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几年,再次捧起《红楼梦》来读。
第一次看《红楼梦》时我读高一,只看了个大概,人物关系都不甚清楚。讲课文之前老师给我们看了一段林黛玉初进贾府的视频,讲解课文的时候,老师说这本书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展开,但我只想关注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有关的情节。所以,当我知道贾宝玉最后娶的是薛宝钗,就在情感的天平上对薛宝钗存了偏见,觉得她在宝黛之间就是一个坏女人的角色。其实心里想的又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儿。她很优秀,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够冷静的处理,其美貌才情不输林黛玉,又甚得贾府上下喜欢。并且我没有看出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有多专一有多浓烈,反而觉得贾宝玉对哪个女孩儿都是一样的好。尤其看到他为晴雯写了祭文,却在林妹妹死后反应平平,心里很是纳闷。
后来几年又看过两次纸质书,最后一次看到黛玉焚稿就搁下不看了。期间也陆陆续续的看了三遍《红楼梦》87版的电视剧,因此,大多数人物的立体形象和结局已大致知晓。
这次阅读的起因是我在《金瓶梅》一书中发现了很多和《红楼梦》类似的情节和人物,甚至好几个人的名字都一模一样。例如:李瓶儿房中丢金镯一事和平儿丢金镯一事,俩人的名字还是同音;贾琏好色敛财的形象和西门庆如出一辙;尤二姐之死和李瓶儿之死亦是惊人的相似等等。为此,我还上网查了一下《红楼梦》和《金瓶梅》有没有什么关联,果然有人说《红楼梦》是《金瓶梅》“青出蓝而胜于蓝”的升华和发展。你可能觉得这是一个笑话!《金瓶梅》这种难登大雅之堂之“淫书”怎么能和《红楼梦》相提并论?兰陵笑笑生在前,曹雪芹在后,且全书又有诸多相似之处,谁出于谁,自然是一目了然。要说《金瓶梅》是《红楼梦》之母我认为一点都不过分。
此前,我还听了蒋勋和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才发现对于《红楼梦》研究是各家之言,众口不一。所以,这次看《红楼梦》较之以往任何一次都要看得细致,有疑问的地方还会上网查看别人的解读。
大概看到四十回的时候,我对老公说,我对《红楼梦》有了一种美好的期望。这种期望不是说希望不要以悲剧收场,而是对曹公的文字艺术深深的折服。他笔下的任何一个人,即使只有三言两语,仿佛都是活着的灵魂。我期望这样的文字就和园子里的姐姐妹妹们一样,不要老去,在园子里打打闹闹,吃吃饭喝喝酒作作诗。即使一步步走向判词的结局,那些姐姐妹妹们也和这些文字一样在诗情画意的悲剧里散去。届时,我的脑袋里已经完全抛开了《金瓶梅》。
我知道《红楼梦》的研究大家、学者和阅读爱好者都很多。因此,我写的这篇读后感不是对这本巨著的解读,而是在阅读中的自主发现和想法。
发现:
第一、丫鬟媚人在第五回出现(原文:“只留袭人、媚人、晴雯、麝月四个丫环为伴”),排名仅在袭人之后,可见是贴身伺候贾宝玉的大丫头。根据曹雪芹草蛇灰线的布局风格来看,她在本书中应该会是一个有着浓墨重彩的重要人物,但她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使人纳罕;
第二、元春死的时候四十三岁,而宝玉出家时大概十九岁(贾政说:哄了老太太十九年),由此计算,姐姐比弟弟大了二十多岁。然而,元春在宝玉小的时候教其识字,届时元春起码二十多岁近三十岁,那她怎么还能够进宫封妃呢?
