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好快刀:快刀之下的悲苦世间

周星驰的电影《功夫》里,火云邪神有一句装逼的台词,即“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大致意思是,无论何种武功,在绝对速度面前,都不堪一击。

在绿荫场上同样也奉行着“大力出奇迹”的竞技箴言。喜爱足球运动的资深球迷,想必一定知道巴西队的罗伯特卡洛斯,他势大力沉的任意球射门,堪称暴力美学的代表。绝对力量面前,一切皆有可能。

那么绝对速度与绝对力量兼具,再加上绝对技巧,那将会呈现出怎样的视觉盛宴呢?蒲松龄先生在《好快刀》中给出了答案。


《好快刀》主要讲述了这么一个事件:明朝末年,山东济南府所管辖的十五个县,每个县都有很多强盗,其中尤以章丘县的强盗最多。

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在每个县都派驻军队,专门捉拿强盗。而对抓捕到的强盗,处理方法也很简单——格杀勿论。

在章丘县的官军中,有一个士兵,他的佩刀十分锋利,杀起人来干净利落。

有一天,官军抓捕了十几个强盗,随即押赴刑场处决。其中有一个强盗正好认识这个“佩刀甚利”的士兵,他就犹犹豫豫地走上前去,告诉这个士兵:“听说你的刀法奇快,砍头从来不出第二刀。恳求阁下来砍我的头吧。”

这个士兵倒也干脆,回复到:“可以。但是你要紧紧跟着我,不要离开。”

于是,强盗跟着这个士兵来到刑场,随着监斩官一声令下,士兵一刀砍下,强盗的头颅瞬间落下。由于速度极快加之力量又大,那颗脑袋竟然滚到数步之外,并且边滚动,嘴里还大声称赞到:“好快的刀!”。

这篇文章很短,读完有种意犹未尽之感。蒲老先生在文末也未做评论。是不愿意说不便说,还是觉得没必要说,抑或是不敢说,至今也无从得知。但我以为,这样的结尾也挺好,因为这留给了读者一个思考的空间。

蒲松龄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属于明末清初时期的人。明清时期为了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实行文化专制,比较典型的就是臭名昭著的文字狱。

在此背景下,读书人说话做事,大都谨言慎行。因而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自然有些话不便直言,从而只能通过狐、仙、鬼、妖之口表达出来。


那么《好快刀》的内涵是什么呢?

故事的背景是明末。明末的社会如何呢?简单来说就是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其实,历史上封建王朝的末期也都大同小异,无非是统治阶级腐朽没落,贪腐享乐之风盛行,最后搞到老百姓连口饱饭都吃不上了,那么这个王朝的末日也就不远了。因此,当李自成在陕北起义,打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时,其麾下很快就集聚了数十万的农民起义军。明朝的灭亡也就摆上了日程。

故事里的“济属多盗”不过是当时全国社会动荡的一个缩影而已。而所谓的“盗”也许就是成千上万迫于生计,无家可归的穷苦大众,他们没有选择,从而加入起义军(闯王来时不纳粮)。

而这个没有姓名的“强盗”,在被官军抓捕之后,他的表现是很值得玩味的。世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个人有个人的评判。但我想,生命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选项。可这个“强盗”呢?在被押赴刑场的整个过程中,他没有丝毫对生的眷恋,他唯一所要求的,就是速死。一心求死且死的痛快,成了他生前最后的诉求。

这是何等的心境才能生出的悲凉呀!哀莫大于心死,也许当他成为“强盗”的那一刻开始,他就预料到会有这么一天,因而当这一天真的来临的时候,或许于他而言反倒是一种解脱。

这样民不聊生的世道,生而为人身处其间,实在是一种悲苦。一个人对生都不抱希望,还会惧怕死亡吗?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事已至此,那就给个痛快吧!

从这个角度审视,这个强盗倒也是一条汉子。

那么,被砍头的强盗是汉子,执行砍头的士兵呢?在我看来,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也是一条汉子。

故事里他们的对话不多,干脆利落,没有一点拖泥带水。强盗恳求速死,这个士兵就爽快的答应,并且完美地兑现承诺。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副画面呢?

也许这就是乱世下性情中人有意或无意下的一种选择吧!乱世之中,众生皆苦。强盗如此,官军亦如此。作为行刑的一名士兵,他的地位必然不高,他的生活质量未必比强盗要好。不断地抓捕盗匪,不断地斩首示众,人头落地的血腥场面,他早已司空见惯。他的心早已坚若磐石。

好在他还有良知,他的心还未完全麻木。他同情这些被迫沦为强盗的人,因而才有了故事里的“暖心”承诺。

既然他改变不了世道,拯救不了这些“强盗”的性命,至少能让他们死的痛快些,痛苦少一些。同时,让这些“强盗”能够有尊严且体面地死去,这是他可以做到的,也是他唯一能做的。

也许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心理,他成了“斩首达人”,成为了这个行业的业务标兵。以至于他声名远播,连强盗都知道他的威名。

唉,这还真是滑稽的让人哭笑不得呀!

那么,笑过之余,问题接踵而至。连强盗都知道这个士兵身怀绝技,怎么他的上司(官军)就不知道呢?

这是否也意味着有才能的人不受重用,怀才不遇呢?这是那个环节出了问题,还是这个体制本身就问题重重,蒲老先生没说,但我们从故事中可以感受的到,蒲松龄在批判那些掌握着士子入仕资格的当权者们。蒲松龄在讽刺他们的取士标准早已迂腐不堪。如此看来,明清两代的八股取士制度,实在害人不浅。

作为对立面的强盗尚能识别这个士兵的“才能”,且在人头落地时还在夸赞,怎么处于同一阵营的“上司们”就不能不拘一格降人才呢?

《好快刀》看似滑稽荒诞,实乃乱世间一出再正常不过的悲剧。

你可能感兴趣的:(《聊斋志异》好快刀:快刀之下的悲苦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