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什么天才,这个患有躁郁症的“天才翻译家”,比谁都努力

殡仪馆里,80多岁的杭州人金性勇,望着装有老伴儿骨灰的盒子说:“我要打电话了,你同意吧?哪天我也走了,就没有人知道我们儿子的事了。”随后,金老拨通了媒体的电话:“你们能不能写我儿子的故事?我儿子是天才,他现在精神病院里,他妈妈今天刚走了。”

这个从殡仪馆打出的极富张力的电话,让“天才翻译家”金晓宇的故事感动了万千国人。这个故事也被称为“杭州版《美丽心灵》”。

金晓宇是不幸的:6岁时被邻家孩子的玩具手枪打伤左眼造成失明,高中时辍学,后被诊断患有躁狂抑郁症,也叫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和躁狂交替发作,医学认定为精神二级残疾。

他一次次推倒家中的冰箱、洗衣机、桌子、书架,砸烂电视机,甚至先后两次自杀未遂……

好好一个年轻人,很可能就这样被躁郁症摧毁了。但他并没有被废掉,10年间用仅能看到的一只眼睛,翻译22本书600余万字的外文译著。

人们称他为“天才翻译家”。实际上,他根本不是天才,他的成功,是父母无私的爱、博大的包容和自身的勤奋、“把作品当成子女”的匠心造就的。

正因为如此,金晓宇的故事,比天赋异禀的数学家纳什更励志,也更温暖。

01 金晓宇的成功密码之一:他拥有这世上最好的父母

得知儿子患有躁郁症后,父母把期望值调到了最低:“不读书不上大学不工作不成家,我们都能接受——只要他活着。”

为了让儿子活下去,而且有尊严、体体面面地活下去,父亲金性勇和母亲曹美藻这对老知识分子,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使出了洪荒之力。

母亲曹美藻是金晓宇翻译生涯的“设计师”“领航员”。她通过校友会,与留校教课的陆教授交流沟通,再通过陆教授女婿的篮球朋友,也是出版达人杨先生,为儿子谋得了第一个试译的机会。

南大出版社寄来美国女作家安德烈娅·巴雷特的8个短篇小说,让他试试。

金晓宇以最快速度翻译了其中的《船热》,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按小宇的说法:“母亲在我人生道路的几次关键环节(替我)扳动轨道”。

老两口把工资挤出来炒股,想为儿子多留些钱。无奈投资失利,200万理财产品拿不回来,想尽办法,还是有50万追不回来了。曹美藻的身心迅速垮掉,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这个原本就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

父亲金性勇是儿子翻译生涯的“超级保姆”和得力助手。金晓宇没有朋友,爸爸就是他的朋友、知音,也是他的助手。收外文样稿、买资料书、打印样稿、校稿、寄出样书……“等于是我的大脑发言人、代言人这种性质。”

每天清晨,金性勇不敢太早起床,他怕打扰小宇睡觉。客厅里没有电视,不仅因为小宇砸坏过3台,更因为他担心会吵到小宇翻译。

每次小宇发病伤人、毁坏物品后,金性勇都会迅速赶过去“救火”,颤巍巍地跟对方道歉:“这是我儿子,他有病,损失我来赔”。

曹美藻女士去世后,父子俩互相搀扶,“相依为命”。

杭州放映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小宇想看,金性勇说:“我陪你看,虽然我不一定看得懂”。

另外,母亲“小车不倒只管推”的“金句”,父亲“心里老是不平静,老是觉得吃亏,就要犯错,就很危险”的理念,体现出了知识分子的温和平静、坚韧持守,成为支撑金晓宇持续精进的精神动力。

金晓宇曾跟父亲说过,(翻译)苦是苦,乐趣也不少。“如果我不得病,可能就把时间浪费掉了。我把这事儿好好做下去,你也不要太为我难过!”

能够让金晓宇以如此豁达、乐观的心态,接受自己的不幸、确定“我把这事儿好好做下去”的方向,拿出“小车不倒只管推”的坚韧,对这一家人来说,无疑是一场堪称史诗般的胜利。

在电影《美丽心灵》中,纳什在诺贝尔奖答谢辞中说:“在爱的支持下,我能够找到生活的逻辑和生命的理由。”

金晓宇也拥有强大的支持和坚硬的铠甲——父母的爱。这无私的、海洋般博大的爱,让他“找到生活的逻辑和生命的理由”,穿过激流险滩,在翻译的海洋上劈波斩浪、闪闪发光。

02 金晓宇的成功密码之二:他付出了非凡的努力

为了学习外语,金晓宇非常拼。最开始看德语教科书,然后看翻译相关的专业书,再之后读原文小说。学一门外语,他至少要读20本原版小说。

有时原文看不懂,他就去图书馆,捧起又大又厚的字典。他到图书馆是“鲸吞式”读书,看完了浙江大学图书馆几乎所有德语和日语教材,以及所有的外语小说。

早期,他用收音机听广播。“在短波收音机上可以收听到英语和日语广播。我从小就用那台收音机,用了10多年,后来家里买了电脑才开始看剧,日剧看了60多部,就为了学语言。”

