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孩子为什么没有“成才”

一个孩子为什么没有按照父母所期待的样子发展,甚至误入歧途?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一个大前提,到底什么是作为父母的你所期待的样子,从名牌大学毕业?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每个父母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所有好或不好的现在只是一个起点,以后可能会变好,也可能会变坏,所以不需要过度焦虑自责孩子在哪一个点上做的不好,而是应该想着怎样亡羊补牢,而更重要的点是物极必反,好到一定程度就会走向反面,所以不必求得事事如意,尽善尽美。而大多数人所认为的从名牌大学毕业也只是人生有了一个好的起点而已,并不是孩子“成才”的终点。

我们先讨论讨论大多数人所认为的人生成功的起点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就拿《我们与恶的距离》里的李晓明(在电影院枪杀8个人)来说,父母开着早餐铺,生活小康,家里儿女学习也比较优异。但为什么儿子就做了如此伤天害理的事情?

第一,我们来谈谈孩子的先天条件如何。说实话,我一直不大愿意承认孩子的智力有较大差异这个事实。从自身情况、接触的同学以及工作后所教的学生来说,智力是要分三六九等的,而我们承认的是大多数智力水平都差不多,但是有一部分孩子的智力是远高于大多数的,还有一部分是远低于大多数的。所以,你的孩子到底是在哪一个层次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而不是认为孩子都是一样的,都要实现一样的目标。而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想象力。所以,请不要简简单单的用资历平平来给孩子贴标签。

第二,我们来谈谈家庭教育问题。谈到家庭教育就得说说父母到底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又能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这里有一个需要吐槽的点,其实很多人自己都还是一个大“宝宝”的时候,就被期待着马上结婚生子。而生育下一代不仅仅需要提供物质基础,还需要提供精神食粮。如果简简单单的给钱就能养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那么共产主义社会不就可以分分钟建成?所以,作为父母,我们接受的教育是什么,我们能给的教育是什么,这应该是每一个要成为人父人母之前所需要考虑的事情。好的家庭教育不仅为孩子升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孩子一生中能顺顺利利的人处世事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而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言传身教,榜样力量,如果上梁不正就不需要期待下梁必正了。

第三,孩子所受的教育师资力量如何?在中国大多数地方做老师的门槛不是特别高,而且老师的整体待遇福利明显较低,导致许多特别优秀的人不敢成为一名老师,更严重的是很多没有资格做老师的人也凭借着“关系”做了老师,所以整体上来说老师的质量参差不齐。其实,我们降低标准,不求老师本身有多优秀,但有些老师更本就不合格,你很难想象一些学校的老师是怎样对待你的孩子的,很坦白的说教师行业也肯定会有卖地沟油的“商家”。有很多事情都是机缘巧合,碰不到就是万幸,碰到了就是不幸。

第四,国家整体经济水平所衍生出来的问题。《我们与恶的距离》里李晓明的父母回忆到“我们那时候很忙,没时间去关心照顾晓明,早知道会这样,我们就不会只忙着挣钱了”但是,话说回来,忙着挣钱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到底错在哪里了?还有那些为了家人背井离乡的父母到底错在哪里了?有句很心酸的话是这样说的:“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有家的地方没有工作”,道尽了多少可怜父母的辛酸。天下不会有父母不愿意陪着孩子、不愿意好好教育孩子,殊不知他们为了给孩子提供基础的物质保障就已经精疲力尽,更谈不上其它种种的上层建筑了。只有整体的经济水平极大地提高了,人民才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给予孩子陪伴与教育。当然社会的进步也是一步步的,相比于几千年前的封建社会,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是大跨步进步了。

还有许多偶然因素,比如早恋、身体心理疾病、亲人离世、朋友间影响等等,都是影响孩子的因素。

所有的这些也只不过是必要不充分条件罢了。同时也能简单的解释为什么寒门难出贵子。没有能培养出所谓的“成功”的孩子并不是某一个人某个时刻错误的决定所造成的后果,而是千千万万的因素所决定的,因此不必过分愧疚与自责,也全然不是你逃避责任的借口。任何人都不需要十分自责,但需要百分努力。而孩子越来越好,甚至希望能实现阶层跨越至少需要两代以上的人持续不断的提升,你的父母是农民,你孩子的父母是大学生是研究生,这就是明显的变化,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

最后想说:若求“成才”太难,那就只愿健康,健健康康平平凡凡的度过一生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孩子为什么没有“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