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财经》养老焦虑的“金融药方”

                          20220924  闫安

      养老焦虑,包括在职积累期和退休领取期。算上教育储蓄,对应的就是“少年的纯真、青年的狂野,中年的潇洒,老年的神闲”。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政策靴子落地,但细则未出。此时与其说《财经》“金融药方”,莫如期待国家“细则药方”。

    《财经》杂志这篇“集大成”采访报道,其中热点,虽然“面面俱到,莫衷一是”,但也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干,忙则多错。”

      “90万亿储蓄养老向投资养老转变”(郭树清,2020)的长期资本市场“最大蛋糕”(相比第二支柱4.5万亿职业年金,第三支柱个人税延养老金试点6.3亿而言)。人社部、财政部牵头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细则”万众瞩目,甚至决定未来国内长期资本市场繁荣,金融市场竞争格局。

      政策监管不会自相矛盾。因而《财经》采访各类嘉宾“各说各话”,逻辑反证,其观点“要么真、要么假”,矛盾之处,就是《细则》亮点所在。既是共识和正确答案,也是百姓福祉。

一、“普惠的、大多数人的制度”&“适合国情、政策支持、自愿参加、市场运营”问题

      如果不是,则与第二支柱一样,会成为“富人俱乐部”(2020年,企业年金只覆盖了2700多万人,覆盖率为6.8%;而职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覆盖4000多万人,覆盖率高达68.5%),显然与制度初衷普惠宗旨和目的相冲突。“6亿人,月入1000元”,个人养老金税延每年12000元,相当于这6亿人全年“不吃不喝”才行。根据《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月收入在1000-2000元的低收入人口有3.1亿人,这部分人和家庭还有教育、住房、医疗“其他三座大山”支出,指望“分一半钱(6000/12000)”投资个人养老也不现实,极低收入和低收入群体两者合计9亿人左右。个税起征点5000元以上人口有7000万人。显然,如果9亿人参加不了或参加困难(动力不足),这部分庞大社会成员“预防性储蓄”都难,何谈“有远见的投资”,金融机构“有远见的割韭菜”到有可能。当然,也很难谈得上稅延个人养老金能成为“普惠的大多数人的制度”。

      需要强调的是,如《财经》所言,个人养老金制度需要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为前提,10.3亿人与总口14.1亿人“轧差”,制度刚性无法参加个人养老金人群是3.8亿人。

      采访嘉宾谈到的2001年德国李斯特计划(包含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特别是直接现金补贴(基础补贴)、生育补贴、年轻新参加工作者一次性补贴,是值得我国借鉴的。因为可以直接针对9亿极低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也顺应我国鼓励生育、增加就业政策导向。

      个人认为,2004年德国吕鲁普养老金计划同样值得我国借鉴,因为针对数字经济时代灵活就业人口、自雇人士,对未参加法定基本养老保险、也未参加第二支柱职业性养老金制度,通过享受税收减免,但不能获得财政补贴方式,务实可行。

      这也与郑秉文教授建议的“TEE”模式相呼应。既能够覆盖没有参加“一二支柱养老保险”人群,又能够在税优上实现“综合激励”。克服个人养老金制度、职业养老金制度(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均必须参加社保为前提”轧差游离“脱保”的3.8亿人群。实现个人账户建立和税优确认。体现政策灵活性、针对性、务实性。

      此外,2008年智利“团结养老金”改革法案也有参考价值,该法案对智利1980年以来,个人账户完全积累的私营养老金“无力惠顾”的边缘群体,如自谋职业者、老无所依的农民、妇女和街头商贩等贫困人口的养老金支付问题,完全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公共养老金来兜底承担。兼顾公平与效率。

      中外养老金制度建制原则是“养老替代率目标”,所以需要统筹一二三支柱,不是基于行业的“试点、专属、首批、入口”等。而不是金融机构眼中“盘里的菜”。反之,如上所言,“锅越大,饭越多”。金融机构不能“抖机灵,先圈地”,未来竞争还是要靠专业能力。而非“资源垄断”。如此,才谈得上覆盖国民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公平性、系统性、普惠性。

