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岁女童被培训机构老师狂打8分钟:你怎么下得去手?
今天,看到一个新闻,仅仅5岁的女童,被培训机构老师,用戒尺狂打8分钟,作为家长的我,心不禁揪了一下:如果我的孩子,也碰到这样无能的老师,我该怎么办?我能原来这样的老师吗?
5岁,8分钟,当我看到这两个数字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一句话:
《联合国儿童公约》里说:我们之所以尊重学生,不是因为学生小,容易受伤害,而是因为学生从本质上跟老师一样,具有平等的人格。
所有的老师,在上岗之前,都必须要考“教师资格证”,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就是教师资格证必考的考点。但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真正读懂了这句话。还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
何为平等的人格?你我皆为人,尽管存在性别、民族、职业、经济状况、年龄等方面的差别,当都具备相同的价值和尊严,处于相同的社会地位。
没有人天生低人一等。孩子,学生,同样如此。
我想问一句话,问这位老师、以及那些支持体罚孩子的老师:如果你犯错了,别人打你可以吗?
如果可以,那请写下保证书,我祝愿你一辈子都不会犯错。
如果不可以,那你凭什么可以打孩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至圣先师孔子,在2000多年前教导我们的,你做到了吗?
二、体罚孩子,是老师无能的表现
当记者采访这位老师,为什么要体罚孩子时,这位老师没有丝毫的悔意,甚至辩解说:“我承认是打小孩了,这个是千古难题。”
呵呵,拿“千古难题”当挡箭牌。你这是想欺骗父母、欺骗社会,还是欺骗你自己?100年前, 你可以说这话,但现在,你没资格说。
因为,每一个正规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在学生时代,都会上一门课——《儿童心理学》,其中关于“如何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罗列了很多种方法,其中明确指出:惩罚,是最无效的方式,能不用尽量不要用。
在学校认真学习的师范生,毕业后当了老师,至少都懂得用其中的一两个方法来纠正孩子的行为。这些都是让人尊重的好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也都非常优秀;也值得我们广大家长、社会去尊重他们,敬爱他们。
而那些没认真学习的,就只懂得用“体罚”——这种最原始的、最无效的方式。
当然有些是真不懂,有些是懂,但不用心,他并不热爱“老师”这份工作,他只是把“老师”当成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他并没有真正理解“老师”这两个字,所肩负的责任和担当。
所以,心理学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体罚孩子,是老师无能的表现。
三、有担当的老师,都懂得用“强化理论”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儿童心理学”发展至今已经一百多年,有无数优秀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付出艰辛的努力,总结出很多种“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的方法”。今天分享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强化理论”。
3.1 何为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的提出者——斯金纳教授对此的定义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报酬或惩罚)的后果,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
简单点说,我们人的行为,很多都是被强化出来的。
举个例子,为什么孩子在开头说话前,一直就只会叫“爸爸”或者“妈妈”?因为在婴儿几个月大时,如果婴儿偶尔喊出类似“ma”的发音,妈妈就会非常的开心和兴奋,就会亲亲抱抱宝宝,和宝宝多互动;而宝宝非常喜欢大人和他互动,所以当这种情况出现多次以后,孩子天生的学习行为——条件反射,就会经常发“ma”这个音。
3.2 孩子的捣蛋行为,很多时候是老师“强化”出来的!
我们以开头新闻中的小女孩为例。5岁,上课不听话、捣乱,根据“强化理论”,难道这些行为,是老师强化出来的?
是的!我们用儿童心理学结合“强化理论”,来分析下:
儿童,天生具有“追求优越感”的心理取向,所有的孩子,你认真观察,都渴望被人夸、被人关注。当孩子觉得自己在做一些探索时,他就会兴奋的喊:“妈妈,快看我!”
在家里如此,在学校同样如此。可是,一个班级,那么多学生,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所有的孩子。所以,导致没有经常被关注到的学生,会想法设法的引起老师的注意,以“追求优越感”。
当某一天,她无意中做了一个行为,比如上课讲话、做小动作等捣乱行为,老师发现了,然后批评了她。而碰巧,下课之后,很多同学过来说:“你怎么胆子那么大,敢在上课讲话!……你怎么敢和不听老师话!”她就觉得,咦,怎么大家都开始关注我了?
下一次,老师还是如此,同学们也是如此,反复多次以后,孩子心中“追求优越感”的潜意识,就让她觉得“上课捣乱被老师批评”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反而能被老师和同学们关注(这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意识的)。
于是,老师本来想要制止孩子捣乱的行为,却无意中“强化”了这种捣乱行为。于是,当孩子这种行为变本加厉以后,老师忍无可忍,于是采用了体罚的行为,素不知,孩子这些捣乱的行为,都是她错误的教育方式“强化”出来的!
从这个层面来说,老师是不是更没资格体罚孩子了?!
3.3 怎样运用强化理论,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强化理论,分为强化和消退。当你想要孩子,多出现正确的行为时,就用“强化”;当你想让孩子少出现错误行为时,就用“消退”。具体方法如下:
1、当孩子捣乱的时候,选择无视,不理他。
2、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及时表扬和增加互动;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好的行为,保留下来,并且更多的出现。
3、可以想一些办法,让孩子出现你想要的好的行为;比如多多提问、多多互动,多请学生帮忙等。
4、想要孩子变得比你期望的还要好,记得用“间隔性强化”。
重点说下第四点,当孩子变好了之后,如何让孩子变得更好?减少强化的频次,或者让强化变得不可预测。
原先是,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我们就夸她;现在是,当她做得特别好的时候,再夸她,或者偶尔去夸她,这样,可以的强化方式,可以让孩子变得好上加好。
这也是应用很广泛的心理学效应:当你每次都夸孩子时,孩子觉得没新意了,已经不能把“被夸”和“优越感”联系在一起,于是孩子也就对“表扬”不感冒了;但当你的表扬变得不可预测时,孩子的潜意识就会琢磨:是不是我做得还不够好?因为“追求优越感”的天性,所以他会努力让自己的行为变得更好。
这就是“间隔性强化”的原理。这个方法,同样适合家长教育孩子用,用过的家长,孩子都变得越来越优秀。
四、最后送给老师的话
在心理学界,家长偶尔体罚孩子,是可以被理解和体谅的;因为家长不懂心理学,大多数家长,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科学育儿方法。
而老师体罚孩子,是坚决不被允许的。因为老师学习过心理学,知道惩罚是最无用、最无能的教育方式,而且他们也系统的学习过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纠正孩子的行为。如果你不会,那就是你学业不精,你没资格当老师。
所以,如果一个老师只会使用体罚的方式,来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那么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也是坚决不被允许、也不应该被原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