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

        晓霞在学校图书馆偶遇回家省亲的顾养民,当年的中学同学中只有他们两人考上了大学。老同学见面,自然分外亲热,养民热情地提议,请晓霞、少平、金波一起到他家聚聚。

        我们知道,因为红梅的事情,当年金波曾经为少平“两肋插刀”,“寻衅滋事”打了养民一顿,而养民则大度地没有计较,更没有举报到学校。如今,养民是出身医学世家的省医学院的高材生,少平是个每天在建筑工地揽活儿干的穷小子,晓霞是高干子弟&师范学院的才女,金波则是在邮政局打工扛邮包。这几位境遇如此悬殊的“老同学”会聚在一起吗?事实上,金波甚至少平刚刚听到晓霞转来的邀请时也是犹豫了一阵子的,后来还是少平劝说金波,不去反而显得不大度了。

        结果呢?正如我们期待的那样,四个年轻人非常融洽,一起讨论过去,一起畅谈未来,一起喝酒,一起唱歌……少平和金波并没有因为自己没有考上大学而心生自卑,养民和晓霞也并没有因为自己考上了大学而对少平和金波稍有歧视,相反却很佩服他们的思想深度。四个同学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是啊,学历只是外在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是平等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也是平等的。

        很巧,由于到上海出差,昨天晚上刚刚参加了一次大学同学聚会。一进门,哥几个就说,明年就是我们大学入学30年了,得大聚一次啊。而前几天在广州出差时,遇到十几年不见的高中同学,也说,明年高中毕业30年,回沈阳聚聚吧。

        可能是工作的关系,我经常到处跑,也能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同学聚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聚会的理解和感受也越来越不同。最初,可能是为了聚会而聚会,同学们分开了,需要互相了解一些近况,回忆回忆当年,展望展望未来。只是刚毕业的时候,大家都很忙,甚至也都想混出个样儿来再去参加聚会,人总是凑不齐。那时的聚会需要找各种由头,比如周年啊、有外地同学来出差啊啥的。可逐渐地,发现聚会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不需要理由,甚至也没什么太多可聊的,就是在一起感觉很舒服而已。

        同学,年轻时的伙伴,朝夕相处,自然感情深厚,很多同学之间都成为了终生的朋友。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在生活工作中互相帮助。但对我而言,同学,就是上了年纪时可以让你毫无理由感觉舒服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恰同学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