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一词意思是“尊敬、重视”,古语是指将对方视为比自己地位高而必须重视的心态及其言行,现在已逐渐引伸为平等相待的心态及其言行。出自《汉书·萧望之传》、《新语·资质》等。
教学中的尊重指的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本段文字标题中“精彩观念”指的是学生的观念,所以这里的“尊重”便是教育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尊重。
说起老师尊重学生,这一思想的转变已并不新奇,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老师慢慢地放下了自己的“高贵”,懂得了教学中的尊重是相互的,懂得了关注学生的感受。
但是,各地区各学校由于受条件、观念的差异影响,特别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尊重的真正呈现有了不同的程度及趋向。
或者准确地说:部分地区部分老师在教育教务中的做法依然不能充分尊重学生。
李镇西老师在其卓文《民主与教学中》,明确提出对学生的“七个”尊重:尊重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重学生的创造力!
老师们对这样的“要求”并不陌生,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却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尊重”抛于脑后。比如,由于不信任学生而不听全学生犯错时的“解释”;比如,学生在课上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特别是与老师的“目的”相冲突的看法时对学生的打压……
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地尊重学生会寻找到意想不到的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教育引导的真正意义。反之,如果不尊重学生“事态”就越来越往自己所想象的“坏处”靠近。
这里我举一个就发生在前一段时间的教学案例。
严峻的疫情下,低风险区的云南于3月23日迎来了名正言顺初三和高三的复学。延迟近一个月的开学,对我而言是“紧张”的,但学生们却一直毫无学习状态。一个月的“努力”转眼结束,牺牲了宝贵的“五一黄金周”,我校举行了初三年级的第一轮模拟检测。
我教学的语文科目,满分120分,教学班级九年级(2)班参考49人,40分以下13人;教学班级九年级(6)班参考37人,40分以下8人。两个教学班共有86人参考,40分以下就有21人,占比24%。
这样的成绩,可以说是二十多年来的教学中最令我心惊胆寒的一次检测。在成绩分析总结中,我发现学生起码的简单的拼音都不会拼了,起码的基础的汉子都不会写了,8分的古诗默写平均也竟然不到4分。
所以,在讲解试卷时我严厉提出学生不学的问题,并要求学生最多再用一个月的时间在老师和组长的监督下完成必考40首古诗的背诵。这是平时教学中也循序渐进要求并督促学生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但现在的学生就是那么的不愿意学习,无限的时间延长下始终完成不了这有限的学习任务。
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征求”学生的想法时有一位男生直接站起来说:老师,在背诵我也背不会,我申请放弃学习这部分,不要再逼我学!
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全力以赴地接手其他老师不愿意教学的该班语文教学任务,我辛辛苦苦付出了一个学期多的努力,竟然有学生这样大胆不尊重我,并在班上与我“作对”,竟然把老师指导复习,把老师期望能在升高中的考试中取得较好成绩的艰辛当成是对他的“逼迫”。
内心一片悲痛与失望,但我突然想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孩子!对,每一位孩子都想成为好孩子,只不过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
于是,我强烈克制住自己的情绪,温和地问道:严同学,你说的是学不进去吗?
