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书笔记4

曾国藩审时度势,放弃部分权利,换得一个安稳与安全,继续当他的两江总督。

太平天国已经平定,曾国藩要面对的是民生、吏治、乃至国际关系变化下的变革等等。

作为两江总督,曾国藩管理安徽,江西,江苏三省的军民政务。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这三省遭受的破坏是最为严重的。既要整顿官场吏治,又要恢复经济生产安抚民生,曾国藩身上的担子是很重的。

从京官干到地方官,混迹官场多年的曾国藩对官场的陋习以及一些潜规则都十分了解。

他以身作则,一改铺张浪费奢侈的生活作风。他深知,数年之积弊要一朝改之,这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近人情的。各种权衡过后,他定了条不成文的规矩,面对下属送来的礼物,只选取无足轻重的少许,象征性地收了,算是两全其美。

只收小礼只能是自己不贪,并不能阻止其他人的贪污腐败,所以曾国藩又从制度上,裁撤了一堆官场陋规,压缩减少官员的灰色收入。曾国藩还大胆提拔新晋官员,裁汰冗官,官场风气焕然一新。从客观上来讲,他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清官,他同样也有灰色收入,但大多用于官场的打点而非中饱私囊。

他很清楚自己当下要的是什么,要做的事是什么。因为他所处的时代,用李鸿章的话来说,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时代,博一个名留青史的好官,于当下的时局和人民并无多大益处,根据当前的实际形势实干才是他眼下最重要的事。

此时的西洋列国,并不希望大清帝国覆灭,他们希望大清帝国打开国门,与他们建立商贸关系。但是自以为是的清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坚持闭关锁国,根本不理洋人。

对外战争的失败,让曾国藩和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走出去了解世界。他们一改往日对洋人的刻板印象,主动了解学习西洋的文化和技术,并将这些科技文化用在军队装备和设备改造上。筹办湘军之初,曾国藩在武器装备上大量采购西洋枪炮,就是一个佐证。

除了推行“师夷长技以制夷”外,曾国藩对晚辈后生的提携与培养也是十分看重的。

清末,朝廷腐败无能,人才凋零,国家很多时候无人可用。曾国藩深知,以一己之力是根本无法力挽逛澜的。所以他注重培养可造之材,而且是从幕僚中选拔人才。

他的幕僚多达数百人,他在采纳他们的建议时,也在观察这些人,从中选拔出可以独当一面的人才,加以培养,委以重任。他与幕僚之间实际上也是师生关系。

他的学生中,最出名的,莫过于世人皆知的李鸿章了。

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栽培可谓是全方位的。他发现李鸿章才思敏捷,精力充沛,看问题准确独到,但缺少历练。于是无论是处理军务还是政务,他都带着李鸿章。

他看出李鸿章恃才自傲,且功利心重,不够沉稳。曾国藩对其悉心教导,又身体力行地去影响,渐渐地,李鸿章成了湘军集团中可以独当一面的人物。

当曾国藩急流勇退,自请裁撤湘军的时候,实际上也留了一手,就是协助李鸿章培育他的淮军。淮军的班底和套路,都是由湘军那一套经验总结而来。他为自己留了一手的同时也为朝廷预留可用之兵。

果然,太平军的残余势力在北方形成捻军,又卷土重来,这个时候,淮军派上了大用场。李鸿章也借势脱颖而出,明里暗里,已渐渐成为曾国藩的接班人。

清廷依赖淮军剿灭捻军后,怕李鸿章权势太大威胁到朝廷,又故技重施,想要制约李鸿章,于是曾国藩升任直隶总督。

曾国藩到任之后发现直隶省的风气特别坏,可以说是全国之最了。他倾尽全力,又开始整顿吏治,裁汰冗官。

就在曾国藩准备大刀阔斧大干一场时,著名的“天津教案”发生了,阻断了他的进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传》读书笔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