你也是商丘的?"

  2. 你是个广西人,来杭州十八年了。现在的你朋友圈还算光彩,偶尔晒晒自己搬家公司新接的订单、发发周边小游的照片、转些中年男人的箴言,没了刚来先做货运、又做的士司机的窘迫。你的婚姻也没了,没了就没了,因为常年跑车索性孩子跟了妈。你又再婚了,婚后两年也不说话了,除了三三两两的啤酒局你也没地方的说话了。跑完单后你坐车里,给伊对里的“红娘”和“相亲对象”开始打赏,一百接一百,你开始讲你年轻时的故事,讲你为了那个白衬衫女生在街头单挑一群人...

  3. 没人知道你为了考北京的研究生吃了多少苦,也没人知道你为了毕业后争取北京公立幼儿园的实习机会受了多少委屈。刚来2周,你就明显不适应。一方面,你很不认同你 leader 粗暴对待小孩、惯用恐吓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她情绪化、善变和负反馈的沟通方式令你疲惫。白天你要在和小朋友一样被关在幼儿园里,你的同事聊的都是小孩房子这些没意思的琐事;但在晚上,你十点半睡觉前会专门空出一个小时,点开 Soul 的语音匹配,希望遇到一个能陪你说会儿话的同龄人。

我们对“陌生社交”产品最大的傲慢,是没有把理发店的 Tony、美甲店的小丽、送宵夜的老张,当成和我们一样的正常人。当我们理解“陌生社交”产品时,我们将之等同于人的“动物性”,忽视人之为人的复杂性和人的“情感需求”。后果就是单一化了陌生社交的场景,也单一化了陌生社交的人群。

在这里,可以“理性”的列举陌生社交的场景与人群

  • 严肃恋爱脱单与约会(探探、积目、她说、JOIN)
  • 情绪倾诉与陪伴(Soul、一罐)
  • 约会相亲(陌陌、伊对)
  • ...

也可以“感性”的结束本篇讨论:
为什么“陌生社交”产品是为在城市中流浪的人而设计?

  • 流浪,是因为心无所属,无论贫富贵贱。
  • 在城市,这是现阶段陌生社交产品能覆盖人群的边界。
  • 设计,即通过产品机制让陌生人相互发现、相互连接、相互支持、相互温暖,解决彼此短期或长期的诉求,是诸家陌生社交产品的模式。

这是“陌生社交”产品的温度,也是对人的尊重。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在城市中流浪的人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