第三、第三十九回,贾母第一次与刘姥姥聊天,问到刘姥姥多少岁,刘姥姥说七十四岁,贾母说刘姥姥比她大了几岁,可见贾母此时才七十岁左右,届时贾宝玉十三岁。续书多次且明确的说明贾母八十来岁,死的时候八十三岁,宝玉出家十九岁,此年龄前后矛盾。
第四、王熙凤之女——大姐儿、巧姐儿应是两人,第二十九回,贾母一干人去清虚观打蘸时明确说大姐儿、巧姐儿并奶妈共在一处。(原文:奶子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另在一车。)在后四十回中凤姐儿之女忽大忽小且只有一人。打蘸时刘姥姥并没有给巧姐儿起名为巧姐儿,此处却出现了巧姐儿。
想法,也可以说是我的吐槽:
第一、叙述平平,情感平平,甚少描写心理活动。人物对话就是为了赶上情节而对话,发生了什么事,神情和心理交代太直白,且摊到谁身上都适用以下描述:
你呆了呆,他呆了呆,便不言语,大家一起呆;
你笑了笑,他笑了笑,笑嘻嘻道,大家一起笑;
你红了脸,他红了脸,飞红了脸,大家一起红着脸;
你怔了怔,他怔了怔,事情来了,大家一起怔一怔,
你哭了哭,他哭了哭,别无他法,抱在一起哭一哭。
“呆”、“笑”、“怔”、“哭”、“红了脸”这一系列的词组在后四十回出现的频率最高,细读就不难发现。且这些词的适用人物甚至连宝钗、黛玉、凤姐都不例外,真是让我感到不可思议。
第二、翻旧账,多次把前面发生过的事情拿出来再说一遍,仿佛就是为了给前面的“所以然”附加上“之所以然”。
第三、人物不再是有灵魂的人物。贾宝玉勤于上学,甚少惦记姐姐妹妹;凤姐丧失了精明算计;贾政不再严父似的一本正经,还会笑着和贾宝玉说话,甚至对同僚“吐舌”,无法想象一个老正经吐舌是什么样的表情;林妹妹丧失了满腹才情,突然就会了音律,从小耳鬓厮磨的宝玉却不知道她会抚琴,既是这样,二人如何能够视对方为知音?如何建立一个眼神就能看懂对方要说什么的精神默契?真是让我笑掉大牙后又心情堵塞……如此,不胜枚举。
第四、前八十回的服饰、饮食和居所环境的描写在后四十回不再凸显。譬如,前八十回出现过的人参养荣丸、燕窝粥、就连刘姥姥在大观园吃的一茄子还要二十两银子的食材去配,后四十回黛玉居然吃上了江南的五香大头菜(原文:这里雪雁将黛玉的碗箸安放在小几儿上,因问黛玉道:“还有咱们南来的五香大头菜,拌些麻油、醋,可好么?”),这时贾府还没有抄家,黛玉的饮食就成这样了?况且因惧黛玉思乡,在她面前一向是避提南方的,这里的吃食安排真真是让我看得目瞪口呆。
第五、黛玉的死和元妃的死,对宝玉的情感处理的太过简单潦草,毕竟一个是挚爱,一个是疼爱自己的姐姐。宝玉曾经因为紫鹃说林家接林妹妹家去的玩话而疯疯傻傻,为何林妹妹死了却只是流于文字的悲痛而不是发自天生“呆性”的痛彻心扉呢?
第六、前八十回虽然出现过秦可卿入梦、马道婆陷害宝玉和凤姐的情形,但后四十回多处牛鬼蛇神附体,占卦等难免脱离了曹雪芹的文字美感而产生一种“聊斋”感。
以上六点仅是我个人很主观、很忍不住的强烈吐槽,其实还有很多让我读起来尴尬到心里塞的地方,但吐槽的风格大抵跟上面所述相差无几,只不过是一些槽点换了一个章回。不过“黛玉焚稿”一节我觉得特别出彩,看得心酸泪奔。
当然,《红楼梦》在当时被列为禁书却还能够百世流传,是一大幸事。但是,有人说后四十回是“狗尾续貂”、“形同嚼蜡”,这种感觉确实是特别强烈,而我们却无可奈何。引用《红楼梦魇》所说“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