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补白

今天我在讲《愚公移山》的时候,先让学生结合直接描写愚公的语句,谈了愚公的性格特点: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有远大理想。

2、不惧怕任何困难,率先垂范。

3、具有管理能力,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依靠大众的力量。

4、不畏艰险,坚持不懈,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5、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目光长远。

然后我说既然通过愚公的形象,我们就可以把握寓言的寓意,那么是不是文章就可以改成这样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一日,立山之前,曰:“吾欲移山。虽残年余力,我死之后,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遂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众曰:“可矣。”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说不行,首先智叟这个人物是不可少的,他和愚公形成了对比,说明愚公有坚韧的意志,能够迎难而上。

我说特别好啊,但是单从愚公个人的语言上,我们完全可以发现,他就具有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毅力啊,所以这个人我觉得可有可无。

学生说不行,加了这个人,愚公坚定不拔的意志,更加的鲜明,更加的突出。

我的目的达到了:作者在这里运用反衬的手法,通过智叟的鼠目寸光突出了愚公的目光长远,使得愚公的形象更加鲜明高大,让人印象深刻。

接着有一个学生说,他的妻子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他的妻子也反对愚公,所以他妻子也是不能省掉的。

我问他的妻子是在反对愚公吗?学生说是的呀,就是在反对愚公,我说那你来比较一下这两个人的话,学生说,我觉得这两个人的话是一样的。

虽然我将“以君之力”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且焉置土石”与“其如土石何”进行了一一比对,生还是觉得他的妻子也在反对,不同的是智叟还有嘲笑的意味。

有一个学生说,这句话不是在反对愚公,因为她称愚公为“君”,“君”是一种尊称,敬称,因为前面是杂然相许,他的妻子只是在担心愚公的年龄已经大了,他没有办法能够完成移走太行王屋这两座山。这样的担忧是必然的,也是符合长情的。这边还担心着怎么后面又有“且焉置土石”呢?“且焉置土石”的意思就是,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呢?前面既然是担心,后面怎么又说把土石放在哪里呢?这中间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思维的过程?如果我们要在这里进行补白,那么该如何补白呢?

学生说应该是:即使你身体健康,能够移山,那么我们还应该解决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把土石放到哪里呢?这样的话,这个妻子对于愚公的态度就非常明朗了,他不是在反对,而是在担心,担心他们家的老头子移不了山,那后来又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所以妻子对愚公应该是持支持意见的,他是在帮助愚公去完善这个计划的。

而智叟呢?他先说了一句评价“甚矣,汝之不惠”,而且要把“甚”倒装到前面,其实是一种嘲讽,你太傻了,太不聪明了,然后以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讥讽,这句话里面的“甚、残年余力、毁山之一毛”本身就带有瞧不起,鄙视,年纪都那么大了,力气都没有了,连山上的一个草都拔不掉,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这个语气呢,用词用量上是比较轻的,蔑视鄙视之态度显得非常明显的。

在与智叟对话之后,“河曲智叟无以应”,大家都认为河曲智叟被说服了,可是如果真正是说服了的话,智叟又会说些什么话呢?请同学们补一补。

他也许会说,哎呀,这个愚公呀,看起来那么蠢,可实际上,他看的蛮长远的,他首先想到的是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山不加增,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问题,移山可行;同时他不是为自己做事情,他是为子孙后代造福谋利呢,看来愚公真是不愚啊,我是鼠目寸光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愚公呀,真是冥顽不灵嗯,移山把自己搭上还不行,还要把自己的子孙后代塔上,真是愚不可及不可理喻呀!

这两处补白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理解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不同态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愚公移山》补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