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90后也中年危机了
其实三年前,90后就中年危机了。
到2020年,又和新冠一起流行了一次。
你准备好结婚生子了吗?
有多少存款买房买车了吗?
事业怎么样了……
都说三十而立
与30岁一起而来的
更是有中国特色的“中年危机”
连脱口秀大会,中年危机都是热点,说什么中年危机比鬼屋还可怕。作为一个比90后要更资深中年的我最近在看《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成年人的哲学指南》这本书。
作者基兰•塞蒂亚(Kieran Setiya) 一位执教于MIT的终身哲学教授。
他认为:中年危机就是到了人生中间,既有过去的经历又能依稀看到未来时,关于失去和悔恨、成功和失败、理想的人生和已拥有的人生、人的终会死亡和有限性,以及奋力追求各种计划的空虚感带来的挤压和挣扎。本质上是中年的存在主义问题。他的书里的中年指的都是45岁以上的中年人。但是考虑到中国速度,他的这本书在中国适用年龄是25+。
02为什么理想实现了,人生会更空虚?
我作为一个资深中年,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很多共鸣。最大的一条就是:理想实现了,人生会更空虚!
但不要慌。这句话看着很丧,但很能治愈中年危机。大概这就是以毒攻毒。
在书店里,教人时间管理、计划执行的书籍和课程,那是汗牛充栋。我们的生命中充满了目标,体重和身高多少才算发育正常,考试要达到多少分数,要上什么大学,工作后的职业发展计划(职位和薪水),更不用说那些具体的KPI了......好像我们的人生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我们有目标。
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失败,但我们最终是要追求成功。
所谓成功,就是让这些目标走向终结。例如,终于建立了家庭、获得升职、或者是赚它一个亿。
可是,你有想过吗?当目标到达时,就意味着目标的终结。这个目标和计划将不再引领你前进。
当然,你还可以有其他目标,形成新的计划。于是追求目标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你尽力完成目标,终结它们。你结了婚,买了房,买了车,实现了90后的小目标,然而人生一下子空虚了,于是你说,呃,我进入了中年危机。
这就是叔本华的钟摆:在求而未得的痛苦和得到后的无聊中来回摆荡。就好像你努力结交朋友,就是为了和他们最后说再见。
Kieran Setiya把这种让目标被完成的活动,称之为终结性活动。
如果你就是那种计划驱动型的人,执着于把计划表上的事情一个一个打勾,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你的人生意义大部分来源于终结性活动,无论它们的价值是什么,这类活动的成功意味着休止,意味着自我消灭。除非你一直坚持找到更多意义,除非你的计划多到无法全部实现。
一个人对终结性活动的依赖最容易出现在中年。这时,生命中的很多重要目标或者已经完成:努力多年获得工作成就和地位,拥有一定资产,和心仪的人组建家庭,养育了孩子......当然,也许其中部分目标被证明不可实现。
当终结性活动终结时,必然会感到重复、空虚或徒劳无功。
当空虚和徒劳感袭来时,你又很容易责备自己的选择:不喜欢的工作,错误的爱人。
于是,有人换了工作,离开了伴侣,以这种方式回应中年危机。但是,这可能是治标不治本。因为不久你又将陷入到终结性活动的循环漩涡。
03终结终结性活动
如果你不想陷入终结性活动虚无主义,解药是什么呢?是“终结****终结性活动”。讲起来有点套娃啊。
那就改为:非终结性活动。
非终结性活动是在活动进行时就已经实现,不指向完成然后被作为过去的目标。它就是它本身,而不是任何事情的结果。
有点抽象吗?让我举几个与大家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案例。
第一组应用:健身
场景1:你要走路回家,你有个清晰的目标:回家。那么在回到家之前,这个活动就算没有完成。这就是终结性活动。当你到家,走路回家这件事情就完成了;
场景2:你喜欢散步或徒步,那么只要你在散步或者走路,你就是在散步了,距离家多远都不影响这个活动;这就是非终结性活动,只要你在散步,就是在散步;
第二组应用:写公众号
场景1: 我在花开荡管的监督下在“花开豆”的公号上写下这篇推送。如果我把它只当作一篇公号推送,希望它有XXX的阅读量,这就是终结性活动。因为当这些文字完成,阅读量用数字标示出来,这个目标就完成(或者失败)了;那我如果以阅读量为小目标,我的每一次写作输出都只能让自己人生更空虚。
