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之刃》——法与情的博弈之刃

“如果法律无力惩凶,人们该何去何从?”

“这不是事不关己的事,或许有一天你就会成为书中的某个角色。那时,你手中的刀刃会指向何方?”

                                                                                                                                                        ——东野圭吾

2019年10月20日,大连发生一起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孩,并抛尸灌木丛的恶性事件,因犯罪男孩未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警方对其实施收容教养,期限为3年。女孩父母始终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被杀害了,对方却只需收容教养3年就会重新回归社会的结果,坚持走刑事诉讼之路。

未成年人犯罪不论在哪个国家都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在成长的道路上容易误入歧途,所以法律会给这些孩子宽大处理,以期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站在挽救未成年人的角度上,这本也可以理解,可若站在受害人的角度呢?谁又给那些无辜失去生命和亲人的人机会呢?

“曾经做过的‘恶’,是永远无法消失的,即使加害者改过自新了,但他们所制造出来的‘恶’仍然会残留在被害人心里,永远侵蚀着他们的心灵”。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小说《彷徨之刃》将视线放在了未成年人犯罪这个社会问题上,以受害者家属的角度切入,用紧凑的故事展开、悬念迭起的推进和意想不到的结局紧紧抓住每一个读者的心,展开了一场对于法律与人性的直面拷问,进而引发人们对公平与正义的思考。

“正义是什么?该由谁来惩罚凶手?”

“如果法律无力惩凶,人们该何去何从?”

这看起来象个无解的难题,如同《彷徨之刃》里的所有角色自始至终都在法与情、正义与现实的角逐中彷徨,手中的刀刃不知道该指向何方。

1、受害者的彷徨

“少年事件处理法并不是为被害人而订立,也不是用来防止犯罪,而是以少年犯罪为前提,为了拯救他们而存在的。从这些法条中无法看见被害人的悲伤与不甘,只有无视现状的虚幻道德观而已。”

由于对少年法的不信任以及对警察处理方式的不满,当长峰接到密告者的第一通电话时经过短暂的彷徨最终选择了先自己去确认下,然后再通知警察的方法。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一霎那的彷徨与选择让他走上了无法回头的漫漫复仇之路。

亲眼目睹女儿被凌辱的画面,长峰几乎疯狂,在敦也回来时毫不犹豫地杀死了他,并从其口中知道了另一同犯菅野快儿的去向,自此走上了漫漫追凶路。

长峰从追凶之始到最后失去生命,始终彷徨在守法和以暴制暴的十字路口。若守法交给警察处理,那么女儿的仇必定报不了,坏人只会受到微乎其微的惩教,女儿却再也回不来了,这是每一位父亲都无法容忍的。而若以暴制暴,可毕竟法不容情,有多大的理由也抵不过杀人者罪的事实,他也深知这是一条不归路。

虽然长峰最终选择了手刃仇人后去自首这一看似两全的路,但将要枪杀快儿时和佳子的一声呼喊还是让他犹豫了下,正是这一霎那的犹豫让他被警察一枪毙命,坏人得以苟活。

这也成了这部剧的转折之处,复仇失败了,阻止长峰复仇的不是那一颗子弹,也不是法律的公正,而是来自于长峰内心“彷徨”着的既想为女复仇,又想做个守法公民的善意。

2、加害者的彷徨

“共犯”,虽然中井诚不想承认,但这却是他无法逃避的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同属加害者。

诚属于那种站在悬崖边上的少年,他因怕失去玩伴而与快儿和敦也保持所谓的友谊,有时他也反感他们的做为,但是懦弱和少年人心智上的不成熟又让他离不开他们。在这起案件中,他一直清醒的认知到快儿和敦也是在犯罪,所以他彷徨着想避免直接的参与,想逃离,但又怕事后遭到报复而不得不参与。

“什么?现在啊?”诚一边说,一边庆幸自己得救了。

从这句话可以明显感受到诚松了一口气的心理变化,是父亲的一通电话把他拖离了直接违法的深渊。

后期他在密告给警察或长峰之间选择了给长峰打电话,更是体现出了他内心的纠结与彷徨。给警察打又怕在少年法的庇护下快儿和敦也不仅受不到严厉惩罚,反而出来后会报复他,更何况他本身也是共犯,而给长峰打他就有可能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

