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游戏,如何玩转游戏?《圣经》给出了终极法则

哈喽,你好,我是大头娃娃,欢迎你来围观今天的脑洞录——人生法则。

或许你和我一样,对《圣经》有些许的陌生感。正好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人生在《圣经》是如何描述的?而且它直接向人们指出,人生这场游戏的基本法则是:现有付出,后果回报;有什么样的付出,就有什么样的回报。

想象力法则,使你的内心充满乐观。

《圣经·箴言篇》中说,“使你的内心(或思想)充满乐观,否则生活会出现问题。” 意思是一个人的想象迟早会反映在他的实际生活中。所以要训练想象力,使自己的想象力朝着乐观的方向发展。

在《圣经》中说,“在你请求之前我已成全”。这句话的寓意是说,上帝已经送出了最珍贵美好的礼物,只是等待人们辨识出来而已。而你只能收到你能够辨识的礼物。

取代法则,用正确的想法取代错误的想法。

暗示法则,积极的话语和言谈。

《圣经》中说,“凭你的话定你为义,凭你的话定你有罪。”这句话所包涵的关于人生的科学思想是,你的言谈可以印入你的潜意识之中,而这一切,将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生活。可见一个人的言谈在生活游戏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圣经·箴言篇》中说,“柔和的舌头(指言语)能折断骨头。”《圣经·以赛亚书》中说,“我的言语不会无功而返,只会按照要求得到切实执行。”这些话所蕴含的人生启示是:我们往往会因为自己所出的言语,得到或丢掉一些东西。

一位男士,他说,“我总是赶不上汽车,每次当我刚到站的时候,它就开走了。”而这个男人的女儿说,“我总是赶得上汽车,每次我刚到站,它才开过来。”这种情况延续了很多年。他们分别为自己制定了不同的法则,一个是失败消极的法则,一个是成功积极的法则。这就是暗示心理学。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言谈,不要给自己带来灾祸。

行动法则,请求,才能得到,寻找,才能找到。

《圣经·马太福音》中说,“请求,才能得到;寻找,才能找到;敲击,才能向你敞开。”这句格言说明了人生的道理,即: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必须努力行动。

《圣经》中说,“请求,你便会得到”,“你们亲近神,神就必亲近你们” 这句话所折射出的关于人生的哲理是,人们要想获得成功或幸福,就必须先要有所行动。

不争法则,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对抗完全不争的人。

《圣经·致罗马人书》中说,“不可以恶报恶”,“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因为在《圣经》看来,现实中并不存在不可宽恕的恶,因此没有什么可对抗的。邪恶来自于人类的”虚幻想象“,或者说是因为人类信仰着两种力量——善与恶。

而且恶不仅仅指道德意义上的坏事,而且也指所有负面和消极的事和想法。善则是所有正面和积极的事和想法。

实实在在地生活于现在。《圣经》中说,“注意。此刻是应允的时刻”,“今天是救世的日子”。这些话包含着这样的哲理:告诫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只有今天,只有此时此刻。你要活在当下。

宽恕法则,学会宽恕。《圣经》的整个教义体系都是建立在宽恕原则之上的——在基督徒的观念中,是基督从因果法则的诅咒中救赎了人们,每个人都把基督视为自己的救世主。无论你是不是基督教徒,但耶稣事迹中所表现出来的宽容,我相信每一个向善的读者都会为之心仪。

不要让自己的宽容之心停留在观念中,而是要融入日常心态中,那么这不仅是”与人方便“,更是”与己方便“。

波斯人有句老话:“宽容能克制暴躁,友爱能克制孤僻。温暖的手能用头发牵着大象走。你得用仁爱去面对仇敌,因为破坏和平是有罪的。”

佛理也有云,“若有人因无知的恨而害我,我将用无私的爱来度他”,“施加于对手的恶意越多,反噬到自身的恶意越大。”

中国的谚语说,“智者以德抱怨。”

印度教的教义,“以善迎恶,以爱化怒,爱能克恨,恨只能生恨”。

爱的法则,《圣经》中说,“我给你们下的一道新戒律是你们要彼此相爱”

圣经给的人生建议是“但是我要对你说,要爱你的敌人;要祝福诅咒你的人;要对憎恨你的人行善;要为那些故意利用你,为难你的人祈祷。”即便我们做不到圣经所要求的,但多往这个方向想想也是有益的。

因果法则,你给予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关注什么将会得到什么。爱生爱,恨生恨。

中国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圣经》中说,“诅咒别人会得到报应”

这世间有好事也有坏事,这些事情只不过是快乐的前奏而已。如果害怕了,说明你相信有两种厉害——好的力量与坏的力量,如果你表现出自己只信赖一种力量——好的力量,那么就不会不存在不好的力量了。

《圣经》中说,“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真理是源自知识——宇宙(成功)法则的知识,而对这些知识的认知和实践,则可以让我们获得人生的自由。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今天就这样,脑洞会继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是一场游戏,如何玩转游戏?《圣经》给出了终极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