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这本书让我鼻子酸了好多次,它让我想到身边亲人离开的时候,无能为力的看着他们挣扎,回想起来总会感到遗憾。特别是看了这本书后,更痛心他们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方式。
书的作者阿图是泌尿外科医生,也是奥巴马医改顾问的成员。他的工作让他看到了很多临终病人所经历的痛苦,这让他在工作之外,开始研究人要怎样才能有尊严地、优雅地和这个世界告别。
回想自己过世的亲人临终前,要么是在icu重症室插着管子,要么是在家里忍受着挖骨削肉的疼。别说尊严和优雅了,连想拥有平静的时刻都是一种奢侈。
当把患有淋巴癌的爸爸送进icu时,我以为医疗手段和医疗设备可以还我一个亲人,可那是一种妄想。
“因为不治之症而在监护室度过生命的最后日子,完全是一种错误。你躺在那里,戴着呼吸机,每一个器官都已停止运转,你的心智摇摆与谵妄之间,永远意识不到自己可能生前都无法离开这个暂借的、灯火通明的地方。大限到来之时,你没有机会说:再见、别难过、我很抱歉或者我爱你。”
清楚的记得当时我跟朋友打电话,她告诉我:是你离不开他。确实,我不希望他走,即使他躺在医院里,我还能叫声爸爸,可是一旦拔掉呼吸机,就叫不成了。
我只考虑了我的感受,可我不知道管子插到身体里是什么感受,也不知道躺在日夜灯火通明的icu是什么感受,更不知道他当时的想法。爸爸到走,都不相信自己得的是癌症,疼的时候拒绝打吗啡就怕会上瘾。如果当时告诉他实情,即使难以接受也不会走的不明不白。
书中一位临终专家在面对自己父亲需要做包块切除手术时问父亲:我需要了解为了一个活命的机会,你愿意承受多少,以及你可以忍受的生存水平。
父亲告诉她:如果我能够吃巧克力冰淇淋,看足球转播,那我就愿意活着,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愿意吃很多苦。这样的对话让她在父亲手术出现状况时知道该如何选择,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
如果我爸爸知道自己的病情,知道即使插了呼吸机也维持不了多久的生命时,他会愿意让生命的最后时刻待在icu吗。
爸爸的人生是被突然被按下的停止键,而奶奶的去世是不断丧失的过程,她只想自食其力不麻烦别人,可她的身体无法支撑她的愿望。
我曾经埋怨过她为什么不去姑妈家,那样的话,家人的精力不用两头扯,但是她不愿意,她固执的要呆在自己从小到大的地方。现在我才知道,我的埋怨有多残忍。
“1908年,哈佛大学哲学家约西亚.罗伊斯写了题为《忠诚的哲学》。它想弄明白:为什么仅仅存在,仅仅有住、有吃、安全地活着,对于我们是空洞而无意义的?”而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和书里的老人比起来,奶奶的状况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家人一直尽力照顾她,虽然有矛盾,但是始终按照她的心愿住在家里。遗憾的是中国没有善终护理,奶奶一直经受着疼痛的折磨直到最后一刻。
每次告别都带着痛,这是不可逆的过程,也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话题,既然逃不了就好好的面对,“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都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好死,而是好好地活到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