正是诚的彷徨推动了整个事件的发展,也间接的导致了长峰悲剧命运的发生。

3、执法者的彷徨

在这场法与情的角逐中最纠结彷徨受良心折磨的怕是久冢、织部和真野这些警察了。

做为执法者,他们接触过无数少年犯罪案例,也亲眼目睹了受害者家属的痛苦,深知少年法下的少年犯罪弊端所在,但他们却无能为力。对长峰他们是同情的,甚至希望长峰能在他们之前找到菅野并杀死他,可惜事与愿违,做为执法者,织部只能彷徨着违心的把枪口对准了最不该死的长峰。

“警察到底是什么呢?是站在正义的那一边吗?不是,只是逮捕犯了法的人而已,警察并非保护市民,警察要保护的是法律,为了防止法律受到破坏,拼了命地东奔西跑。但是法律是绝对正确的吗?如果绝对正确的话,为什么又要频频修改呢?法律并非完善的,为了保护不完善的法律,警察就可以为所欲为吗?践踏他人的心也无所谓吗?虽然我拿着警察证件这么长一段时间,但其实我什么也没学会。”

结尾久冢的这番灵魂拷问道尽了做为执法者在面对法与情的抉择时内心的彷徨与憋闷,他们也不知道该把刀之刃挥向哪一边,挥向情是道德及人性上的缺失,挥向法是失职。所以久冢选择在对长峰密告后辞职,可能这不是一个完美的两全之法,也无法判定对错,但“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结果会如何呢?真的会有比较好的结果吗?菅野和伴崎被捕,经过形式上的惩役后,立刻又可以重返社会,然后他们重复做着同样的事。接二连三的,还会有长峰绘摩变成尸体漂浮在河面上。这就是幸福的结局吗?”

所有人都回答不了久冢的提问,面对不健全的法律,这个问题是无解的,谁也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4、旁观者的彷徨

都说“旁观者清”,可和佳子与父亲应该是痛恨这种清醒的吧?!这种清醒让他们陷入法与情的彷徨与纠结之中,他们知道帮助长峰就是与法律背道而驰,也会置自己于共犯的行列,但人性的良知又让他们无法去告发他。

同样失去儿子的和佳子在偷看了绘摩被凌辱的录像后理解了长峰,也通过长峰帮她修复相片这件事看到了他的善良,善良人不该有不好的结局。于是她放弃了去告发长峰,转而帮着藏匿他。她在法与情之间迷惑自己,她既希望长峰杀了快儿,又不想看到长峰犯法走上不归路,所以她在最后时刻彷徨着呼唤了一声长峰,彷徨着的人们的善意最终送了长峰的命。谁也不知道这是对是错,也没人帮助解答,或者这是最好的结局安排吧,这声呼唤是呼唤法律的公允,呼唤人性的回归。不愿意接受也罢,事实是——悲剧总是让人来的鲜血淋漓,发人深省!

受害者的彷徨,加害者的彷徨,执法者的彷徨,旁观者的彷徨……所有人的彷徨构成了整个社会撕裂式的彷徨,这些彷徨似一把刀割裂着人心,也让我们陷入思考,法律是什么?人性是什么?正义又是什么?

也许我们仍旧无法阻止恶的发生,但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使得法与情得到平衡,社会得到和谐发展呢?

故事的结局长峰虽然复仇失败了,但是不管是做恶者,还是维护法度的警察,还是占社会大多数的普罗大众,都在这一枪中得到了彷徨的最终答案:

法是公约,是制约犯罪、保护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的契约,社会秩序的建立必须依靠法律,而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标准,你可以不是圣人,但前提是你必须守法。

情是私心,是人性的起始,是法律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遵守法律的人情会把社会带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没有制约的不稳定没有安全感的恶劣环境。反之亦然,不考虑社会公序良俗的法律是不完善的、后患无穷的存在。

所以,法律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不断完善,使所有人的“彷徨之刃”在健全法制下不再彷徨,营造一个以法律为准绳,又不失人性温度的更加和谐的社会。

后记:中国大连13岁男孩杀死10岁女孩的第二年,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十一),其中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你可能感兴趣的:(《彷徨之刃》——法与情的博弈之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