在电脑上看外语电影,他也摸索出了“门道”:先看带中文字幕的,看懂后做一个纸条挡住字幕再看。一部电影反复看N遍,直到完全听懂。

尽管到处治病要花钱,孩子发病闯祸后要赔偿,但父母还是竭尽所能满足小宇。

金晓宇最大的要求就是买书——英语、日语、古文、围棋、音乐、绘画、地理等,各种书籍买了200多本。

他没有朋友、没有交际应酬。除了吃饭睡觉,除了每年到医院接受治疗,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外语。

整整6年时间,他自学了德语、日语、英语,为吃上翻译这碗饭,他付出了非凡努力、也练就了非凡本领。

这世上哪里有什么天才?真正称得上“不世出的天才”的个体,非常稀有。如果没有合适的土壤与正确的指引,即使绚烂如天才,也要么泯然众人,要么苦闷孤独,要么走向极端。

这世上人人又都是天才。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堆燃料,在没有被点燃之前,只能冒烟。少数人付出非凡的努力,找到并点燃那堆燃料,让自己成为璀璨的烟火。

金晓宇算是其中之一。

03 金晓宇的成功密码之二:他拥有“书就是子女”的匠心和“纸寿千年”的追求

“我没有成家、没有子女,书就是我的子女!”金晓宇在医院里跟一个病友说过。

“有句话叫做纸寿千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一本书可以传播很多很多年!”他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道。

为了把每一本书都打造成自己“优秀的子女”,为了“纸寿千年”,金晓宇全情投入到翻译中。

每次翻译时,他都像一名训练有素的士兵,极其耐心地、稳稳地向前推进:先通读一遍原文,再10页10页地推进。每10页再次通读,每30页做一次备份。

翻译《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期间,导演的每部作品他都至少看了2遍,反复对照书中提到的电影细节。

在翻译日本女作家多和田叶子的小说《狗女婿上门》时,小宇天天看日本相扑比赛。屏幕下方,挡字幕的纸条飞舞。屏幕上,两个系着腰带的相扑选手翻滚打斗,父子俩看得哈哈大笑。

当翻译进入冲刺阶段时,小宇吃完早餐就开始翻译,往往一天高强度工作七八个小时。为保持体力充沛,他每天用一个小时,散步3个公交站的距离。

金晓宇很细心,一个注解都要从《大英百科全书》上摘下来,确保“注解基本上不会有错。”“如果说,我翻译出了问题,自己砸自己饭碗了。”

有时他去图书馆,看到自己翻译的书有长长的借阅记录,觉得要对读者负责,“更加不能出错”。

10年来,金晓宇一边奋力防御病魔的疯狂打击,一边向翻译领地顽强进攻、不断深入。

10年时间,他翻译了22本书,内容横跨小说、电影、音乐、哲学等多个领域。据业内人士反馈,这个速度相当了得。

更加“相当了得”的是:金晓宇译著的高水准、高质量。

金晓宇译的书稿寄到编辑部,大家都抢着做责任编辑,因为全书没有错字、错句、错译,每本书都“好卖”,读者反响很好。

2018年,《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出版后,网站有电影研究者发文说:“原以为金晓宇译文会有错误,特意买了原著对照看,才知道金译没有错,而且比原文更好,文字更细腻……”

南大同学打电话祝贺金晓宇的爸妈:“你们培养了一个天才!”

但小宇觉得:自己“不是天才,是个‘画匠’”。翻译就像描画,描得越贴近越好。

“我不是天才,我需要努力。”面对媒体铺天盖地的赞誉,金晓宇有着清醒的头脑;面对知名度的飙升,今年已经50岁的金晓宇,有了新的更高的追求:希望在父亲88岁前,完成自己的第二部本雅明著作《拱廊计划》的翻译,之后暂停工作,学习西班牙语。

金晓宇无疑是不幸的。原本,他和父母手无寸铁,最大的奢望是“活下去”。

后来,翻译成为他和命运抗争的唯一武器。

在苦难的日子里,他默默地将自己的利刃越磨越快,选择跟命运抗争、博弈。从刚开始因实力悬殊,被苦难一次次击倒在地,到后来把血和泪、屈辱和悲痛都吞咽下去,一次次站起来,一次次重新博弈,终于互有胜负,赢得掌声和打赏。

祝福晓宇、致敬晓宇!祝福金性勇先生、致敬金性勇先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哪里有什么天才,这个患有躁郁症的“天才翻译家”,比谁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