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演讲技能应该算是我们技术人员的弱项,我平时分享也明显感到很多不足,于是将演讲的学习也提上日程。
在看完多篇相关文章后,大开眼界,果然这个东西是有“套路”的,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素材准备
一场好的演讲,需要丰富的内容支撑。
但我们总是觉得素材太少,以至于觉得内容不够丰满,这个就需要我们平时有意识地积累归类。
遇到好的文章内容、书籍片段甚至是自己的灵光一闪,都要及时记录,不然你就会很快忘记。
要做好随时记录,一个好的软件是不可或缺的。
记录软件
我对这款软件的要求,首先便是全平台。手机是碎片化记录的最好载体,但后期整理还是需要依靠电脑,我们需要在多个平台之间快速共享素材。
其次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
手机不像电脑那么方便进行文字编辑,即便是一点的不便利,在小屏幕无鼠标的使用场景下也会被成倍放大。
有道笔记
我开始使用有道笔记,坚持一段时间后,发现一个文档在内容多了以后,无论是编辑还是查看都非常不便。有道更适合写文档,而非搜集素材。
Trello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用Trello。
Trello的卡片设计很直观,卡片内的评论也非常适合做灵感追加。另外Trello在手机上的体验甚至比电脑好……
在Trello收集完成素材后,我会在有道上进行整理,最后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一切都很美好,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超多素材的主题,Trello卡片内的评论接近300个。
这么多没有层次结构的素材要整理起来真的是一个挑战。
幕布
于是我决心要找一个能够具有层次结构、方便编辑的软件,经过一段时间各种大小众软件的调研、体验,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工具——幕布。
它的最大优点便是优秀的编辑体验,以及强大的结构化组织方式。
不仅仅非常适合做素材收集,还非常适合做大纲、思维导图编写。
在试用幕布不到一天的时间,我就毫不犹豫买了它的三年收费会员。
PPT设计
有了大量的素材后,你要表达的东西非常多,但往往无从下手。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PPT的作用:提醒你该讲什么。
所以对于幻灯片的内容,应该尽量避免大篇幅的文字,而是用最精简的文字加上图表来展示,使得幻灯片清晰明了,不会让听众觉得照本宣科。通过 keyword 给自己提示,适当地做一些临场发挥会更好。
PPT的内容最好控制在 15~20 页的范畴,当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再增加,比如为了增加数据对比展示等。
模板
在设计PPT时,我们可以参考以下模板:
Who: 自我介绍,让听众了解自己,建立连接(1页)
What&When: 今天要分享的主题,通过简短介绍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好奇心(1、2页)
Why: 为什么要做这个架构改造、技术升级,整个项目的背景是什么样的,结合对听众的了解,做特定的介绍(1页)
How: 深入浅出 3到4 个最核心的内容点,当然为了全面性,你可以都罗列出来,但介绍的重点建议控制在 3到4 项(2、3页)
Future: 让大家了解你未来的计划,你对技术趋势的看法等等(1页)
-
Recap: 对今天的主题再做一个回顾,让听众加深对核心内容记忆(1页)
根据心理学中的“近因效应”:人对演讲末尾部分的印象最为深刻,记忆也最为清晰。要想让听众记住你期望他记住的 2-3 个关键点,以达到分享的目的,在收尾时的总结和强调就至关重要。
对于初次演讲,或者特别重要的演讲场合,如果你想让演讲效果更好、避免紧张一时不知如何表达,可以适当使用逐字稿,但也要尽量精简文字。然后随着演讲的熟练程度,慢慢减少字数。
结合故事
当PPT定稿后,演讲时需要使用合适的方式让你的观点更具影响力,分别是:简约、意外、具体、可信、情感、故事。
这里重点说明下故事。
我一直以为讲故事需要一个完整的情节,可对内容的丰富程度有着很大的挑战,看完文章后发现自己想复杂了,原来故事的定义可以如此简单:
凡是能让人在脑海中产生画面感的话语或文字就是故事。
所以“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是故事,
“让用户脸上带着微笑离开”是故事,
“吸烟导致阳痿”也是故事。
故事之所以成为故事,最重要的诀窍就是 ——“具体”。
