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历史——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哲学,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实在是高深玄虚,可望而不可及。哲学是什么?哲学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世界为何需要哲学?而哲学家们都在做些什么?——这本书就是答案了。

  " 你是谁?世界从哪来?"本如我们一般平常生活的苏菲因这两个问题,开始思想转变。进一步,作者以艾伯特寄给苏菲信的模式,一步一步的讲述哲学的历史。从苏格拉底讲到达尔文,从古代雅典讲到讲到启蒙运动......哲学的种种在我们面前平铺开来,一览无遗。内容多半是枯燥乏味的哲学死知识,却又让我们被吸引,被带动,和苏菲一起一步步的了解哲学。这本书好像有魔力,让我们自觉的进入了这个"苏菲的世界"

      正当我要被枯燥的知识包围时。又发生了一件事。苏菲在15岁生日时了解到了这个世界的上帝,也就是一位海军军官,席得的父亲。自己不过是他书中的人物,用来给将要15岁的女儿席德上哲学课的,苏菲的世界是他想怎么支配就怎么支配的。可是苏菲接受了真相,这点让我感慨许多。苏菲本可以留在自己的世界里安静的生活,但她却坚持与艾伯特从书中的世界里出来,背离了家庭和友人,坚定地去探索真实的世界。这就很像哲学家的做派了。比如布鲁诺,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坚定地支持着真理。追求真理的同时必定会有牺牲。还有个比较可爱的情节,来到席德世界的苏菲,看到了书架上放着的一本《苏菲的世界》。两个世界,苏菲的和席德的,在这一刻巧妙地交融了。

      苏菲一点点成长了,我们也和苏菲一起一点点成长了。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体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头、胸、腹。人的灵魂也相对的具有三种能力。“理性”属于头部的能力,“意志”属于胸部,“欲望”则属于腹部。这些能力各自有其理想,也就是“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必须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体的这三部分协调运作时,个人才会达到“和谐”或“美德”的境界。也就是头脑理性,胸有大志,自管自制。唯有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书中还有一点让我感触颇深——所谓快乐。亚里士多德认为,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接着,他强调,人要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才能找到幸福与满足。他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不平衡都是令人无法接受的。他如果生在现今这个时代,也许会说:一个只注重锻炼身体的人所过的生活就像那些只动脑不动手的人一样不平衡。无论偏向哪一个极端,生活方式都会受到扭曲。

      那么怎样才能拥有快乐的生活呢,我想:只有平衡,节制,人才能拥有快乐和谐的生活。当人平衡了,自然不会因世间杂乱而困扰慌乱;当人节制了 自然不会再被金钱权利与欲望所操控。如果做到了平衡与自制,应该就有了美好的生活。做一个自由负责的公民,则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友善的待人,遵守社会制度。所谓思想家与哲学家,就需要懂得足够多的真理,更需要敢做敢想的品格。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快乐,真正的不被世俗所烦乱。

      最后故事的结尾,同时让人心生感慨。艾伯特说:“说不定席德也是在哪本书里......”看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作者在匿笑。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叫苏菲的世界却不叫席德的世界了。苏菲勇于探索,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意识到自己不真实,也看到了上帝的不真实。艾伯特上哲学课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上帝”这个概念:“上帝乃是最高的存在......最低的是植物,其次是动物,再其次是人类,再其次是天使,最上面则是上帝......天使无法像上帝那样永远存在......”如此种种都表明了上帝是最高存在。但对于苏菲来说,席德的爸爸就是她们的上帝,席德是天使。可是苏菲最后进入了上帝所处的世界,发现上帝的世界与自己的世界差不了多少,并作出假设:上帝之外仍有上帝,世界之外仍有世界。就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啊。

      哲学是什么?人对于活着这件事非常惊讶,因此自然而然就提出了一些哲学性的问题。人们对问题展开思考与议论,哲学就这样产生了。

      哲学如真理一般,看似遥远却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勇于探索,敢于思考,敢想敢做。哲学其实并不遥远。真理也并不遥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哲学的历史——读《苏菲的世界》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