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挑战---创业方向
根据目前“行业趋势+时代升级+国家战略”创业方需要关注技术、需求和政策。
首先,科技进步证明体力劳动是可以被取代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就是智能革命,智能革命的本质就是脑力劳动将大面积代替体力劳动,将技术具体化与产品化。“科技进步加速对初级劳动力的替代”,实实在在摆在眼前,而那些替代风险较低的工作,则基本是一些脑力及创意劳动。
其次,物质产能过剩强化了对脑力产业的需求。依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正进入一个以满足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为主的新世纪,以“烧脑”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便应运而生。况且,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科技的发展已经能“将人类的肢体功能外包出去”,而缺失的恰恰是善于想象、善于创造、善于图像化思维的新功能,这也愈发强化了人们对脑力产业的需求。
再次,全球资源的可承受度决定了产业方向不得不调整。一般而言,体力劳动支撑的产业基本上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比如服装纺织加工、煤炭钢铁产业等。且不说这些低端制造面大量广的过剩,就是去产能和环保风暴,也逼迫产业转型升级,更何况“断舍离”极简主义消费风盛行及全球极端气候肆虐,也呼唤“耗脑不耗能”的产业为地球减负。中国进一步快速打通物联网、无人驾驶、文化创意、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烧脑产业”的奇经八脉,让中国在智慧时代乃至“超脑时代”占据领先优势。
那么“以未来引领今天”,“十四五”期间体力切换成脑力后,又将呈现怎样的画面呢?从微景观来看,产业由体力切换成脑力的大趋势,将在人力资源招聘、园区、企业等领域均有所体现。遴选人才的标准将被颠覆,更看重对创意、新科技的技能掌握程度;更注重人才“高屋建瓴”的技能,具体的实践操作则留给智能机器人等。园区也将更注重引入和扶持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企业,还将诞生更多的“脑力产业园”。再拉长焦距来看,“十四五”期间,不单现有的产业转型形势会倒逼传统企业利用先进的新科技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类似区块链、大数据、知识付费平台等新的“智慧产业”也将喷涌而出。总之未来的行业都是脑力劳动。
创业方向
第一,依托平台。大企业将呈现复式结构的二次创新,将更多地类似大平台、超级枢纽或孵化器。未来,大公司将不再满足于制作简单的中继器,而是更倾向于拥有自己的创业孵化器,为各类人才提供适合创新、创业的土壤和环境。比如,阿里巴巴构建了电商生态,约有1200万电商创业人依托这个生态生存;腾讯创造微信公众号,重新定义了几十万新媒体创业者的生存平台和生存方式。正是这些巨头所建立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平台”——稳定的流量入口、完备的支付体系、庞大的用户关系,让许多围绕平台的创业创新得以成立。而未来,此种创业形式将普遍化、常态化。
第二,变为一个节点。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企业。企业可能只是一个虚拟意义上的公司,而非实实在在地存在,公司“神”在而“形”不一定在。其次,小企业可能只是一个大企业系统下的节点。同样的,雇佣关系也将呈现复式的嫁接结构,个体将变成一个个节点。如京东物流,面对不同规模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构建了供应链服务的模块化、定制化,业务覆盖冷链、中小件、B2B(Business to Business,商对商)件、跨境网、大件等全场景需求。每个场景自成一体,几乎独立,企业似乎变小了,又似乎变大了。再比如格力的董明珠,鼓励9万员工开设个人网店,全员销售,每个人都是创业者,将所有人纳入一个体系,内化在企业中。
总之,未来创业将更偏重于抓链接、抓联系、抓关系,创业将从形变到神变,逐渐从业务架构、雇佣关系、组织架构等方面构建一个复式结构。企业既虚又实,创业“虚虚实实”。
机遇与挑战---新零售方向
在零售业“人、货、场”三要素中,在物质短缺时代,“货”无疑是占据第一位的;然后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场”成为重中之重;而新零售时代则是“人”为先的时代,会越来越多地注重以人为本的消费更迭,物质消费会更多地向精神消费转移,消费者的需求也会更加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这也就对商品和消费的匹配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像K11就将艺术欣赏、人文体验、自然环保与消费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是购物场所,还是艺术馆、博物馆、科技馆和手工作坊。无独有偶,茑屋也在为顾客提供复合式的文化生活空间——除了名目庞杂的书籍,还有文创产品区、办公学习区、咖啡餐饮区甚至是宠物美容区和小型公园绿地,正如其创始人所说:“把商品塞进去客户就会买账的时代早就结束了,必须围绕客户的生活方式和主题来做提案。”如今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在具备优质购物功能的同时,也能够提供享受休闲时光、欣赏艺术之美、探索尖端产品等贴心体验的新型零售场所。
由此可见,未来,新零售需要变交易思维为功能思维,重新定义场所空间,走上“科技+文化+体验+模式”的融合重构之路。
1、科技是保障。归根到底,新零售的核心竞争力还是要来自传统零售模式无法比拟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这一点只有在技术保障的基础之上,才能加以实现。例如,更加成熟的AR技术帮助消费者模拟出高度拟真的商品试用效果,AI(人工智能)系统快速保障商品的精细化运营等。而技术保障的另一面,其实也意味着高效的成本控制——在供应链、智能设备等配套技术的加持之下,降低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成本。
2、文化是灵魂。商业大环境正在逐渐由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转移。在同质化商品过多的情况下,要想脱颖而出,必须为商品赋予一定的精神文化内核,从而带来更加优良的体验价值。T恤随处都可以买到,但优衣库和KAWS每年联名推出的T恤都会被买爆,甚至有消费者为抢购而受伤,主要就是由于KAWS这一文化符号以及联名背后包含的文化内涵。文化将会成为产业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新零售也不会例外。
