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力量》——宽恕:原谅自己,就原谅了整个世界

      “因为我们的意图从不曾完美无缺,我们的尝试从不曾准确无误,我们的所成从不曾摆脱我们称之为人性的局限,我们需要被宽恕所救赎。”

                    ——大卫·奥格斯伯格


      我们提到宽恕时,会以为这是我们赐予他人的东西——我宽恕你。但是宽恕的核心是宽恕我们自己的过程和行动。有时候我们不理解他人;我们会犯错误;我们会诊断错误、误贴标签、错误归类,会走错方向。我给了对方的其实不是共情而是同情,我们以为自己理解了别人的感受(而事实上,并没有),比这更糟糕的是,我们还经常对他人说要为自己负责任,要成为社会标准所定义的人。当我们做出了这些方向错误的回应,最终令对方更加的痛苦与自责。

001  共情对宽恕的定义

      共情能拓宽我们看世界的视野,从那个拓宽的视野中,我们能找到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宽恕。宽恕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而不是完成后就放在一边的一个动作。就在我们继续努力从过去的悲剧和创伤中学习如何超越它们时,宽恕会缓缓地到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们所付出的努力,我们就能够向前进,对过去加以修建,而不是无休止地进行重复。

002 共情如何产生宽恕

      宽恕跟着体验而来,随着共情的脚步而来。共情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我们属于哪里,通过这个理解,我们才能意识到为什么宽恕是必需的。宽恕并不是我们能够命令或控制的东西,而是随着共情的努力工作而出现的一种体验。如果想去理解,并向曾经被遮掩住、看不到的东西打开我们的头脑和内心,我们就会看到以前看不到的景象;在那个拓宽的视野中,宽恕不需邀请就会向我们走来,就像是林间小路的突然转弯,会为我们呈现出这个世界的一道风景,而这是我们以前从未见过的。

003  宽恕的5个阶段

      阶段1:觉察由共情激发的每一种体验都一定要从这样的提醒开始:我们的认知受限于我们的体验和我们对这些体验的解读。这个世界复杂无限,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刻,我们都只能理解到它的一部分。“对任何事情,我们都只能看到它的一半,”荣格派心理学家爱丽丝·O.豪威尔(Alice O. Howell)提醒说,“而另一半是我们给看到的东西所赋予的意义。”

      阶段2:找寻认识到了我们的局限,我们就想知道更多。在宽恕的过程中,共情会让我们持续寻找、梳理、筛分:我还能知道哪些东西?我哪里还没有看清楚?我的倾向性是什么?是什么妨碍了我对事物的理解?

      阶段3:向外走出去在找寻的阶段,我们开始从自身向外走向他人。共情使得我们可以参与进他人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感受、想着他们的想法。通过主动努力借用他人的视角,我们能让自己放弃对世界的偏激看法。

      阶段4:改变进入到他人的世界中,借用了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我们再回到转变后的自己。在每一次共情式互动之后,我们都发生改变和延展,超越了原来的自己。用这个扩展后的视野,我们能看到以前看不到的内容。宽恕的体验就包含在这个新的视野中。

      阶段5:投入知道我们的心智状态是与他人的体验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要把自己投入到更大的社群之中。南非的大主教德斯蒙德·图图解释:宽恕是相互连接的终极行为。我宽恕你,因为我就是你;宽恕了你,我就宽恕了我自己;宽恕了我自己,我就宽恕了这个世界。


      宽恕能抹去过往,解脱自己,能让我们走进自己的内心,并超越我们自己,让我们成为本想成为的那个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情的力量》——宽恕:原谅自己,就原谅了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