他说:是的,怎么背也背不得,所以我不学了。
我接着说:学不会,你怎么还能考得六十多分的“好”成绩呢?如果说,你学不进去,所以没学,那么既然没学你都能考那么好,假如端着心态尽力学,那不就考得更好吗?所以,我想你放弃学习有别的原因吧?那么,下课后我们单独聊吧,在课堂上我就不和你开这个玩笑了。
就这样,本可能不可救药的一堂课同样在如同往常的愉悦中结束。
课后的交谈,我了解到严同学在课堂上有如此抵触行为的大体原因:
1.严同学一直以来受到不良的家庭教育,用现在的班主任的话来说就是:他在学校犯错时,总是恳请老师不要告诉家长,因为家长会给他无限的打压,甚至经常发生家长对其体罚现象。
从心理学角度看,孩子长期在这样的环境和教育氛围中成长,心里不快时习惯抵触是可以理解的,说实话,他也想做更好的孩子,但重要的家庭教育带给他的是毫无依赖,他总在茫然中独行。
2.最近不少州职校到我校招生,他想直接上职校,但家长不同意。在教育孩子时家长不是举例说服,而是强行施压:除了读正式普高,其他学校都免谈。
这样的父子对话,使得他毫无依靠,觉得家长总是不尊重他的选择,让他更厌倦在学校学习。这让我不禁想起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的唯一依靠,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认可,孩子是失落的。哪怕孩子的想法有再大的问题,作为家长要做到“以理服人”,更何况面对的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
交流中他所想的:这样的成绩就读普高,或许坚持不到高中毕业,更不用说能考入大学。我告诉他:一是他的成绩很理想,能进一步努力更好,二是到高中三年只要持有积极的心态,有很多的奇迹等待你去创造。
我真庆幸没有当面引导、批评和揭穿他,不然或许该“误会”他,或许这堂课变成不可收场的僵局。
通过我的引导,他不仅转变心态积极学习语文,一个星期后还主动担任了我的语文“小负责人”,监督小组同学学习。
这个案例中,学生的成绩已走到低谷,教育教学已显得极为失败。但是学生用“我反正学不会、不要逼我”的态度抵触老师的教育教学,甚至是在整个班上用这样极端的方式来“反抗”,将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当时,我确实很愤怒,有想严厉批评的冲动,但我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反问自己:从平时该同学的表现看他不至于这样“无理”,是不是他有什么需要帮助。
于是,耐下心来,从“尊重”的理念出发,给予引导。最终,不仅仅解决了课堂上的这个问题,而且还从心理给他一个更好的疏导,最近几天的观察他有很多更积极的表现,比如上课不再打瞌睡,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他没唱“反调”之前从来不回答问题的)。
这样的以尊重的方式“挽救”孩子的事例很多,说心底话我不太喜欢举自己微不足道的案例,反而“善于”赤裸裸地抨击我们落后地区教育存在的“大弊端”,包含的不仅仅是形式主义下的“尊重”。但是,我试图转变思路——从抨击转向指引,哪怕与自己的角色不搭配,唯有指引才能“拯救”教师们偏差的执念。
或许也算不上指引各位同仁,而是提醒性地把该尊重学生的问题列举一二。
前面已粗略提到“尊重”学生作为老师都知道这一点,但现实教育教学中总会不自觉地违背这一点。
很多时候,教师们往往不把“尊重学生”即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表达、尊重学生的差异等放在首位。比如,在人数众多的班级进行课堂教学时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否皆顾好中差进行分层,分层是否有效,是否成为后进生的“催眠曲”。
不难发现,老师们在课堂上提问后往往会无意识地听取“优生”的回答,却忽视“后进生”的见解。既然每个个体学生拥有不同的个性,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怎样做到让学生发挥个性、施展才能呢?唯一的途径是充分地尊重学生。
充分尊重学生不是一句空话,在实际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保障。现在的评价机制,大多以成绩为主,学校和老师是否埋葬了部分学生以打打篮球、唱唱歌、做做手工、甚至“玩玩电脑”为主的时机。班级里睡觉的学生越来越多,在发出什么信号?农村地区厌学情绪严重、辍学学生屡禁不止,又说明了什么?
换个角度,一次课题研究的教师培训会,所讲内容工具性太强、层次较高、理论太深,你作为从未做过课题的参会者,你有何感想?或许十分钟后你也会成为“打瞌睡的后进生”。
不仅仅授课的形式上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生的思维、言语、表达上也应充分尊重学生。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所提的问题,要充分承认学生的前拥概念和先前知识。不是要学生回答出自己的“答案”,而是找出学生回答不上的原因,从而给予引导、教育。特别突出的现象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以学生的一次“犯错”不肯饶恕学生之后犯错、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等等的不尊重学生的不良教育教学行为。
在这里,我又不禁地敬佩并追随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教育》、《爱心与教育》、《教育的100种语言》以及《教育的100种可能》。当然,这样的榜样老师还更多,这样的理论指引数不胜数。关键是我们教育者,要能静下心,去用心领悟教育之“慢”。
是啊!教育是慢的艺术,不可功利心切。学生的任何犯错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只要给予包容,只要善于引导,只要尊重:尊重个性、尊重表达、尊重选择……只有这样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的教育教学,学生才有可能拥有更多精彩的观念,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具有个性的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