有了这个原则,我们可以更加容易结合实际讲故事。
面对紧张情绪
内容准备好了,干货满满,但一走到台上,还是紧张到爆。紧张情绪是演讲最大的敌人,一紧张,我们就很容易出错。
我试过一些释放紧张情绪的方法,如深呼吸、自我暗示等,但效果不佳,只能另寻它法。
经过多次演讲总结,我发现演讲前几分钟是最紧张、表现最差的,一旦熬过这个阶段,后面越来越轻松。
居然心理优化无果,我们就换一种方式——机械地执行预定的计划,我发现效果意外地好:
-
开场做互动,或者准备一个与主题相关的幽默段子。
比如,你可以问,在场的朋友有多少人知道这项技术?有多少人在公司里面实际应用过?请听众举手示意,这样不仅活跃气氛,也能帮你快速了解情况,快速思考自己预先准备的内容是否合适。
-
牢记前5分钟的内容,包括自我介绍,演讲题目,内容简介。
演讲时前5分钟无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只需要复读背好的内容,即可挺过难关。如果怕记不住,前面的章节配合逐字稿食用更佳。
-
不断提醒自己放慢语速。
人在紧张的情况下,语速会加快,导致演讲往往会比自己预计的时间更早结束。所以,在演讲的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要放慢语速,语速慢一点,会让听众觉得演讲人更稳重,也给了自己更多的思考时间。
肢体语言
共情效应
著名的“肢体定律”说,在沟通中,交流者所表现出来的感情、态度和意图,由肢体语言表达的占 55%,通过语音语调表达的占 38%,而通过文字表达的只占 7%。
也就是说,在沟通效果上,讲话的方式比讲话的内容重要得多。你的思维内容以语言的形式传递出去,而非语言的暗示却会以它十倍的感染力让听众深信不疑。
我们天生有通过模仿对方的神态和肢体理解他的立场、体验其感受的习惯,我们的大脑有进行深度模仿的自动机制,并能通过这种机制跨越时空分享心理体验。
我们看到电视上一个人吃了一口不知道什么的东西,然后眯着眼睛撇着嘴皱起眉头时也会觉得酸,却是下意识模仿对方的动作,然后感受到“酸”,这就是“共情”。
看到某些不可描述的动作片时感到血脉喷张也是如此。
手势
我们在演讲时,很多时候不知道手往哪里放,其实这里是有技巧的,手势在身体不同的区域比划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腰以下叫异常面,引导观众关注这个位置会显得交流者有些警惕、紧张、没信心,所以不要让双手下垂。
腰腹部位叫做真实面,这个区域会让人感觉真实自然平和可依赖,想表现类似情感的时候应该引导观众注意这个区域。
肋骨及以上叫做激情面,顾名思义代表激情冲动和无所畏惧。
如果你实在不想去考虑把手放在哪里,不妨就做一个索取拥抱(切西瓜)的姿势:伸出手臂,摊开手掌,让手掌与地面垂直,然后小幅度上下挥动。
眼神交流
演讲时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眼睛该往哪看?
解决方案出乎意料:每次找一个听众,并且想象是在跟他一对一交流,他入戏之后,再看下一个听众。
也就是把你的演讲看作一系列的一对一交流,而不是一次一对多交流。
声音弧度
声音也非常重要,人们已经习惯了在声音和音调中寻找信息的结构,升调让人觉得充满疑虑,降调让人坚定而充满信心。
平时可以多读诗,从诗中体会学习韵律和平仄。
回答提问
演讲中最有挑战的环节便是回答提问,对于那些胸有成竹的问题,我们当然可以谈笑风生,但面对不会或者不确定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
-
不会的问题
首先,不要和提问者起冲突,我们可以表示“这是自己公司的实践,方案有很多,各有优缺点。”然后就可以马上转入“下一个问题”。
-
不确定的问题
这时我们可以将问题技巧性地转化一下,比如说“这位朋友要问的是不是这样一个问题呢?”而转化后的问题正是自己擅长的。
-
尴尬的问题
你可以回答“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但几句话可能讲不清楚,感兴趣的话,我们线下交流。”
训练
无论我们学习了多少技巧,最关键的一步还是训练。即使如乔布斯那样的演讲大神,在台下也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排练。
-
找安静的地方,自我练习
可以用手机录制视频、计时;然后不断地回放,查找可以改进的地方。
请信任的朋友来试听
公司内部试讲
-
冥想
睡觉前在脑海里默默地翻幻灯片,想象真实的演讲场景,自己会怎么讲,Demo 流程是否完善,重点内容是否都讲到位了,做到成竹在胸。
结尾
若要学知识,必得为人师
学习知识的一大方法,或许是唯一可以做到深入学习的方法,就是传道授业。
在你试图教别人的时候,你强迫自己重新组织大脑中的资料。最好的思维方法就是解释某样东西并将其记录,使你可以将这些互不连贯的碎片信息收集起来,并以一种有效的方法重新组织起来。
博客是一种方法,而演讲,我觉得是另一种方法。