二、“个人养老金账户”&“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问题

      银行嘉宾发言不能偷换概念,这是个伪命题。《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已经明确定性,唯一性个人账户信息平台由人社部统一建立,功能包括信息核验、信息归集、信息共享、信息查询等。实现个人账户信息的全流程管理,包括对接监管机构、个人查询渠道、财税部门、一二三支柱个人账户综合监管等,而对应商业银行唯一资金账户,按规定是由“参加人应当指定或者开立一个本人唯一的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用于个人养老金缴费、归集收益、支付和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可以由参加人在符合规定的商业银行指定或者开立,也可以通过其他符合规定的金融产品销售机构指定。

      2022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银保监会 证监会关于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宣传提纲的通知中“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度。参加人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建设的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立本人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个人养老金账户具有唯一性,是参加个人养老金、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

      “个人养老金账户”与商业银行“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是《财经》采访嘉宾所言“磨刀霍霍”商业银行“一站式个人养老金账户窗口”,否则,就是银行机构的“司马昭之心”,且吃香不雅。放大到行业,如同之前“各立烟囱式”的中保信、中证登、中银登、远程办税端、央行征信端等,“碎片化”“条线化”的试点思维如出一辙。

三、“产品制保证收益”&“个人账户净值化完全积累”问题

      国办《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明确了试点期间单一业态的“产品制”,转变为背包式、唯一性、个人供款、风险自担的账户制。“账户资金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账户是前提,产品为可选。账户投资是自主选择、风险自担、净值化管理、完全积累。

      这就不是《财经》采访保险嘉宾所言,“保险+医康养”“专用性”“保证性”“全生命周期”等迷惑性描述。2018至2019年个人稅延养老金试点期间,三类产品就是“保底收益型”“保证收益型”“浮动收益型”。说试点“失败”不为过。正如公募基金行业短期化养老金FOF,同样难以匹配满足不同在职期年龄投资需求一样。当然,更不符合政策面“资管新政”“个人账户完全积累”“净值化管理”要求。

      事实上,在职期账户完全积累与领取期寿险年金、领取方式等多样化管理,是截然时点分开的。这在郑秉文教授建议的“EET与TEE并行”,特别是政策制度划分,都是以在职缴费期、退休日为投资积累和计税和税优时点的。不能如保险嘉宾所言的“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与个人养老金制度账户管理完全积累混为一谈。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是机构互补合作和市场选择的结果。否则,就是涉嫌误导。丁是丁,卯是卯。

      三支柱养老协调发展是共识,回顾一下过往养老金发展“关键节点”,经验教训,对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有借鉴意义。

      第二支柱养老金2004年开闸;2007年社保年金移交及昆明央企企业年金工作会议全面启动;2012年人社部社会基金监督局西安丈八宾馆会议;2016年职业年金全面实施;2018年个人税延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现如今,规模最大“90万亿(郭树清,2020)储蓄养老向投资养老转变”,业界激流涌动,热闹纷繁,翘首以盼,场面何其相似。

      但个人养老金制度覆盖国民“每个个人”,作为最关键的参与者,市场反应却出奇冷静,甚至似乎无动于衷。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国民储蓄人均存款由2021年7.31万元增加到8.05万元,利率下行储蓄不减反增。

      另外,《财经》养老焦虑“细则药方”涉及政策顶层设计;“市场药方”涉及市场要素完善;“金融药方”更需要行业协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智库药方”有待于如《财经》媒体打通打透。

      举例一,个人养老金市场要素不可或缺的独立第三方业绩评价评级机构缺失,特别是混业模式下,下沉城乡社区的独立第三方个人养老金融保险经纪投顾服务机构发展缓慢,还是各扫门前雪的分业经营代理产品销售模式。网上金融诈骗高发。

      举例二,需求端如王忠民先生所言,测试模拟包括社保大数据,也应该自雇、灵活就业“脱保3.8亿人群”,以及极低收入、低收入人群9亿人测试;金融服务端如何推动形成原保监会周延礼副主席所言金融行业互补合作之“生态圈”;运营端行业监管与行业机构抢占“账户入口”“保障入口”“资管入口”规范宣传,及如财政部财科院刘尚希院长指出警惕“合成谬误”;市场端如何实现郑秉文教授“普惠的”“多数人的制度”,包括“EET与TEE”模式;政策端“但这种牵扯到每个个人等制度,试点这种方法是否是最优解?”(原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王忠民副理事长,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个人养老金三支柱发展策略研讨会”发言).........等等。

      “细则”决定未来,

      “细节”决定成败。

你可能感兴趣的:(述评:《财经》养老焦虑的“金融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