3、体验是根本。说到底,无论是模式、科技还是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大化提升用户体验。体验经济将会在未来经济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可以说,未来谁能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精致的服务体验,谁就会脱颖而出。海底捞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业绩报显示,海底捞上半年营收高达116.95亿元,同比增长近六成,其成功关键正是将用户体验做到了极致。
4、模式是载体。从整体市场份额来看,新零售时代,电商的线上化率会远远高于传统电商的20%,且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变得更加紧密。除了基本的线上线下融合,新零售企业也会由简单的买卖平台向复合式的多元化场所转变,打破以往单纯的店铺体系,围绕消费者体验最大化,来打造场景化的新零售模式。从供应链、运营到组织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将被格式化。然而,模式只是一种载体,背后必须要有更深层的东西对其予以支撑。
未来新零售行业将会呈现既分层又融合的特征。
首先,新零售企业会逐渐开始分层。一部分将会大而全,“线上+线下+物流”一体化,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需求。而另外一些则会小而精,其主要功能是最后一公里的精准商配,以生鲜等日用品为主,仓库就分建于社区附近,低成本、配送快、货物新鲜将成为其最大优点。
其次,线上线下会进一步融合。单纯线上或线下都无法最大程度服务消费者,如今,实体零售商们纷纷开辟线上销售和宣传渠道,互联网巨头阿里、京东等参与线下,早已不是新闻。在线上线下初步融合的基础上,未来二者还将进一步深度融合。像是如今的线上全渠道式新零售电商,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线上完全拟真技术,等等。另一方面,线上渠道也无法完全取代实体店的展示和体验价值,未来线下实体店将会是主要针对高端产品的展示中心和生活体验中心。像是2019年8月新开的苏宁极物3.0旗舰店,除了设立了首家全场景智能家居体验店,还将书店、咖啡馆、潮玩馆、VR互动与进口家居、高端生活家电等不同消费场景融为一体。未来,新零售将会围绕用户体验,不断进行立体式的创新与迭代。
机遇与挑战---健身行业方向
基于“先办卡,再消费”的类金融模式,是传统健身房走上穷途末路的根源所在。众所周知,“卖卡+售课”已成为健身行业的“潜规则”。表面上看,预付卡模式属于契约行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然而当健身房越来越把预付卡当作融资工具,健身行业的发展便随之脱离商业本质,陷入“庞氏经营”的困局。类似的美容、美发等以“预售”为商业模式的市场皆是如此。一家健身房永远只能靠吸纳新会员来滚动现金流,根本无心提高服务质量。根据统计,中国健身房会员续卡率约15%,远低于韩国及一些东南亚国家的40%,北美及欧洲国家的60%~65%。强销售的模式,对健身这种留存为王的生意是致命的伤害。由此来看,在这种金融化趋势下,当下的传统健身市场已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但是,人们的健身热情还在持续升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体育健身活动支出同比增长39.3%,高于医疗服务、旅游住宿、交通支出等增幅。马甲线、A4腰、iPhone 6腿、反手摸肚脐、巧克力腹肌等众多“健身效果衡量标准”,成为备受追捧的网络热词。各地的年度马拉松赛事、山地马拉松、商业越野跑和铁人三项比赛、彩粉跑等趣味健身活动,异乎寻常地火爆。
未来,健身行业整体将呈现功能迭代的新趋势。
1、健身娱乐化。健身意味着气喘吁吁、挥汗如雨,而人天性追求安逸与享乐,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坚持运动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而技术完全可以刺激运动,AR手游《精灵宝可梦Go》(Pokemon Go)即为明证。发布不到一周,它就让玩家们“上山下海”寻找小精灵和补给站。根据斯坦福大学和微软公司研究人员的统计,这款游戏让痴迷的玩家们比平时多走了25%的路,乃健身利器也。试想,若将游戏内嵌于各种健身运动中,利用VR和AR的沉浸感,完全可以使严苛的体质锻炼成为游戏的“副作用”,玩着玩着就把身体给健了!
2,娱乐网络化。“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未来当你想和远方的小伙伴一起健身时,首先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发起“挑战”,对方的设备上同时收到邀请,健身意味着气喘吁吁、挥汗如雨,而人天性追求安逸与享乐,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坚持运动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而技术完全可以刺激运动,AR手游《精灵宝可梦Go》(Pokemon Go)即为明证。发布不到一周,它就让玩家们“上山下海”寻找小精灵和补给站。根据斯坦福大学和微软公司研究人员的统计,这款游戏让痴迷的玩家们比平时多走了25%的路,乃健身利器也。试想,若将游戏内嵌于各种健身运动中,利用VR和AR的沉浸感,完全可以使严苛的体质锻炼成为游戏的“副作用”,玩着玩着就把身体给健了!其二,娱乐网络化。“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未来当你想和远方的小伙伴一起健身时,首先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发起“挑战”,对方的设备上同时收到邀请,
3、健身电竞化。网络游戏之所以让人欲罢不能,关键便在于其竞技性质与正向激励所带来的刺激感和成就感,这一点同样可应用于健身领域。例如,未来的健身房可定期举办各类健美赛事,以会员卡充值、健身用品等方式吸引、奖励参赛者,还可以与运动服饰品牌、健身零食品牌等合作,以分担赛事举办成本。如此一来,既可获得广泛的社会关注度,又能提升品牌形象,还可以开拓客源、增加留存率,更有助于打通健身领域的全产业链,挖掘更大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