场景2: 但实际上呢,我很享受写下文字的过程,我一边写,一边思考,我能自我觉察到通过文字展现出来的我自己的价值观和气质,我也传递用文字和别人建立联结的愿望。这就是非终结性活动。
哈哈哈,这就是为啥我能在互联网花几大小时做输出的原因,哪怕是阅读量低,哪怕是不赚钱,我还是写了一篇又一篇。
第三组应用:财务自由
场景1:我们这个号上写很多财务自由的文章。但如果你的财务自由的目的是一个很具体的数字,比如说是2000千万或者是1个亿。这就是终结性活动,你要么是达不到,要么是省吃俭用不择手段达到了之后人生就幻灭了。
场景2: 你很享受FIRE教的财务自由的基本价值观:你心里很认可这种不用物欲解决空虚不用牌子界定你的价值的生活,金钱带给你的自由,可以让你有更多选择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只要你每一天在践行它的原则,不为金钱失去自由,而是让金钱带给自己自由,那它就是一种非终结性活动。
要进行非终结性活动,并非要你提前退休,隐居山林。
非终结性活动,并不难找。它就在你的一项项推进的任务中。在这些终结性活动中找到非终结性价值,是把自己从种种计划的暴政中解救出来的良药。
再讲我自己的一个经历吧。
我喜欢徒步。一开始时,我给自己订立各种计划,例如这次走5公里,下次走20公里,每年要走一次30或者50公里长距离等。我只是把徒步当作一个计划去做,完全是一种终结性活动。每次都要靠着打卡,或者组队利用有朋的力量坚持。虽然目标性的15、36、40公里对我非常重要,但每次走完,只觉得舒了口气,在当天发发朋友圈,有达标的成就感,却没有太多享受感。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结束后去足浴店的按摩放松。
后来,在一次甘南的徒步中,我终于找到了感觉。
在一条并没有任何公里数标示的路上,我的全部精力和注意力都在走路上,我开始感受到自己身体从脚掌到踝骨到胯部,还有手臂的联动,我能感觉到在每一次呼吸间力量如何从一块骨头到另外一块骨头流动,我的肌肉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收紧和放松。
我也能感觉到外部的一切:阳光下的草甸,青草、野花和牛粪的味道弥漫在空间;远处的群山巍峨稳定;偶尔有蚊虫的声音,像是音乐也像是对话;我忽然感觉自己和一切融为一体,如此之大,大到和大地山川同体,如此之小,小到完全淹没于其中。
自那次开始,我找到了自己徒步的非终结性意义。即使在喧闹的城市中,或者新到一个陌生地方,我都有徒步的自发愿望。它对于我来说不再是一个计划或者目标,而是一种和自己、和世界联结的方式。
如果用其他类似术语,我的徒步经历了正念或者心流状态。
我做过很多客户体验和客户满意度的项目,我同样经历过很多这种理想实现了人生更空虚的状况。这些项目大多使用一段时间(季度、年度或者即时)客户满意度调查的数字作为指标,团队成员为数字所牵引,充满焦虑。如果遇到不那么满意的客户,就要打电话追到满意为止。客户也未必真满意,不过是要停止被骚扰。
当我在给这些项目做咨询的时候,我从来不问:你如何让客户满意? 我始终要问的问题是:(除了柜台上的满意度按键数字)你如何知道客户满意了?当我问了“你如何知道”,接下来我听到的是一个个人与人之间善意激发善意的故事和瞬间。有些故事甚至有十年之久,提起仍让人心中有暖意。
在这个案例中,满意度KPI 相关的是终结性活动,而在客户满意的关系中那些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互助才是真正的非终结性的内核。虽然我不能保证每一个终结性活动中都可以找出对应的非终结性活动。
但是我觉得大部分有结果价值的活动,一定有参与和体验价值。重要的是我们要作出有效的情感模式转变,从事物本身出发,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上,而非仅将其看作是达成目的的手段。
本文的目的并非要消融责任感的意义和清晰目标的作用。我想说的是如何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终结性活动,找到那些就在当下却又绵亘为主线的内在价值。
这些内在价值帮你打破目标被完成后的虚无悖论,帮你享受每一个当下的时刻。
文章首发: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MDQyODY0Mg==&mid=2247484315&idx=1&sn=1bc641ae788cd4aeb814ffe84efd9f7a&chksm=fa50a416cd272d006d68ead87393af7dc8433a61609fb36a88e667ce5dd7b416498b4a60da41&token=168040036&lang=zh_CN#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