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校改革的失误
作者描述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名为“卓越运动”的教育改革和90年代名为“重建运动”的教育改革。
在作者和另外许多人看来,这两个出发点非常好的教育改革运动都失败了。
“卓越运动”是旨在全美国学生质量普遍下降的现实而提出来的,它的标志事件就是建立国家课程标准。它采取的方式,就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国家制订课程标准,州政府负责执行课程标准,为了达到国家制订的提高了的学业标准,学校不得不加班加点,增加课时,增加课程,增加工作时间,增加作业量……统一与提高了的课程标准,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一切体现为加法的学校教育实践,以及相伴而来的教师与学生的疲惫不堪,这就是对“卓越运动”的一个简单描述。
毫无疑问,这个体现为加法的卓越运动最终没有成功,因为加法背后,本质的东西并没有改变,学生的能力与素养无法通过简单的加法来完成,而只能遵命行事的学校,也在这样的改革中丧失了自主性与活力。
于是,到九十年代,就有了一场改进了的“重建运动”。它的基本设想是:国家建立标准,学校自主管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线并进。
解放了自主性的重建运动为学校带来了活力,但是,不久之后,它也被宣布失败了。作者和一些专家经过研究发现,重建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在教室之外发生”,而教室里的事情才是最迫切的,也就是说,学校和教师并没有变革学科教学,而只在校园布置、举办各种活动上下功夫。所有的学校旨在发展自己的特色,但这些特色却并没有旨在改进最最重要的学科教学的质量。这样的重建运动,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发生在美国的教育改革我们并不陌生,只是在中国的时序上有些不一样:素质教育颇神似于美国的重建运动,而新课程改革又现美国的卓越运动有几处相像。
如果我们实事求是地讲,新教育实验,也犯过重建运动中的一些错误,新教育实验长期以来,并没有真正关注、解决“发生在教室里的事”,而且这种思维方式至今在许多实验负责人,校长和实验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摘自干国祥)
第二章:新模式——专业学习共同体(PLC)
作者提出了一种由若干优秀学校的经验考察而来的解决之道:把学校改造成“专业学习共同体”。
如果大家了解一些现代工业和后工业时代的知识,大家应该知道,目前我们最常见的管理模式是工业模式:科层管理系统,加流水线作业。
我们的学校管理方式,采取的正是科层管理:局长命令校长,校长命令主任,主任命令教师,教师执行命令……
我们的学校教育体系,采取的正是流水线作业:将教育划分为若干学科和若干年段,编排好一定的时间表后,不同的学科教师进入不同的车间进行不同零件的装配……
现代工业模式以及流水线作业,是人类发展中的一大进步,正是采取了这种模式,所以人类在近两百年中创造的财富,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前人类所有世纪创造的财富的总和。
但是,将这种模式简单地移接到人的管理与人的教育上,把更为复杂与有机的问题强行地简单化,问题就大了:人最大价值的创造性,在这样的层级管理中消失了!人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在这样的流水作业中被拒绝承认了!
在这一章里,作者描述了一个理想的学校:学习型组织。在那里,人们可以有另外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继承了现代工业模式,但更多一些灵活的、人性的处理机制。
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1、共同的使命、愿景与价值观。而学习型组织与一般学校的区别就是是对于指导原则的集体认同,而这里的指导原则表达了学校中的人们信仰什么,他们要创造什么。
2、集体探究(集体思考——共同的信念——合作计划——协作行动)
3、协作共同体
4、行动导向和实验:指把抱负变成行动,把愿景变为现实,他们不仅积极行动,而且不能忍受无所作为。
5、持续发展(不满足于现状,持续地寻找新的途径是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思想)
6、结果导向
但是大家可以在阅读后想一想,这种组织是不是真的能够解决前面所提到的种种问题?它可能存在什么致命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我们需不需要、可不可能在未来成为这样的学习型组织?(摘自干国祥)
第三章:改革过程的复杂性
我很清楚改革是困难的,但是我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困难
本章作者核心描述了改革并不容易,其复杂性和艰巨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但同样,改革必然伴随着痛苦,如果没有问题和冲突,就意味着改革动机是表面的而不是实质的。
同样,作者分享了改革过程中是常见的8种错误:
1、过于自满
2、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指导机构
3、低估了愿景的力量
4、潜移默化地推广愿景(愿景的推广可不是发几张纸,做几场报告那么简单)
5、制度和文化障碍阻挡改革的进程
6、不能在短期内看到成效
7、过早宣布胜利
8、没有把改革牢固地嵌入文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